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发展普惠金融需满足便利性、可负担等四大特征

观点 吴雪阳 零壹财经 2019-01-10 阅读:3918

关键词:普惠金融零壹财经2019新金融年会曾刚

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潜力无限,应满足便利性、可负担、多样性、可持续特征。
1月10日,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在北京召开以“新银行、新互金、新技术、新连接”为主题的2019新金融年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会议上围绕“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探索与挑战”作了主题发言。

曾刚认为,基于国家的重点关注以及发展空间,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潜力无限,应满足便利性、可负担、多样性、可持续特征。值得探讨的是,普惠金融在既有的基因下,如何应对监管限制、组织管理效率问题、技术投入的能力、激励约束等方面的限制实现真正的开放也是现实难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曾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因为现在零壹财经慢慢向主流靠近了,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银行的慢慢的转变,越来越融合,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们现在强化和零壹财经的合作,共同搞了新的消费金融的智库,我看了一下,未来还是有很多的合作空间,因为传统的银行现在在金融科技方面的部署,也开始在慢慢的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这其中是需要很多的研究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帮助。

所以,这块,整个行业的生态在调整,这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有很多的新的机遇在不断的出现,所以我想,整个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其实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全面的,不光是在普惠金融领域,那么选这个领域来给大家分享,主要是一方面在这个领域当中,可能它的潜力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也是当下国家比较关注的事情。

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针对普惠金融对银行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新政策的支持,总体来讲,这个领域的要求和政策也比较高,另一方面,本身市场也存在潜力。

首先我们讲普惠金融这个定义,不管怎样,普惠金融也好,小微金融也好,包括现在支持民营企业也好,它实际上面临着一些挑战都是差不多的,包括它的服务不均衡、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等,还有最重要的,是商业可持续性比较差,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一般来讲,政府号召大家去做这个事情显然是比较难的,就是市场它本身不能有效的去完成,所以需要政策不断的支持。所以说普惠金融本身难度很大,服务小微企业本身它经营的成本高、风险成本高。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混淆这个问题,觉得好像这个领域既然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做?实际上,它的客观性摆在这个地方,我要去做这个领域的话,它必然面临成本很高、不赚钱、风险很高的问题,投出去可能钱就收不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可持续性是个问题,尤其是像我们金融机构,金融最核心的仍然是市场化的原则,它不是财政,所以它一定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和它的回报。

商业可持续性实际上是所有的普惠金融(包括今天提到的支持小微)一个共性的问题,所以在这么多的挑战当中,怎么样去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问题,实际上是普惠金融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个呢,我们讲普惠金融它要满足一些调整,现实当中有很多人讲自己是做普惠金融的,以前跑路的很多P2P,也说自己是普惠金融。当然要从它覆盖的面去讲普惠的话,范围越大越好、涉及的人越多这就是普惠吗?

实际上,一个持续的好的普惠金融,它是要满足很多条件的:

条件一、金融外部环境受到的监管以及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条件二、金融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前的金融纯粹是市场化的)。

所以说,一个好的普惠金融应该满足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便利性。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数字技术的介入,现在的普惠金融便利性确实在巨大的提高,我们今天很多金融服务的发起已经不需要网点了,很多人现在基本的金融服务都在网上可以完成,那么它不受地域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这实际上对于银行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提升,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实际上也是一个极大的改进。因为金融机构原来的物理网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当用户的习惯、渠道发变化的时候,物理网点这块的成本将会极大的压缩。

所以说,银行未来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压力,就是传统的物理网点怎么调整、人员怎么优化的问题,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其实是个机遇,因为有可能占到你原来80%的成本的支出,因此可以大幅的削减,如果你的业务量这个转化过程中没有减少的话,其实银行的工作效率是在提高的,所以成本收入比在下降。

这个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是非常大的机遇,但是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应对能力,同样的一个转化对很多银行可能是一个机会。

第二,可负担。

不是说利率会非常高,甚至到高利贷的范畴。

从商业角度来讲,你觉得它的模式有可能是可行的,但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讲未必是可持续的,会损害到客户长期发展。

所以,要把普惠金融的利率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是说不允许提高,提高一定的利率覆盖成本是应该的,但是要在监管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然就走到另外一个方向,成为整治的对象,这是非常重要的边界,从全球大势的角度来看,现在都在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第三,多样性。

普惠金融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除了原来的信贷以外,也扩展到其它各个方面了。

第四,可持续。

最核心的是商业模式的构建,怎么样既服务了一类客户,在商业上又是可持续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既依赖于技术,又依赖于模式的构建,模式的构建也是以技术为基础,当你的技术没有提升,有些模式不太可能产生,但是今天有些模式有可能产生。比如微粒贷这种模式,你没有技术、互联网平台时,以往这种模式不可想像,不过现在有可能。

所以,我们顺应着技术的发展,探索新的业务模式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看到可持续的可能性逐步提高。

下面简单看一下刚才讲的原则,在技术层面上,普惠金融信息不断提升,为银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很多好的基础,远程服务降低运营成本,计算能力和数据的改善提高了风险识别的能力。

我们看到很多以前没有办法纳入到风控体系的客户,现在可以用新的方式对他进行数据分析、进行服务,现在很多银行在搞线上贷款,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现在也有一种倾向,把数据神化了,好像只要有数据、计算能力,就可以把风险控制下来,实际上不是这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数据能力的应用只是把其中好的部分更好的筛选出来,对风险进行更好的评估,并不是说这部分风险消失了。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的真实性也在恶化,不是收集到的所有数据信息都是真实的,有可能是假的,欺诈比以往严重得多。前段时间有人发了一个段子,说温州破获了网恋诈骗团伙,抓获的团员中,网上聊天时头像都是美女,但是里面只有两个是女的,其他的全部都是男的。

在发展过程当中,远程技术的应用好像看到数据的数量在不断提升,但是数据信息的真实度方面也很难确认,所以专门针对数据的应用提升相关的风险防控能力非常重要,不是说有了数据就有了一切。

可负担,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普惠金融领域有非常大的进展,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服务普惠客户有几方面的成本:

1、资金成本,取决于央行的政策。

2、运营成本。

零散的客户中每一个客户的成本会非常高,大客户的单位成本会低,这种情况我们怎么解决?在数字运行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原来可能要线下扫街,一个个收集信息,贷后还需要人工处理,现在全部转换成用线上技术处理,可以极大降低单位成本,账户服务成本占的非常低。

原来某一家互联网银行说现在一个账户成本只是原来的1/6到1/8,极大的降低了账户服务成本,这块是非常高的提升。

3、营销成本。

4、风险成本。

这样的话,可以把收益成本有效的降低了,这也是一个方向。

多样性,通过互联网数据应用、场景结合,能够针对不同客户推出多样化、不同类型的产品,有更为经的客户画像,营销的效果会比以往更好,今天很多营销方式和以往都有所不同,这也是基于数字技术之后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些变化。

可持续,传统的金融机构做一个客户、业务主要是靠自己,他拿了一个牌照,所有业务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做完的。但是现在成了一种生态,同样服务一个客户,但是在里面干活的人不止一个,这是过去一段时间非常显著的趋势。

今天同样放一笔贷款,这里面资金或许是银行提供的,但是客户的导流有可能是第三方的平台,数据风控模型的提供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公司,贷后的管理和催收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公司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分工有序、专业化的群体,甚至还有一些联合贷款的模式,资金是很多的机构出的。

同样的一个业务,原来可能完全是银行自己做的,现在是有很多机构参与,涉及到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按照以往来讲,参与的人越多,成本越高才对,因为每个人要分一部分利润,才可以实现商业可持续。

但是,这个结果不是这样的,每一部分人更为专业化,把原来流程中的成本极度压缩,我们现在看到的1+1得出的成本是小于2,参与的机构越多,综合成本不见得非常高,反倒这里面每一部分都能形成商业可持续性。

我觉得这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聚合生态模式,现在没有哪个机构从头到尾都做完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里面非常多的机构都参与了其中。任何一个点上的变动,可能都会对整个体系产生影响。

比如说去年市场说有可能监管部门要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进行监管,市场对它的反应不光是商业银行会受到影响,有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觉得这个东西对它的影响非常大。

说明银行今天的探索不是原来简单的说银行自己用技术把这部分能力提升了,更多是采取相对开放的思路,吸引更多合作,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现在还在探索过程当中,一方面这种模式的运行效果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监管的政策会对这边的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在这个领域当中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比较好的模式正在形式,而且是形成了一种多赢的状况,这个确实都是由于数字的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总体来讲,从银行的角度看到的数字普惠领域的一些基本的情况,我们看到,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之下,普惠金融的几个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在过去一段时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觉得目前还是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探讨。

最后讲一下机遇和挑战,从银行的角度来讲,这样一个数字普惠发展的方向,会带来很多的机遇,当然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挑战。

机遇:意味着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应该是不可逆的,就像去年很多人觉得监管对于互联网贷款,如果说出一个监管意见之后,会不会这种业务模式未来会产生逆向的影响?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太会的,它的目的主要也是规范,并不是说认为这个发展的方向是不符合潮流的。

实际上,因为这个方向实际上已经是不可逆了,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非常的快,而且用户的习惯变化已经非常的明显了。以后的人都是数字一代,他们对金融的认识或者说对消费的习惯,已经很显著的向移动端转移,所有的金融服务必须要符合这样一个趋势。

现在银行离柜率最高已经到了99.6%以上了,意味着99%以上的业务不是在柜台上发生的,现在去银行柜台,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排队了,而且现在大家用现金也少,所以去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次变化也导致我们很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这个方面。

你会发现,过去一两年中,不管高管懂不懂、理解不理解90后或者说00后的心态,他都会出来讲两句金融科技,总得搞一点噱头,不管是成功不成功。

另一方面技术层面也日益成熟,以及刚才讲到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

所以说,从这个发展的方向来看,这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发展方向,但是从传统金融机构来讲,它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所以说,往这个方向发展没错,但是你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前几年银行在讲互联网金融,这几天又开始讲金融科技,也有讲开放银行,概念都是很好的,但是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好像所有人都觉得阿里是很成功的,但是我去做,我是不是就能成为第二个马云?这是一个问题,这有能力和理念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往这个方向的发展当中,我认为不管小银行还是大银行,靠自己都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它有很多的思维方式和理念都是决定了的。银行天生就是一个相对来讲风险规避型的机构,它的风险偏好是比较低的,这也是监管的要求。

而互联网、金融科技,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行业,这两者之间是天然存在冲突的,不是说你想开放就能开放,你得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个基因,以及你的监管允不允许你做这个开放,还有还有你自己组织管理效率问题、技术投入的能力、激励约束的限制等等。
加关注 消息
文章:309 粉丝:0 总阅读数:3233.6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副司长李晓枫:金融市场的变局与展望

下一篇>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科技业务比拼进入竞赛阶段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77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