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保险

被玩坏的航延险:互联网场景创新的伪保险产品样本

互联网保险 云者 · 保险文化 2018-05-02 阅读:8486

关键词:航延险伪保险保险创新互联网保险

航延险,为航班延误险简称,是互联网保险生态下的一款代表性创新产品。然而,航延险在市场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得不令人怀疑,航延险真的是一款合格的保险产品吗?
近来,听闻有保险公司将推出地铁延迟险,以应对因地铁延误导致的扣工资问题。但其描述保险责任为“地铁延误迟到,老板扣钱,我贴给你”时,不由得想起道德风险来,如果普通管理人员一扣就几千上万元,你补贴吗?再看补贴额度,象征性的最高90元,不由得说句,保险公司你真精,简直虚假宣传嘛!

由此看来,地延险不过是个变种的航延险而已,只是规避了航延险存在的逆选择问题。实际上,保险业对于航延险都没有认识清楚,现在又搞新的场景创新,真的有必要吗!

航延险,为航班延误险简称,是互联网保险生态下的一款代表性创新产品。然而,航延险在市场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得不令人怀疑,航延险真的是一款合格的保险产品吗?

含着创新金钥匙出生

广义的互联网保险存在多年,此前更多地体现为销售渠道。直到近年,互联网在保险科技推动下进入场景创新之后,狭义的互联网保险才开始发端。从目前的互联网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来看,互联网保险产品数量并不多,相对纯粹的仅有退运险一款,之后才是类似航延险、共享单车意外险等险种。

作为互联网保险领域里的老资格,航延险深切航运场景的创新模式一时引发诸多险企布局,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在十多年时间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的保险产品销售越来越火爆,航延险在2015年进入发展高峰。航延险由于其碎片化、可直接切入场景获得消费者数据等特点,颇受保险公司重视,市场上的航延险产品数量也达到几十上百款。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航延险的保费收入由2200万元增长至约9.5亿元。不过,2017下半年以来,不少经常购买延误险的消费者发现,各家公司推出的航班延误险“频频变脸”,有的直接下架,有的悄然提高理赔门槛、捆绑销售或者干脆直接涨价。

到现在,市面上单独做航延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已经所剩无几,航延险喧嚣之后归于平静。

陷入多重经营困境

对于近几年国内航延险的发展情况,一组来自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出变化趋势:2015年,该平台上有10家保险公司销售单独航班延误险,保费收入300多万元;2016年这一数据降为5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00万元;到了2017年仅有1家保险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航延险市场主体的急剧下降。

“赔付率高是保险公司撤离航延险的主要原因。”慧择网副总经理蒋力表示,前年航延险竞争激烈,大多即时生效,赔付率高达150%,而在2016年启动客户过滤机制和次日零时生效,赔付率降到90%。他是航延险的设计者之一。

蒋力还补充道:“另外一个让险企撤出单独航延险的原因就是道德风险,在一些机场的廊桥处,前几年有专门赠送乘客航延险的团伙,延误后与乘客进行赔付分成;另外,前年的‘即时生效’方式,也让许多乘客看到天气变差甚至机场提示后才购买保险,大大增加了保险公司赔付率。”

目前航班延误险业务多为保本微亏经营,综合成本率在100%左右,而其中销售费用占比达50%~60%,高于一般财险业务。销售费用高主要是因为航延险的业务销售,尤其是单次型产品高度依托订票场景,对平台流量的依赖性强,导致渠道合作中话语权弱。

而基于对渠道费用的追求,航延险等相关场景险也在一段时间内兴起捆绑销售风潮,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是不是伪保险产品?

近日,旅客张女士遇到了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情。在机场苦苦等待十余个小时之后,她被告知“航班取消”,原本以为购买的航延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条来自保险公司的通知信息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原来,这款航延险将“航班取消”列为除外责任,因此保险公司声称不予赔偿。

这种除外责任的设计,严重违背了投保人对于风险转移的期待可能性。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个除外责任已经宣告了这一产品的伪保险特征。2017年8月份,保监部门甚至发出《关于购买航班延误险的消费提示》,来提示消费者航延险存在的部分问题。

实际上,航延险的伪保险特征也不只此。从保险理赔的角度来看,航延险是一种给付型保险产品,只是一种心理补偿型保险产品。换句话说,当航延损失发生之后,航延险并没有补偿这一实质损失,这款产品本身并没有实现任何的风险转移。而且,由于整体赔付率高,也导致这款产品的理赔条件日益苛刻、赔付额度日益降低。

而在赔付层面来说,航延险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比如天气预报七天有效期内,消费者很容易对航延险形成逆选择,使之天然地存在道德风险。二是,据《2016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平均航班正常率仅为76.76%。从航延风险自然概率上来说,航延险每四份保单中就有一个保单要赔付,保险杠杆率仅为4,这对于廉价小额的财险产品经营来说不经济,无存在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表示,“目前,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具有小额、高频、海量、碎片的特征。不过,不是所有的风险均适合通过保险机制转嫁,最适合保险转嫁的风险通常具有发生概率低、损失程度高的特征,而航空延误险不完全具备这一特征,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意义。”

还有没有回归之日?

目前,仍在推单独的航延险产品的保险公司所剩无几,且以获客为主要目的。可见,航延险之所以曾经短暂繁荣,并非出于保险的转移风险的目的,而是出于获客的目的。因为以航空客运来说,航运旅客是一个相对精英化的富贵阶层,具有更强的保险意识和购买力,是优质客群。众安保险前期所布局的场景险产品,大都具有收集客户信息的意图。正是这些客户数据,撑起了众安的高市值。

然而,当我们发现航延险根本就是伪保险之时,我们不禁要问,航延险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吗?一位互联网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就目前而言,航班延误险是一个高度成熟的险种,它的成本杠杆已趋于平衡,因此,在符合监管的条件下,留给它的创新空间目前看也不太大。”

在此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航延险会一步步走下神坛,甚至被诸多险企下架。为了维持航延险的运行,还在销售航延险的公司也不得不采取自救措施,也即增加除外责任以及在特殊时段暂停销售。

比如在微信小程序“机场延误险”的《投保须知》中,众安保险称,当出发地或目的地出现暴雨、大雪、大雾等天气或自然灾害黄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或当出发地或目的地航空公司发布乘客大量滞留、进出港航班普遍延误或取消的预告两种情况时,众安保险有权利暂停相关航线航延险的投保。

这种调整,很明显地伤害了消费者对于这一产品的期待可能性。长此以往,又有谁还会傻傻地购买这一产品?这种调整也伤害了消费者对于保险消费最基本的诚实信用原则的信心。未来,消费者又如何能相信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呢?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认为,险企在延误险的设计以及处理方面存在问题。他表示,延误险应当在延误险的费率、购买门槛、理赔金额、条件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而不是直接下架或者“雪藏”,因为一来会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另外,经过几年的发展,延误险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如果设计得当,或许还能成为盈利产品。

从目前来看,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航延险调整方向有将投保生效时间提前以及将航延险从单次航运转为一定期限内多次航运,主要是降低道德风险。

但这些调整依旧没有改变这一产品的伪保险特征。

跑偏的保险创新,以获客为目的的伪保险产品创新隐藏深刻危机

当FACEBOOK因用户信息问题被多个国家多次约谈时,中国的各种收集用户信息的保险产品却依旧层出不穷,这隐藏了极大的法律风险。

当前,网络上用户信息收集往往是有授权,而无解除授权操作,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用户信息权利的侵犯。只是在当前中国特殊国情下,这一权利意识尚未觉醒。正如百度李彦宏所说,中国用户为了生活便利性,是愿意让渡一定的隐私权的。

一旦用户信息权利保护措施加强,这些创新产品的创新目的——以收集用户信息而获客,就将失去生存土壤。

总之,在保险创新目的由提供保险服务异化为获客——收集用户信息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创新已经跑偏了!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亚洲保险市场报告2018(五):建工保险、下游能源和金融解决方案等

下一篇>亚洲保险市场报告2018(完结):水险、财产险及责任险、电力及公共事业保险等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