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支付风险呈现这四大特点
支付 南瓜 零壹财经 2016-11-14 阅读:4725

2016年11月14日,“加强信息保护和支付安全 防范电信网络欺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范一飞表示,近年来技术创新与支付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由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转变。支付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支付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支付服务的移动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支付风险呈现蔓延速度快、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外溢效应明显的特点,支付行业在敏感信息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针对手机的电信网络欺诈手法不断花样翻新,更是加剧了支付风险防控的难度。
他指出,面对当前支付安全形势,追根溯源、深入剖析支付安全问题,只有找准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一是信息泄露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一段时期以来,一些行业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不法分子利用所泄露数据刻画客户身份并实施精准诈骗。信息泄露成为资金犯罪的基本作案条件和支付风险源头。
二是电信网络欺诈已成为当前造成支付安全问题的重要渠道。电信网络欺诈手段多样化,实施成本低廉,隐蔽性与成功率较高,给支付体系前中后台的风险防控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是财产损失已成为支付安全问题的直接危害。账户和交易安全是保障公众财产的关键,不法分子实施欺诈的最终目的是突破支付体系的安全防护转移受害者资金,并实施赃款变现,线上、线下支付交易安全亟待加强。
四是风险意识薄弱已成为导致支付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部分从业机构对信息泄露与电信网络欺诈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估计不足,防范措施不到位。风险意识错位、缺位,已成为导致支付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欺诈,范一飞表示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以安全为根基的发展理念,在行动上注重支付安全能力建设。
二是合力构建电信网络欺诈风险管理体系。防范电信网络欺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健全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支付风险防控体系。
三是全面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保护好个人信息是风险防范的基础工作,要加快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实现信息采集、存储、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从源头控制信息泄露风险。
四是进一步提升支付交易安全强度。要多管齐下,在账户管理、身份认证、转账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支付交易安全强度,确保用户资金安全。
五是持续开展支付安全宣传教育。防范电信网络欺诈是一场持久战,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让支付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