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销,小创新,“反向信用卡”花漾卡能否引领平安新金融?
互联网+ 秋源俊二 · 零壹财经 2015-09-26 阅读:3628

本周二(9月22日),平安付的壹钱包开了一场发布会,发布自己的新产品“花漾卡”,提出“互联网+信用卡”的新论调。
而在不久前的上周二(9月15日),陆金所也开了一场发布会,提出“食色性金”的多元化场景营销大会,并改域名lufax.com为lu.com,也就是陆金所变为“撸精所”,营销尺度之大,完全颠覆了陆金所在人们心中的认识。
下面,笔者将结合相关情况,探讨一下,花漾卡等创新性金融产品究竟在平安的新金融战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反常态,陆金所的“出格”营销
在上周二(9月15日),陆金所的那场发布会,超出大家原本对这家标杆企业的认识。
平安老板马明哲大概在2013年提出平安“衣食住行”互联网金融战略,寻求场景多元化,希望能够获得高频、刚需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看,这和蚂蚁金服现在干的事情,有些类似,例如无人超市、滴滴打车出行等等。
这就是生活的场景化,所以我们看到了陆金所和饿了么、东方梦工厂的《功夫熊猫3》合作,实现流量互换,或者说是相互引流。
当然,在这之前,uber这样出行软件,已经是陆金所的合作对象。
也就是在“吃”、“娱”、“行”这三个方面,开展了场景化的应用。
但是,笔者要说但是了,这次营销居然牵手了“杜蕾斯”,这种国人比较“敏感”的性主题开展了营销炒作,这个实在有点突破了大家的认知。当然,也成功的引来了业内人的一阵吐槽,也获得“极大曝光、上头条”的待遇。
可是各位要知道,作为金融机构,在骨子是特别保守的,尤其是平安系这样不是野路子出身的正规军,确实非常罕见。
这里面难道没有什么值得解读的吗?
紧接着,一场平安系花漾卡的产品发布会
本周二,这场产品发布会,应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下来了解一下最近的新产品,究竟有哪些创新点,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以下主要的几点:
(一)信用额度由资产总额决定
这里的额度,主要由你的活期理财和定期理财决定。例如:你在壹钱包里面投资了1万元的货币基金(类似于余额宝);剩下的的3万元,你投资的P2P为期1年的理财,那么你的额度就是花漾卡额度就是4万元。
也就是意味着,你去商场,拿着花漾卡们可以刷卡的最高金额是4万。
这就有一定抵押贷款的感觉。
(二)你的那些花漾卡的资产,虽然被刷没了,在一定期限内还在帮你挣钱
在规定期限的免息期内,你只要把你刷的卡的钱还掉,那么你就不用交利息。然而最最重要的就是:你那些已经消费的资产,依然在挣钱。
也就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感觉。举个例子:你原来打算买车的10万元,你可以先把钱,放在壹钱包中,购买理财产品,然后再去用花漾卡去买车,消费10万元。
但是,在免息期内,你的那些理财产品在帮你赚取投资收益。
假如到了规定的期限,你原来10万投资,到了最后的截止期限,赚了5000块钱,那么你在最后的截止期限(比如免息期为50天),你只需存入9.5万就行了。
也就是反向的信用卡,原来是由银行提供资金给客户,现在变为反向了,由客户提供资金给银行使用(也就是理财),同样是借钱。
这样你就获得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信用卡的功能就体现了。
(当然,笔者认为,这里面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情况,具体来讲:你原本买车的那10万块,没买车,通过ATM提出来,截止期限最后存入9.5万,在下月再提现出来,上月投资的9.5万,这应该是“薅羊毛”,但是那10万块钱却一直可以动用,而且是你可以挣收益,类似于反向信用卡。)
(三)有一定被“绑架”的风险
这张卡,存在你消费越多,你就需要放更多资金的情况,也就是“绑架”情况。
平安付壹钱包官方的说法是:花越多你就挣越多;
但本质就是,你在前面一个例子中,消费10万后,你需要存进去9.5万,如果你接着消费,你依然需要存钱,反复循环。
确实是花越多你就挣越多,但是,你也不折不扣成为壹钱包重度用户,也就是你“转换成本”非常高,甚至基本不太可能去转换到其他家类似的APP。
当然,在笔者看来,如果你是那种能够合理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可以适度利用这张卡(信用卡的额度不能帮你挣钱,只是无利息给你贷款消费,而花漾卡,反而给你收益,大概在5%-7%这个区间);然而信用卡的“卡奴”们,这张卡没什么卵用。
为什么不是陆金所推出这个产品?
按照上面的分析,这个产品,是反信用卡结构。如此经典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什么是平安付推出来,而不是陆金所推出呢?
笔者在这里,提出自己解读:陆金所目前在所有传统金融机构出身里面,跑的最好的。
它要是推出这些产品,那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和自己“亲爹”银监会说。例如中信、招行去监管部门说:这些金融创新,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风险。
结果都想得到,要么拖延很久这产品才推出,要么就是这产品流产了。
例如,陆金所在上月才拿到基金代销牌照,应该说很简单的问题,大家想想支付宝是啥时候获得的,这就是拖延你。
例如:在2014年3月份,蚂蚁金服拟推出“互联网信用卡”,刚刚发布几天,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强烈要求下,央行发话了:“涉及系统风险。”一直到现在,互联网金融都没有推出互联网信用卡。这就是让你流产。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是陆金所推出这张”互联网+信用卡”,肯定在监管这方面被否定了。
笔者猜测,由知名度比较小一点的平安付推出,阻力就自然小多了。
假以时日,这样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没什么问题,意味着“理论可行”。陆金所再正式推出,你觉得那些传统金融机构再去“捣乱”,会起作用吗?
那么,平安付“花漾卡”是如何符合监管要求的呢?
笔者仔细阅读了相关信息,发现平安付壹钱包在合规性上,做了很多功课:
(1)宣传上采取了“互联网+信用卡”,而不是“互联网信用卡”;
(2)有具体卡,也就是发行了类似于“你去ATM机上取钱”的储蓄卡;
(3)采用类似“资产抵押”的贷款,而不是纯粹的信用贷款;
(4)线上和线下结合,通过平安银行发卡,也有壹钱包(完全和支付宝相同的产品,只不过没有支付宝知名度高)。
这样,监管方面就行的通,不会有系统风险。
总结:应该说,这张花漾卡,是集结了平安集团的力量:由平安银行发卡,试验则由平安付壹钱包完成,最后的推广做大则由陆金所完成(所以文章开始,谈到陆金所如此大胆营销,逻辑就在此)。平安集团的新金融战略,或许这就是起点。
本文为作者秋源俊二授权零壹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秋源俊二,微信公众号QYJEQYJE。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