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自曝员工违规办理32亿票据业务
互联网+ 周假 · 零壹财经 2016-07-08 阅读:8501
7月7日,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近日宁波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检查过程中,发现深圳分行原员工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共涉及3笔业务,金额合计人民币32亿元。目前该3笔票据业务已结清,银行没有损失。目前公安机关已对其进行立案侦查。
今年1月,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1月29日,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再曝近10亿元票据案件,引发市场对银行票据业务的进一步担忧。随后的天津银行票据风险事件使得票据安全问题一时间备受关注。
从市场观察来看,票据乱象包括商业银行充当 “过桥行”赚利差,利用票据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削减信贷规模,票据中间做期限错配套利。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5月25日,央行牵头成立了筹建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市场(下称“票交所”)的筹建小组。第一财经日报引用某银行内部人士的话称,工商银行的全国性票据电子化交易平台和托管业务试验,和2016年初票据大案频发,促成了票交所的筹建。
而电子商票被认为是治理票据市场乱象的良方,可增加信用约束力,在ECDS系统中,企业的每一笔签发、背书和违约都有透明的记录,企业实际控制人违约的成本增加。电子的票据交易平台使得票据流转模式更加清晰,消规模和监管套利变得不再可能。
附南方都市报报道,作者:吴梦姗
宁波银行曝32亿票据大案 业内:或与农行雷同
今年年初以来,银行票据事件频发,在经历了短暂的平静之后,又曝出票据大案:昨日午间,宁波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发现深圳分行原员工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共涉及3笔业务,金额合计人民币32亿元。
不过,宁波银行称目前该3笔票据业务已结清,银行没有损失。上述原员工还涉嫌金融票据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已对其进行立案侦查。
关于此案的具体违规事项,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昨日回应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均以公司公告为准。多名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此事可能与农行39亿元票据案雷同。
宁波银行:
曾涉农行39亿元票据案
宁波银行昨天的公告一出,即引发广泛关注。宁波银行这3笔票据业务出现了哪些违规操作?业务的交易对手是谁?涉及的员工有谁,是什么级别?
对此,宁波银行总行办公室周炜昨天向南都记者表示,宁波银行方面暂时没有更多消息可以对外公布,具体情况以公告为准。如果事情有了进展,会依照相关规定对外公布。
为何宁波银行此时突然自查票据业务?对此,宁波银行方面表示,自查每家银行都有,内部自查也很正常。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票据从业人员向南都记者透露,银监会对城市商业银行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自查票据风险,宁波银行可能是收到相关通知才查出问题的。
某城商行的负责人昨天向南都记者表示,并没有正式通知,不过前段时间有口头通知,说会有现场检查。但这个检查并不是突发的,而是每年的例行检查。
某股份制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向南都记者表示,此前监管机构向各个银行下发了自查通知,主要针对的是票据同业业务,要求在7月20日之前提交自查报告。
事实上,这不是宁波银行第一次牵涉到票据案中。在今年年初农行39亿元票据案中,宁波银行就曾与涉事的农行北京分行开展买入返售业务。当事件曝光后,宁波银行亦发布澄清公告称,该单业务属该公司开展的同业间正常的票据交易,没有通过票据中介,涉及交易量也仅是其中一部分,宁波银行未有任何损失。
而最近的一起票据风险案件是,天津银行4月8日公告称,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7.86亿元。
票据律师郭玉棉向南都记者表示,根据《支付结算办法》规定:其实票据本来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支付结算工具而已,只是票据尤其承兑汇票有半年的兑付期限,存在一定承兑期限的票据就有了信用的功能,也就是存在融资的附带功能。因此,一般类似的案件发生,无非就是利用了票据的融资功能,套取银行低成本资金。
针对多家银行发生的虚假票据等违规案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6月1日在长沙召开的会议上表示,将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取消现行的纸质汇票,通过电子汇票系统、网上清算系统降低票据业务和资金清算业务当中的风险。
业内:
此次违规业务有两种可能
宁波银行的公告并未透露更多细节,但是3笔业务、总额32亿元,宁波银行又称业务已结清、银行没有损失,让此事显得扑朔迷离。
南都记者咨询了从事票据业务的银行同业人士、对公业务资深从业人员以及地区分行负责人,业内判断此事可能与农行39亿元票据案雷同。
“综合公告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个票据违规业务有两种可能”,昨天,某股份行地区分行负责人向南都记者分析指出。
第一种可能,是宁波银行作为承兑行,在开票人无资质的情况下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换言之就是银行对客户授信前审核不严。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种可能性较低。
某股份行从事票据业务的银行同业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这次涉及金额32亿,即便是央企要开立这么高额的票据,也必须要上报到总行级别,整个流程很长、至少涉及行内十几位经手人,根据目前银行内控体系,可能性太小”。
第二种可能,是银行在转贴现的环节出现了违规操作。具体来说,宁波银行与交易对手开展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购买了一批票据。如果票据业务员勾结交易对手,那么完全可能利用克隆票、假票甚至真票进库房再替换出库,骗取银行承兑的资金,挪用资金进行套利,只要能够盈利或能够填补亏损,如期回购票据,这一违规操作就已结清,在银行没有损失的情况下悄然过关。
昨天,某国有行对公业务资深从业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在票据质押融资的过程中,纸票出现被偷换的可能性较高,同时被发现的概率较低,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业务风险,还存在道德风险”。
前述股份行地区分行负责人表示,票据买入返售业务与开票不同,经手人较少,以地区分行为例,一般只需要票据业务员、票据中心主任以及分行行长3人即可,相对违规操作空间较大。
此外,买入返售不同于开票授信,不占敞口,“只要验票真实,持票行基本高枕无忧,而且更大额的买入返售业务在地区分行都可以操作”,前述分行负责人表示。
新闻链接
今年以来票据大案一览
●1月23日,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
据媒体报道,农行北京分行与某银行进行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银本票在回购到期前被某重庆票据中介提前取出,与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回购贴现交易,而资金并未回到农行北分的账上,而是非法进入了股市。
●中信银行1月28日晚发布公告称,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发生票据业务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9.69亿元。据悉,事件经过是有犯罪嫌疑人伙同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伪造的银行存款单等文件,以虚假的质押担保方式在银行办理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在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后进行贴现。
●4月6日,银监会向票据经营机构通报了一起票据案件。不法分子伪造龙江银行牡丹江分行汇票专用章和负责人名章,办理虚假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涉及商业承兑汇票9亿元,涉及金额6亿元,所幸资金已全部收回。
●4月8日,天津银行发布公告称,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7.86亿元,公安已立案侦查。
相关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