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控集团范文仲:金融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
观点 AZn 零壹财经 2018-12-12 阅读:4171
范文仲表示,商业银行运营的根本要素正在改变,其中信用风险、场景风险是众多要素中较为重要的。
在信用风险方面,贷前信用评估、贷后风险管理、以及贷中风险利率定价三个重要环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贷前信用评估已经从个人单维独立式财务的还款记录向社会全维度的信用评估转变。
贷后风险管理方面,以前从借贷者的定期还款付息的表现来阶段性的判断贷后的风险。但是现在由于有了供应链、区块链等金融发展新技术,可以在贷后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可以实行全流程可视化的管理。
风险定价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定价一般根据银行基准利率,上浮或者下浮一个区间来区域来定价。但是,现在由于可对借款者,借款企业实行全维度的信用判断,银行可形成多维度的信用向量空间。在这个向量空间下,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是实时变动的动态曲线。这个曲线一一映射到利率光谱,随着一个人企业信用的转变,企业信用实时变化。
交易成本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银行交易成本包括获客成本、授信成本、客服成本、合规成本等方面。首先,获客成本从原来靠分支机构开户进行获客变成了线上、线下各种场景的导流,未来可能还会实现生物识别线上远程的全面开放。在授信、审贷成本方面,以前授信需要人工审核,需要审贷会议的流程批准。但现在对于小额的授信,完全可以建立在大数据、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实行人工智能的审核,所以对于一个借款、贷款的企业,可以实时判断,瞬间放量。在模式方面,以前商业银行是一个吸储放贷的传统机构,跟客户的交易是“一锤子买卖”。但现在银行反而希望通过一些高频的、持续化的交易,来提高客户的黏性。
范文仲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追求的是一样的,一方面都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另一方面也想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客户。银行未来的竞争力在于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因此,商业银行不能再做传统的吸储放贷思维的机构,而要做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社区,一个体系平台。
在金融监管方面,范文仲认为,随着金融创新变化,未来的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监管架构发生重大转变。
未来,监管机构也会像金融机构一样,变成大数据的平台。监管机构将会具有巨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在每一家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都要留有数据的接口。每一些区块链都有监管的节点。监管将会非常透明,监管成为每个行业数据的“大脑”。在此基础上,监管工具也会发生变化,以前监管更多的是靠分析报表、评级和一些重要的指标。但是,未来由于监管对于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能够全维度了解,监管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报表,而是一个实时动态的图景分析,甚至是可以变动的。
范文仲表示,技术创新如果单兵突进,一定会出问题。未来在技术推进上需要做配套建设,主要体现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数据的管理体系,社会的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都是经济的核心资源,而大数据是核心经济资源。范文仲指出,经营管理基础设施机构一定要有公益性,一定要有公信力。因为现在的金融创新已经大大提升了金融活动的社会化程度。金融的创新是兴于技术,但是成于制度。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