教育部两月内第二次发文:警惕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陷阱
监管 苟云川 · 零壹财经 2016-06-24 阅读:6720
6月23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题为《教育部提醒青年学生:警惕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陷阱》的通告。
教育部在通告中称,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通告指出,目前,校园贷存在高利贷、诱导贷款、钻金融监管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信息盗用、破坏正常校园秩序、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等风险。
今年以来,而被舆论广泛关注,近日,再次将校园信贷推上风口浪尖。校园贷因多起负面新闻女大学生裸条事件
6月11日,《人民日报》专门刊发文章,指出平台应加强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的管理,而相关部门的监管也不能再等。《校园网贷馅饼还是陷阱》
教育部在公告中提醒,广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事实上,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就曾发布,指出要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
以下为通告原文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分析,校园不良网贷存在诸多风险,一是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二是部分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少数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钻金融监管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三是校园不良网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被冒用身份者可能会面对信用记录被抹黑及追债等问题。四是校园网贷平台“校园代理,层层分包提成”等发展模式破坏正常校园秩序,暴力追债现象威胁学生人身安全。
为此,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