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保险

保险业面临颠覆式迭代!未来新业态猜想 | 零壹读书会06期

互联网保险 苏越 · 零壹财经 2023-07-18 阅读:31769

关键词:零壹读书会保险业云计算数字化区块链

保险将重新被定义。

作者 | 苏越 来源 | 零壹财经
 
从2013年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的成立算起,保险科技在我国的发展已走进第十个年头。在政策指引、技术发展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持牌险企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业务实践,创新型保险科技公司争相涌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保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保险科技已成为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年7月9日,“零壹读书会06期:《保险的未来》《保险科技概论》”在北京举办,《保险的未来》作者、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数字保险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和,《保险科技概论》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完颜瑞云,中厚投资董事长兼总经理于璐巍,北京知行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保险科技专家、保险资管数智专委会委员李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何小伟,零壹智库CEO柏亮围绕书籍共同探讨了保险业与保险科技的发展。

零壹智库CEO柏亮表示,零壹智库在业界同仁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数字保险智库”,希望把它坐实,用思想的碰撞去引领、辅助、启发行业更好的发展,欢迎更多行业人士一起进行观点交流。
 
01
保险的未来和未来的保险:
传统经营模式被颠覆
 
《保险的未来》用三个部分,试图分析并回答保险业如何“面向未来”的话题。第一部分,从技术赋能、社会进步和理论变迁三个维度,分析了科技将如何改变保险的未来。第二部分,选择了汽车保险、家居保险、农业保险、医疗(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具体剖析并展望了保险发展的新趋势。第三部分,以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未来保险将如何开辟新领域,以及保险新业态将如何呈现。

读书会上,《保险的未来》作者、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数字保险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和阐述了保险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强调了保险属于认知科学的本质,以此为基础对行业科技赋能、理论迭代、模式变革、创新探索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阐述与分享。
 
 
王和认为,“保险的未来和未来的保险”有两层含义,静态上,保险的未来将如何发展?动态上,未来的保险将呈现怎样的形态?
 
无论是作为行业,还是企业,乃至从业人员个体,当下的保险业均面临着一个现实且严峻的挑战:保险行业存在的逻辑以及合理性等基础环境和条件将“不复存在”。因此,面临着被淘汰和再存在的抉择,行业需要一种“集体共识”,即认识到这种风险的现实存在。且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需要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意识和勇气。
 
作为传统且古老的行业,保险最需要解决的是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重新思考“为什么”和“凭什么”的元问题,即重新思考行业存在的底层逻辑,即社会为什么需要保险?保险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保险的社会价值何在?

首先,应当重新理解并定义“科技”。现代科技带来人们对于时空的重新理解、定义和利用,赋予未来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就保险而言,科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科技带来的改变是“改天换地”而非局部和狭义的,科技赋能使保险理论基础发生改变。

因此,保险将被重新定义。保险的本质是认知科学,在大数据时代,认知科学的本质属于计算科学。因此,认知或计算的能力决定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基本和基础能力,决定经营管理的边界。

在这个背景下,行业应当建立数科思维,摆脱传统精算的局限,融入认知计算时代。认知计算的三大能力,即数据、算法、算力,决定了保险经营管理的能力与边界,势必带来保险经营的分化。

科技赋能和理论迭代将会带来模式变革。王和说,未来传统的理论、模式和技术已经“失效”,高瞻远瞩很重要,把握根本更重要。科技改变认知,继而改变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险面临迭代,乃至颠覆存在基础的挑战。基于“今非昔比”的代际思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改变,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有“质”的改变,并带来“改天换地”的范式革命。

未来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将从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商业模式上,传统保险模式依靠集合、预测、信用,具体实现方式是依靠营销、精算、经营,科技赋能后,互联网将集合改变为自集合,大数据将精算迭代为动态定价,区块链带来后信任体系,交互式、动态认知、自证体系的新业态模式将由此生成。
 
 
未来创新探索的路怎么走?保险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数字化回归,其两个重要特点是信息平等和技术民主。科技带来的“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将改变时空的认知,进而改变了集合和预测,推动了保险效率和可能的迭代,而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是不可逆的。

从保险经营的角度看,预测的目的是定价。面向未来,预测本身将面临根本性挑战时,保险业需要重新思考传统“定价在前,成本在后”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如果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也许一种基于动态的定价模式,如“前定价+后定价”模式才是根本解。
 
02
第一本学科教材:
保险科技有独立性定义
 
《保险科技概论》是国内第一本保险科技学科的教材,本书从保险基本原理出发,解释保险与科技融合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动力,分别从技术层面介绍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其他科技的原理,并将这些技术和保险结合在一起,介绍科技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场景。

在此基础上,该书深入探讨科技赋能背景下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该书还探讨了保险科技公司和保险科技监管的问题,全方位介绍了保险科技学科的知识。
 
 
《保险科技概论》作者、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完颜瑞云认为,人们对保险科技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科技来论保险,把保险和科技简单粗暴地结合起来。

本书作为基础性入门级教材,首先介绍了“保险学是什么”的基础知识,其次用几章篇幅介绍了保险和科技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深入探讨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怎样赋能保险的经营、管理和监管,包含基础理论、技术背景、在保险中的场景化应用等。保险科技是与时俱进的,应当结合当下保险科技发展来进行理论更新,使得理论锚定位置的同时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

同时他指出,保险科技从概念上来源于金融科技的定义,但保险科技是否是金融科技的一个子概念,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科技赋能是一个普遍性情况,如果回答不了保险科技的独特性或为什么要将此分类独立出来,那么保险科技将是一个过渡型的概念或伪命题。
 
03
观点激荡:超级读者的读后与前瞻
 
中厚投资董事长兼总经理于璐巍认为,《保险的未来》一书从全新的视野、不同的方法论来看待保险行业,是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元问题的提出是作者哲学思辨的视角。
 
 
他提出,理论的价值在于对实践的引领和指导,在阅读本书的过程可寻求其对中国市场实践的指导,以期获得强大的思想武器。保险行业面临着“范式变革”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保险行业中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都有机会参与创建和验证新的理论体系,成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

关于科技与保险行业发展的关系,或保险科技这一命题的真伪,他认为科学技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不会消灭不确定性,反而可能产生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保险的本质功能之一是管理不确定性,无论科技如何变化,保险的这一作用不会消失。然而科技进步已对保险行业价值创造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能否对价值链本身产生颠覆性影响,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北京知行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保险科技专家、保险资管数智专委会委员李旭从保险科技角度发言,认为《保险的未来》揭示了保险行业的变革和机遇,是一本保险的哲学大作,文中阐述数据、算力和算法,对于保险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会带来决定性的变革。打败你的跟你无关,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保险公司都在注重数字化转型。当所有的保险数据都可以收集和标准化,足够的算力和算法后,未来的数字保险公司也许发展为只有服务器,没有人,因为识别和定价都数字化了。动态定价也是目前保险公司的创新方向。
 
 
对于保险科技的独立性定义问题,他指出,现在谈到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讲的是银行,而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集合、预测和信用的保险经营模式与银行的经营模式也有很大不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何小伟认为,“保险本质上是认知科学”这一观点很有价值。基于此,保险可能被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改写,或相融合后向新的方向发展,新的生态或许会被保险公司或创业公司所突破。
 
 
《保险科技概论》在保险科技这一细分领域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目前相关教材十分缺乏的背景下,这本教材的出版具有从0到1的突破意义。对于保险科技的概念是否被金融科技所稀释的问题,何小伟认为,广义上看,保险是金融的一部分,但从操作层面来看,保险科技的概念仍应该被独立提出。

第一,中国保险业的基础比较薄弱,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国际保险业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保障需求相比,保险业发展仍然很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保险科技作为独立的概念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保险的承保、理赔、投资运用等场景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应用场景有很大差异。

第三,保险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角色比金融其他领域更鲜明,覆盖了养老、医疗、农业、出口、巨灾管理等诸多领域,而银行的重要作用是提供资金支持,保险应用场景则更加丰富和多元。

在保险的学科教育方面,人才培养上应当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加大和企业端的互动,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更大的社会层面的认可。
 
04
观点交流:未来的保险将被重新定义,
并催生“机器保险公司”
 
1、未来的保险可能会发展为“后分担机制”

王和:保险的基础是大数法则,是一种基于风险损失概率的分摊机制,即部分特殊群体因共同风险,集合在一起,然后对风险进行定价和分摊。

目前,保险行业采取的是“前分担机制”,即定价在先,预先按照历史损失数据进行定价,并收取保费。而未来将发展为“后分担机制”,即定价在后,事后按照实际损失和事先约定规则进行分摊,是一种更公平和高效,接近零成本的模式。

2、科技公司与保险公司的边界在哪里

王和: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传统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在30%左右,这种效率水平是没有未来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经营的基础,一方面是基础逻辑将从等量管理走向减量管理,另一方面是科技赋能将从根本上改变风险管理的基础能力。

从传统风险管理视角看,风险管理是基于等量管理,未来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减量管理基础上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赋予保险更强的社会职能。

一方面保险行业要自我担当,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治理层面应当强化分工,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险在专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保险要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更好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效率。

中国传统文化上有很深的保险底蕴,但目前对保险的认识相对狭隘,保险行业应该把社会功能做大做强,更具责任感并将此作为共识,行业的进步思想先行。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周道许:共同富裕战略中 保险的机遇和挑战

下一篇>保险科技十周年——典型产品及应用 | 案例征集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