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数字化:从财产的影子,变成财产本身?

区块链 曹巧媚 · 未央网 2019-02-28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资产永续债摩根币

摩根币也是一种新东西,发行摩根币是不是货币创造,也要看是不是改变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这些年资本市场上的新事物太多了,例如“永续债”,曾经有个投资人说被上市公司骗了,公司募到了几个亿的永续债,计入权益资本,现金流一下子变好,投资人多看了一眼报表赶紧买进,结果没过多久就大跌了。摩根币也是一种新东西,发行摩根币是不是货币创造,也要看是不是改变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肯定是团队跟监管协调的焦点问题,也肯定在某个利益点上微笑着达成了共识。最近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在“稳健”、“中性”两个词中删去了“中性”,像摩根币没有改变基础货币的投放,一定是中性的,但是同业市场交易频率大幅提升,按“货币流通总量=货币量*流通速度”公式,货币供给是大大增加了。如果促进的是贸易增速,就是稳健的;如果在哄抬资产价格,就是泡沫的。

商业信用代币也是一样,如果信用代币能够流转起来,在完全不影响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一个胖胖的前置信用市场建立了,与后面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连接,泛货币市场就从梨形变成了花生果。这是全新的空白的人造地,本文称之为信用产业。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不同,公司制尤其是认缴制出现以来,商业信用止于法人财产、是有限的,因此依赖担保资产;个人信用可以说是以生命作担保,不强调担保品。

将担保品数字化表示,信用产业的价值载体就出现了:数字担保品。像摩根币一样,数字物既可能是现实世界财产的复制品、影子,也完全可能脱离现实世界的任何财产,成为独立的商品。这是“数字”和“货币”的叠加魔力,不明觉厉无益,只能考评、实践后作结论。

传统信用计量三站

只要信用可衡量,放款已经像支付一样便利。信用计量是金融的核心产业,它向来是散乱的、隐形的,在获客、风控、同业市场上被重复审计。

以贷款、票据为例,中介凭借对银行和政策的熟悉程度,帮助企业定向包装数据,甚至冒他人的名字在系统提交看反馈是否符合条件,卡壳了就改报表,通过了再用企业的名义把材料报上去,一系列不可言传的工作称为“跑贷款”。

材料到了风控,这里坑也很多,举一个例子,企业融资经常用他人的房产作抵押、做供应链金融企业又经常把自己的授信额度“拨”给供应商。这样银行、各方都会签协议,但是一笔款还就出现了问题,最终坏帐了。银行只好起诉,但是法院判决银行不能执行担保房产。原因很简单,因为担保房产在核心企业融资时是做了抵押登记的,但是把授信让出去时,只有协议、没有抵押登记。法律认为债务人都换了,这是创造了一笔新债务,必须重新登记,否则就违背了物权抵押登记公示原则,银行败诉了。风控常在一个举手之劳的环节有几万字的标准,因为实在是包罗万象,最终效力就靠它。

同业市场上,小银行出的票转贴现(卖给别的银行)也不是那么顺利的,有经常合作关系的银行和基金没有那么多,价格也要协商。贷款转让兹事体大,涉及抵押不能拆分,近年才开始出现成型的市场。

如果信用可计量,上述三个环节畅通,或者一环比一环更简化,就不再有“不敢贷”的问题,因为贷了可以脱手。脱手是双向的,一是债权人脱手、一是债务人可以伺机换条件更好的债权人。

提高债权流动性需要资产标准化程度高,约束债权脱手不演变成“击鼓传花”的关键在于:1?声誉约束,坏事不能捂着,传花要有刹车;2?平台不可被绑架,债权债务双方不可串通。3?维权强势,最后一关守的住。比如P2P平台制造“零坏帐率”,就是典型的债务人绑架平台,实质是恶意串通,风险累积最后只能崩盘。全行业搞“零坏帐”类似公安局搞“命案必破”,都是合理的荒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走出来也很难。因此,信息披露说起来容易,实际需要理性的行业中坚与监管压力。

信用流转前置市场,在整体担保的前提下按需创造资金

信用市场的交易对象不是债权,而是担保品、风险对冲与保险产品。近年来大家已经意识到担保品登记是需要统一的,上文说的银行间交易相应的贷款,前提是担保品在人民银行统一登记。只有在不妨碍整体追收的情况下,债权才能化整为零,像货币一样流转。

数字化的原因与摩根币的理由是一样的,当客户用A企业的信用代币支付了B企业的货款,在企业间就意味着一笔债务即时到期,B企业当然愿意做一笔生意,问题是得看A企业有没有足够的担保,并且不能重新签合同,更不能还要办抵押物登记。摩根大通的方案是提供了物的担保,即摩根币。本文搁置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案的问题,聚焦于数字担保物。很明显担保物发行人是担保公司,担保物的流转范围是交易市场,担保物的主要使用价值是支持企业信用,而企业和公众都可以投资担保物,担保物与担保公司的股权不是一种东西,实体企业投资担保不等于投资了金融企业,公众购买担保物也不是股权众筹。担保物是附抵押的,虽然是担保公司发行,但受益人是债权人,在清偿债权人之前担保公司不能套现;清偿债权人之后担保物则可以回收。如果担保物交易所在某银行开户,这个银行会有存款来源,可以向企业提供贷款。如果发生了违约,担保公司需要执行企业自有的担保物资产,以及其他有形担保,确保数字担保品只起到“流动担保”、风险备付作用,而非连带担保。

则可以大略看到数字担保品市场的逻辑与传统资本市场的异同。

首先公众和企业的投资都可视为永续债,只能转让,但是无期限、无法赎回。此外,传统金融市场股票从B端向C端销售,绝少回购,是击鼓传花单向的,只能通过周期营造财富效应。如果投资者回报低,就只能靠套利了。美国也是企业卖机构、机构卖公众,公众出问题即系统危机,进而全球危机,资本市场泡沫起来是没有约束的。信用交易市场的核心逻辑是“稳定信用规模”,因为担保机构与企业立场对立,存在核心博弈点。硬性约束在于企业的法币现金流,债务规模不会无端增长。此外,担保品是循环回收的,企业与公众可以同等受益,企业单方不分红、清仓套现割韭菜的种种就有了替代方案可试。

这样分析下去问题还很多,包括是否增大了系统成本?企业是否得利、得利是否可计算?大企业和小企业是否平权的?是否解决了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是否有顺周期效应?是否存在像比特币早期投资人那样的创富机会激励参与?今后逐步分析。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倒计时1天!以太坊网络升级,能否挽回加密货币市场的颓势?

下一篇>俄罗斯最高法院:非法使用加密货币属于刑事犯罪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