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银行人士:金融不是“小确幸”

互联网+ 孙爽 零壹财经 2016-11-11 阅读:2985

关键词:蚂蚁金服普惠金融恒丰银行央行

董希淼称,“金融不是阳春白雪,但需要专业、专注。请记住,金融不是'小确幸'。”此前,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表示“蚂蚁金服的金融观就是'小确幸'”。

央行主管的杂志《中国金融》在其2016年第21期刊发了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的文章《金融不是“小确幸”》。董希淼在文中称一些互联网企业负责人“鼓吹”的“小确幸”金融观“听上去美好”,“其实是一朵漂亮而有毒的蘑菇”,还列举了其认为与这种“小确幸”金融观“恐怕不无关系”的种种互联网金融乱象。

在文章结尾,董希淼呼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合格投资者制度,并强调“金融不是阳春白雪,但需要专业、专注。请记住,金融不是'小确幸'。”

此前,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在演讲中称“蚂蚁金服的金融观就是'小确幸','小'就是低起点、广覆盖,这顺应了普惠金融的方向;'确'不是确保有收益,但是确可信赖;'幸'就是有幸福感的金融,即与生活中小的愿景和心愿结合的金融。”

董希淼《金融不是“小确幸”》原文: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小确幸”,要给金融消费者带来微小但安全、幸福的生活。

“小确幸”一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其意思是微小而确定的幸福,也指生活中的小惊喜。这个词儿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汉语,从而在我国流传开来。

在我国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小确幸”成了一些互联网企业自我宣传的标签。一些互联网企业负责人鼓吹,互联网金融要成为“小确幸”:“小”就是起点更低、覆盖更广;“确”是确定性,人跟人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幸”是幸福感,消费者以相对更低的利率拿到所需的资金。他们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然而,这个听上去很美好的愿望,其实是一朵漂亮而有毒的蘑菇。近些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乱象横生,恐怕也与这种“小确幸”金融观不无关系。

片面地宣扬小额、普及,结果往往是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更有一些互联网平台,打着“一元理财”的旗号,以“众筹募集资金”模式,将较高门槛的理财产品如信托产品违规进行拆分,然后鼓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购买,还美其名曰“普惠金融”。

片面地宣扬确定、信任,结果往往是让金融消费者丧失应有的警惕性,盲目相信那些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资质和能力的公司。近些年来,一大批劣质的类金融平台涌现,各类产品眼花缭乱,让一大批投资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落入彀中。

片面地宣扬幸福、美好,结果往往使整个社会对金融抱有幻想,而忽视了金融创新背后蕴藏的风险。余额宝一开始就宣称其收益是活期存款的十几倍,这是一个坏的示范。金融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刚性兑付”不会永远存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深化,但也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影响。

“小确幸”金融观在我国生根发芽,这两年还表现在“校园贷”“首付贷”等现象的蔓延。无论是“校园贷”还是“首付贷”,都以低门槛甚至零门槛、手续简便为噱头,但实际利率很高、还贷要求严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绝大多数没有发放贷款的资质。

不但在我国,类似“小确幸”金融观的流毒,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多有传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次贷。对于收入低、积蓄少的美国穷人来说,是“次级贷款”让他们圆了住房梦,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殊不知,正是这些次级贷款,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进而引爆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当然,在我国,“小确幸”的互联网金融正在退烧,“新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粉墨登场。但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新金融、金融科技,其本质仍属于金融。对金融而言,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永远是风险控制。而且,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采用,金融新业态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比传统金融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监管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2015年7月以来,相关部委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办法,强化了制度建设。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暴露出的严重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集中清理,一批借“金融普惠”之名行金融诈骗之实的“害群之马”受到打击。

应该说,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合格投资者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对参与金融的投资者设置准入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状况、知识水平、投资经验、风险偏好等方面。当然,投资金额或资产规模不是合格投资者的唯一标准,但也不能将无原则的低门槛作为互联网金融或普惠金融的标志。如果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让一个风险偏好保守的老年人,以一元的门槛购买私募基金,带来的不是“小确幸”,而可能是“大麻烦”。

总之,作为一个特殊行业,金融业存在高风险性、强关联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点。我们需要金融创新,但创新要有边界、有规则、有门槛。金融可以有态度、有温度,金融让生活更便利、让社会更美好,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对金融进行严格的规制和监管,从业机构和金融消费者认识到金融的不确定性,管控好金融风险。

金融不是阳春白雪,但需要专业、专注。请记住,金融不是“小确幸”。

陈龙演讲《“小确幸”的金融观—乐于做金融的守望者》整理内容:

新经济、新金融与新生态

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在中国会比较火?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即原来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正在被改变。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都是支持其经济发展的体系的,如果把经济和金融对照来看,我们认为当前经济的两大趋势,一是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的趋势,二是互联网+。与这两大趋势相对应的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改变。建国以来,我国在很长时间里是投资拉动型经济,这种经济需要的是对大企业融资成本越低越好的金融。所以,以前我国实行利率管制,因为需要控制融资成本;以前我们没有理财业务,因为理财业务可能提高融资成本;以前我们个人征信不发达,大企业的征信往往是国家隐性担保或者资本信用,所以个人不太需要信用;以前也不看重中小企业融资,因为国家看重的是大企业投资和大项目拉动。投资驱动型经济至今还有比较深远的影响。今天,当经济模式改变,金融体系也会改变,无论有没有互联网+,它都会改变。这是我所说的金融的第一大风口,即所谓的金融自由化。

第二大风口是技术革命在改变金融和整个经济的底层。任何商业的底层都需要渠道、数据和技术。第一是渠道,任何商业都需要触达用户,在金融领域就是触达资金两端,而普惠金融就是延伸触达的能力。第二是数据,从商业角度看,数据就是更好地理解用户,为他们提供适当的产品。在金融领域,大数据有助于我们甄别风险,从而根据客户风险和回报的取舍,给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渠道和数据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技术(或知识)的支持,这三个方面正在被所谓的技术革命,就是互联网+深刻的改变。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会改变所有商业的底层,有的行业可能快一点,有的行业可能慢一点。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模式和商业精神的改变,最后都是服务于消费者,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

具体到金融来说,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金融服务,现在由于移动互联,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得金融服务,可以说,金融消费者的触达能力有了极大的改变。另外一个大的方向就是金融场景化,现在的金融跟各种场景如社交场景、商业场景、消费场景越来越融合。比如余额宝,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这一金融本质没有被改变,改变的是什么呢?余额宝是把消费场景和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安全功能对接起来。每个人手上都有零花钱,想花就花,但是在不花的时候,我们希望最好能够有利息。很多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都不是对金融属性的创新,而是跟场景结合的创新,微信红包也是这样类似的性质,这就是金融的场景化。

互联网+的这些创新对金融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服务呈倒金字塔型,传统金融对大型企业、政府项目以及富裕阶层覆盖得相对较好。越往金字塔底部,金融覆盖程度越差。而消费者对金融的需求潜力正好是一个正的金字塔,二者有一定重复的部分。也就是整个金融覆盖的触达能力和所覆盖的对象两个维度上都会发生改变。因此,我认为除了以前做的相对比较好的大企业融资之外,基本上全部都是未来金融的风口。
图1中国经济的金字塔结构与金融服务的倒金字塔结构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新经济是由消费驱动和技术驱动的,即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两个维度。对应的,新金融以新的基础设施为基础,所谓新的基础设施就是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它会改变金融底层的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的大众金融、普惠金融、消费型金融是与新经济相匹配的金融方向。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态是一个跨界融合的、开放的生态,这就是所谓的新经济、新金融、新生态。

在这个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互联网与金融将深度融合。我们不需要区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不需要花很长时间讨论到底谁是主体,这个主体其实并不重要。因为金融机构在互联网化,有些已经做得很好,而互联网公司也试图在合规的情况下进入金融行业。所以,区分二者没有意义,两者的目的都是向新金融方向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将实现合作共赢。新金融1.0的时代,是区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时代;到了2.0的时代,二者都转型升级,用新金融的概念更为合适。

在新金融2.0时代,我们认为讨论新金融是否有效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新金融在多大程度上在用新的基础上重构金融。以P2P为例,P2P是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把资金链的两端连接起来的渠道革命,但如果P2P平台不能通过大数据或者别的方式甄别风险,就很可能跑路。因此,在多大程度上用新的基础设施做金融服务是衡量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的标杆,而不在于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金融机构做的,它们都有可能做得好,也有可能做得差。

第二个维度是新金融多大程度上与场景融合。金融从来都是为场景服务的,很多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都不是金融属性的创新,而是和场景结合的创新。现在金融机构也在做很多努力,比如工行在做e-ICBC。

第三个维度是要看新金融在多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金融体系的缺失,现有的缺失是非常大的,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我们在支付、融资、理财、保险、征信、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这三个维度是新金融发展的方向。

新金融已经在有效地助力网络零售发展。当前,网络零售的发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议。2006年,网购还只有200多亿元,大概只占中国社会零售的千分之三,去年年底已经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10.6%,金额超过2.8万亿元,无论体量还是占比都超过美国,这其中互联网支付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够弥补原来金融体系在支付和清算上的一些缺失,推动中国消费转型。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支付,支付宝在过去12个月的交易风险率是百万分之几,而Paypal是千分之几,VISA则是百分之几的级别。所以采用新的基础设施做金融服务,并不代表它不安全。余额宝则代表了新金融的另外一个方向,余额宝对普及中国的普惠金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把理财产品的门槛从几千元降到一元钱。它给货币基金带来的改变表现为三个特征,一个是做小,屌丝为王,一个是便利和便宜的极致体验,一个是跨界融合。当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们只是一种,未来必将还有更多理财产品的创新,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未来的商业将会变成从封闭到开放、从两极分化到共存、从同业竞争到跨界融合的多层次生态体系。在此背景下,今年我们提出了互联网推进器计划。我们希望在今后五年内蚂蚁金融能够帮助1000家金融机构完成积极转型升级。这个推进器计划的三个原则,一个是深度融合,一个是开放共享,一个是聚焦创新。我们认为这是新金融发展的方向。

蚂蚁金服的金融观就是“小确幸”,“小”就是低起点、广覆盖,这顺应了普惠金融的方向;“确”不是确保有收益,但是确可信赖;“幸”就是有幸福感的金融,即与生活中小的愿景和心愿结合的金融。关于愿景,罗伯特·席勒曾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金融不是为了赚钱为赚钱,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社会的目标。一个好的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平等,人人相互尊重和欣赏。面对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及伴生而来的对生活富足的要求,金融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推动力。致力于做“小确幸”的我们,乐于成为金融的守望者。所谓金融的守望者,就是懂得人性却不利用人性;关注金融的社会责任,而非只是赚钱;注重服务实体经济,而非主要是空转套利;把金融的公益属性、共享属性和金融属性结合得更好,做小、做细,深入到每一个需要金融的角落里面去。这也是互联网+的本质,它将改变商业文明,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为用户着想,企业就有可能走得更远大,并且充满成就感。

>>>>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趋势

我们已经讲过第三方支付和电商的结合。目前网购只占了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0%,其余还有很多场合是需要互联网+的,支付与场景的结合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蚂蚁金服与肯德基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一部分打折优惠的营销方式去获得客户,另一方面,客户的使用频次、每笔单价整体都有一个明显提升。因此,第三方支付确实可以帮助线下零售和服务做得更好。也就是说,互联网支付除了线上电商,在其他消费方面也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融资方面。融资的核心一个是触达,一个是风险甄别,即渠道和数据。蚂蚁微贷在过去五年中累计投放贷款超过4600亿元,而且已经实现“310体验”,即3分钟申请贷款,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而且是无担保、无抵押的。我们的初衷就是做传统金融还没有很好满足的小额贷款,这是传统金融觉得性价比不高的金融服务。有人觉得大数据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似乎实际案例不多。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服务17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并始终相信,未来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小额贷款做得更好。除我们之外,还有很多金融机构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在小微融资方面也做得很好,这也是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另外,与场景结合的众筹融资,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理财方面。金融理财服务有很多大的发展趋势,如直接化、社交化、简单化以及综合化。比如如果我有十万元,散落在银行、基金、股票等各个渠道,到底投资了什么产品,综合金融资产回报率是多少?与我有着类似背景的人是如何做资产配置的?这些都是未来理财服务发展的方向,无论是针对所谓的高端客户还是一般老百姓,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余额宝只是一个尝试,只是为金融消费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普及。

保险行业。如果说支付、理财、融资还有一些所谓的爆款产品,那么保险行业几乎没有一个爆款产品。相信很多人觉得需要买保险,但是究竟该相信谁,买什么样的保险,自己并不清楚。所以,保险行业的痛点或者说空间很大。我们可以猜猜保险行业发展的几个方向,一是渠道变革与线上线下全流程改造,因为保险的线下体验非常重要。二是大数据的精准定价,通过精准的定价来降低消费者的平均保费,让更多人安全地享受保险,从而促进消费。三是贴近场景的保险产品创新。比如网购中的退货险,今年双11有超过3亿份的和购物相关的保险被购买,这可以说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不易让大家察觉的小额保险在很多场景中都可以应用。我们曾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退货险,起初是亏损的,随着大数据团队加入合作,通过精准的定价降低价格,使更多人购买退货险,很快就实现盈利了。

在征信行业中,央行的征信中心尽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覆盖面仍然不够广。所以互联网+征信可以在这个角度弥补传统征信的局限性。从美国的征信发展史来看,其征信所依赖的核心就是《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的发展遵循了由窄到宽的原则,现在只要是用户合规并且法律允许的情况,征信就可以服务于消费者的几乎所有目的。综合法律要求和业务范围的考虑,传统的信贷服务在美国三大征信局的收入中只占30%-40%。征信行业的核心是对信息的保护。《公平信用报告法》只讨论征信报告的对象和目的,而不会限制其使用的行业。哪些行业能够使用征信是一个市场行为,监管方的侧重点应该在信用、信息的保护方面,而不是对行业的界定。

在中国,芝麻信用已经在试运行许可的前提下与金融机构合作,嵌入各种需要征信的场景,比如电商场景服务,比如出行甚至婚恋交友。婚恋交友场景中的征信不是帮消费者判断道德风险,而只评估欺诈等经济领域的风险。由于征信的本质只是甄别风险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得到应用。至于到底在什么场合下可以使用,应该由市场决定。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在征信活动中,对于用户知情权和异议权的保护。蚂蚁金服在得到用户授权的前提下采集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均进行尽职调查,规范用户的信息及数据使用行为等等,都是为了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异议权。

>>>>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应考虑两个原则。一是平衡创新和安全的原则。金融一定不是追求最高程度的安全,否则就不会有股票市场,也不会有银行,因为即使是银行也可能倒闭。因此监管层一定要在金融活动对社会带来益处和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考虑到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爆发的滞后性,要找到平衡点其实非常不容易。另外,创新跟竞争密不可分,虽然会给现有体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人类过去几百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是经济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

二是遵循金融本质的原则。金融具有负外部性,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行业也会具有不同的负外部性,这就需要监管层具体行业具体分析。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不够发达,以支付为例,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至今在我的同事还在大量使用支票付款。在美国使用互联网支付手段,商家收取的利率大概是百分之几。有一家试图上市的公司可以提供2.5%的利息标准,它们就认为自己在支付方面很有优势,而我们中国的商家已经到了只收大概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的水平。尽管中国互联网和金融都不够发达,但是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如果我们能把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好处结合起来,其实就实现了一行三会提出的分类监管、适度监管的标准。

另外,可以借鉴券商和银行、保险业的经验,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级监管。根据不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规范化不同,对企业进行分级。对于发展快且规范程度高的企业给予一定空间,而其它级别的企业则监管力度更大一些。对于风控好、内控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完善的企业,给予更大的创新空间;而对于风控弱、内部管理相对较弱的机构,则应提高监管标准,加强风险监控。

最后,关于监管创新。我们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备付金透明的监管平台,希望能够完全透明地向监管机构公开,这个平台中所有资金的流向,任何时点都能够开放透明,并且一旦有指标超标,还可以提醒监管机构引起警惕。希望这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监管手段,监管者和创新者可以成为金融生态中的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为作者在2015年11月8日的SFI第43期闭门研讨会“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向与行业创新”上所做的主题演讲,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整理,经作者审核。)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乐视金融真相:布局仍单薄,为供应商融资

下一篇>玖富金增笑:消费金融风控是一场技术战争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