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贷

密集政策下P2P将再现融资潮

网贷 邵旻 · 零壹财经 2015-09-06

关键词:密集政策p2p融资潮

近日出台的三份文件不约而同地影响到了P2P行业。大多数平台有一颗急于规范的心,加之政策不同程度的引导,P2P行业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融资潮。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了三份监管文件,分别是针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指导意见》、面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意见稿》,以及最高法发布的民间借贷相关《规定》。三份文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影响到了P2P行业。大多数平台都有一颗急于规范的心,再加之政策不同程度的引导,P2P行业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融资潮。结合当下的行业现状来看,此时可以说是P2P平台融资的关键期。

 

。近几年P2P行业的发展虽迅猛,却也够野蛮。长期以来的零门槛准入机制,在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无数草根从业者的同时,也令其变得鱼目混杂。如今的P2P行业逐渐形成了草根、名门两大阵营,割据地盘,一派兴盛。然而随着监管细则的呼之欲出,尤其是当前盛传的5000万实缴注册资金的门槛,资本背景强劲的平台尚能稳如泰山,但多数无背景的草根平台却不得不为此奔波了。一方面,监管细则一旦对注册资本、从业资质、股东背景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在清晰的红线界定之下,行业将加速洗牌,不合格平台有可能就此出局;另一方面,对于屡屡遭受信任危机的P2P行业来说,借融资抱上大腿无疑是一次绝佳的自我增信机会,能傍上知名风投机构或上市公司来为平台进行信用背书,显然是利大于弊的。第一,融资能给平台带来不同程度的背景支撑

 

一方面,由于政策关注,P2P行业在逐步规范化,其社会认可度也在持续攀升;另一方面,近期股市暴跌动荡,不少资金再次杀回P2P避险。在行业向好和股市动荡的双重影响下,这两周P2P行业成交额均出现了大幅上升的趋势。与投资人资金持续涌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2P平台资产端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困难。P2P平台资产开发最常见的模式是通道模式,由小贷、担保机构提供资产,平台负责出售给投资人。通道模式既能帮助平台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帮助平台“冲量”,快速做大规模,因此在P2P行业内被广泛沿用。但是随着平台的增多,小贷机构提供的资产包数量难以跟上,可靠的、优质的资产变得越来越稀缺,于是高风险资产、甚至是不良资产开始出现,最终导致风险积聚,问题爆发。归根结底,P2P平台是为了节约运营成本而选择通道模式,但如今资产端开发遭遇瓶颈,高风险资产越来越多,P2P平台也该独立开发优质资产了。而融资无疑是优质资产开发的助推利器。一方面能缓解平台资金压力,提高风控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产甄别能力;另一方面,平台在引入融资之后,自主开发优质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考虑并购优质资产,尝试业务创新,乃至转型。第二,融资有望帮助平台突破资产端开发瓶颈。

 

《指导意见》中,监管层首次为P2P行业纳入了银行存管概念。但是,银行介入也不是监管层一句话那么简单的事。对银行而言,P2P平台良莠不齐,一旦受托管平台出现负面事件,将直接导致银行声誉受损。为此银行必然会对P2P平台进行严格考察,设立高门槛托管标准。以网络上流传的民生银行托管标准为例,该标准对平台背景、资金实力、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依此来看,目前业内80%的平台都是不合格的。对于这些平台来说,接近银行准入条件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融资来增加资本背景。尤其是那些已经步入快速扩张阶段的平台,前期为占据市场耗费了不少人力和财力,好不容易做出了不错的成交额,具备了一定的业务规模,如果就因为缺乏背景而被银行托管拒之门外,导致发展滞后,是不是太冤了?所以规模成熟的“草根”平台们,现在不融资,更待何时?第三,融资将帮助平台接近银行托管要求。

 

本文为作者邵旻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邵旻,供职于车贷汇。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风雨飘摇中的P2P将走向何方?

下一篇>P2P网贷后监管时代 第三方支付+银行资金存管模式成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