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文化类众筹推出“IP+产品”模式
众筹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16-10-20 阅读:13145

10月19日,“WE IP”2016京东众筹Bigger大会在上海召开。京东众筹在会上发布了“IP+产品”的文化类众筹模式,此模式通过大数据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选择更加匹配的IP方和产品方,实现精准化对接。
目前,国内IP产业普遍存在变现门槛较高、IP产品消费市场用户群单一的现象。相较于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成熟市场,国内IP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大有潜力可挖掘。
京东产品众筹负责人高征表示,艺人、图书、动漫、游戏、声优、虚拟偶像、商标等都在IP的范畴之内,每一个IP形态,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和用户群。因此我们认为IP具有三大特性:唯一性、延展性和社群性,每个IP都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拥有各自的粉丝社群,并且具备无限的延展空间。近几年的IP行业越来越火爆,IP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偏意见领袖化,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化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京东文化类众筹对此推出了针对“IP+产品”的新运营模式,一,打造以IP为导向的流量入口;第二,推出IP热度指数排行榜;第三,采用粉丝社区化的运营方式。
洽谈阶段,京东设置了风控、法务、运营等多方流程,将IP方与产品方的合作协议标准化,约定IP和产品两方的权责利关系,形成正规化的版权交易。作为中间方,京东众筹将提供孵化支持。
落地执行时,京东众筹可为IP方和产品方提供品牌、营销、培训、物流,而京东金融所能提供的供应链金融、白条分期、保险保障、安全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在“IP+产品”模式孵化出新的跨界产品后,京东众创生态也会跟进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京东产品众筹负责人高征表示,IP变现的未来还在以80、90、00后为主的客群身上,二次元文化和大量小众泛娱乐产品的成功,说明他们对IP产品的爱好和需求趋于个性化、碎片化,因此未来IP变现必须更加精准把握用户的需求变化。
事实上,当前资本市场存在过度炒作IP的现象,使得很多有着合作需求的产品方望而却步。而大量成长型IP则得不到运营急需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无法积累粉丝获得成长。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和IP方合作的门槛越来越高,IP逐渐成为宣传噱头,严重消耗了自身势能。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商品选择也是更加慎重,对于IP产品的期望值更是不断提升。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未来IP必须提升落地品质并大力扩展IP变现空间,才能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