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亿资管新规落地,保险资管有望打“翻身仗”
互联网保险 王巧月 · 零壹财经 2018-04-28 阅读:18250
2018年4月27日,涉及百万亿规模的资管新规终于靴子落地。
一、资管新规下发背景
近年来,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2012年下半年开始,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步入一轮放松大潮,行业门槛解除、牌照资源逐步放开,各类资管子行业之间的竞合关系更加充分,行业创新不断。
《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各类资管机构(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以及基金子公司在内)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107万亿元。
百万亿资管规模=22.2万亿银行表外理财产品+21.9万亿信托余额+11.6万亿公募基金+11.1万亿私募基金+16.8万亿券商资管计划+13.9万亿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2.5万亿保险资管计划。
预计到 2022 年,资产管理总规模将持续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资管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部分金融机构存在加杠杆、加久期、产品层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监管等问题。此次发布的“资管新规”初步构建了大管背景下“资管大一统”的监管架构。资管新规的立法目的,在于消除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的不一致,力求解决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二、对于保险资管行业利大于弊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资管新规给利率较低的保险资管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从短期看,影响有限。
第一,规定了业务的规范和方向,落地新规与征求意见中改变一条:“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比征求意见稿的时间延长一年半。 ”这给市场预留了充
足的过渡期。
第二,保险资管以管理母公司保险资金为主,第三方业务规模占比仍较小。截至 2016 年年末,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 1.7 万亿元,占整个资管市场的比重
不到 1.5%。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
第一类是管理母公司的保费收入;
第二类是承接以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委托管理资金;
第三类则是主动发起设立保险资管产品。
保险资管以保费收入、委托管理为主,新规影响有限。
从长期看,利大于弊
资管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一方面,资管新规改善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地位,让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获得了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自主投资能力的保险公司而言,或许也意味着投资渠道、产品和收益将受到更多。
第一,增加了保险资金的竞争力。
就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非标资产而言,其投资期限通常较长、对资金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从期限匹配、规范嵌套的角度考虑,短期资金、理财资金等参与的难度可能会明显增加,参与意愿也可能会逐步下降。而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追求稳定收益,以及精于审慎风险管理的特点,与债权计划等非标资产契合度较高。
保险本身天然符合资管新规不能有期限错配与资金池的要求,保险本身就是短期资金的长期化,保险资金每年都要交。
尽管保险资管产品会受到新规的限制,保险是根据契约保证收益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会更受稳健型投资者青睐。目前来看,现在保险产品收益率较低,3.1%左右,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5%左右,银行理财产品性价比更高。但是,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不能刚性兑付,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上升。
从买方角度看,随着资金竞争压力的减小,加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规定,非标资产投资收益率有望上行,保险资管的话语权有望增加。
第二,双向引导促使保险资管产品“脱虚向实”
资管新规明确了“禁止投资”与“鼓励投资”的行业,明示了资产管理产品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投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禁止进行债权和股权投资的行业和
领域,而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
资管新规的导向作用与保险资管目前受托的险资追求的低风险、安全性、长期性、流动性等特点相匹配,双向引导鼓励保险资管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促使保险资管产品“脱虚向实”,积极参与国家实体经济建设。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