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货币——网络经济时代的货币图景如何?

来源:微金融50人论坛 作者:周子衡 日期:2015年04月27日    【字体:

网络经济时代的网络货币图景如何?

  网络账户中的数字是否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货币量增加了?既然经济事实上可被划分为线上和线下二元,同一元钱在线下和线上有了两块钱!应当是货币增加了。以赌场为例,当赌资兑换为筹码后,如果筹码离开赌场去交易,也被接受,那么货币增加了。问题是线上账户中的数字离开只有一条途径——商业银行转账提“现”,所以,这个增加途径不存在。那么,赌场会不会擅自动用赌资呢?只要赌场留下一个合适的兑换储备,余下的货币是否就可以挪作他用呢?当然,法律上有问题,这部分赌资是赌客的,赌场若停电,赌客都来兑换,就发生挤兑,赌场就面临麻烦。但是,常态下,赌场是有能力来挪用部分赌资的。就是说,货币增加是一种现实的可能。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事实上存在两种货币:线上货币和线下货币。比如,支付宝在推出余额宝之前,它的账户内有数以百亿计的人民币余额。商业银行是这笔资金的实际保管者,它可以通过将其记载为在途资金,而免除支付利息的压力。但是,这笔资金到底谁更有支配权呢?
   
  问题是,线上经济是一个常态,是经济的一元,那么,线上和线下就有意无意地模糊了线上货币账户和线下货币账户的关系与性质,并共同使用了同一本币体系。事实上,这就是一个一生二的问题。
   
  就是说,网络货币应当已经发生了,只不过是线上人民币和线下人民币的关系而已,它们之间的兑换率不变,是一比一,甚或彼此之间的兑换关系淹没在账户关系中。也可以说,现实的网络货币是网络平台与商业银行“联合发行”的,用以支持网络交易。
   
  那么,其他那些网络货币并没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也不需要网络交易的支持,就是所谓的纯粹的网络货币。这些网络货币固然有其强大的技术支持,甚或完美的设计。但是,其致命的问题是,这些货币的需求从哪里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它们往往沦为投机炒作的对象,兑换价格非常不稳定,成为倍受诟病的主因,也是不被认可作为货币的主因。但是,它在技术上已经接近成熟,或者说,网络发行货币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谁来发行?谁来保障有相应稳定或充足的货币需求。
   
  纯粹的网络货币往往关注自身的接受程度或范围,包括法律上的支持与接受,这是对的。但是,还没有找到一条或数条使其需求强大起来的途径。它所拥有的坚定支持者是技术控、网络控,或者部分投机炒作者。未来,网络交易与网络投资是否大规模、大面积地转向网络货币以替代现行货币呢?还不明确,但是一个可憧憬的蓝图。
   
  如此,不难发现,网络货币事实上有这两个来源:网上平台和商业银行的联合发行,亦即线上法币;独立而纯粹的网络货币自我发行。这两个网络货币将走到一起来,只不过现实还是一个不断壮大网络经济,冲高支付量的阶段。一定要使得网络货币的总量增长超出线下货币总量的增张,才有可能实现网络货币的自我发行。当然,线上、线下货币量如何比较是一个大问题。
   
  我相信,在网络经济进入到物联网时代,线上的货币形态便要发生大的变化,数字经济大行其道之际,线下货币将普遍陷入守势。对于线下货币的拥趸者主要是大型的产业组织体系,未来,它们是否更加依赖既有商业银行或金融体系,还是更加依靠网络金融体系,将决定它们对于网络货币的态度或立场,或者说,将决定其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部分地替换乃至最终放弃线下货币。
   
  事实上,线下货币不会完全消失。比如说,铸币事实上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时代大量应用账户货币进行货币安排后,铸币事实上越来越缩小其范畴,首先是法币对于金本位的替代,之后,现钞结算与支付逐步萎缩,接下来,就是电子货币吞噬了现钞结算。现在的铸币硬币几乎就彻底蜕化了,不仅使用大量萎缩,甚或退出,其单位也成为一种没有进化干净的尾巴(如各国的分币等,徒具有计价功能,在支付结算上已经大规模、大范围地退出了。
 
  作者:周子衡(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现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保罗尼兹学院访问学者。
 

标签: 虚拟货币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