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商业银行正成为金融科技创新“主力军”

观点 柏亮 零壹财经 2021-01-18 阅读:2930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专利金融科技子公司

从金融科技专利等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以管窥金融科技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渐从被金融科技重塑的对象,演变为金融科技的“主力军”。 本文通过多个维度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主力已由互联网企业切换成了商业银行。展望未来,基于法定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的全新科技创新,将日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的新机遇。

本文首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1年第1期
作者|柏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本国金融实施了强监管,传统金融机构被迫收缩业务战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多种数字技术涉入金融应用。一些科技公司应用这些技术开发金融产品,填补传统金融机构留下的市场空白和一些新的市场需求,金融科技应运而生。

 

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非金融机构带来的金融创新压力,使商业银行无论出于业务创新还是战略防守的动机,都开始涉足金融科技。几年下来,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的“主力军”。

 

这种情况在中国同样非常明显,甚至更加显著。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开始,互联网企业和一些创业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金融服务,在电子支付、小微信贷、大数据营销、智能风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创新,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因过度发展、边界不明、鱼龙混杂,聚集了较大的风险,受到严厉的市场洗礼和监管整治。在全面整治、化解风险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比较系统地指引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抓住了技术革新的时代机遇,充分引进和发展金融科技的现金经验,在符合监管要求的风控标准要求之下,快速发展金融科技,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文从几个具有标志性的维度进行简要数据分析,以管窥金融科技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的发展。

 

科技子公司渐成“标配”  

 

在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2015年11月,兴业银行在上海成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5亿元人民币,负责金融数据处理、经济信息咨询服务、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服务等工作。

 

随后,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纷纷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在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前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大型银行开始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专司金融科技相关工作。

 

例如农业银行设立的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零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通讯设备、智能化设备等。截至2020年8月底,共有交通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设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专司金融科技相关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情况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日渐活跃  

 

除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外,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日益重视原始创新,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达9358条,其中,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有4330条,占比约43%,位列世界第一。

 

金融科技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历经多年(如电子银行),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主要围绕后四类技术进行。

 

零壹智库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四项技术专利申请数量累计为687件,其中人工智能最多,达375件,占比为54.59%;其次是区块链和大数据,分别为150件和144件,占比分别为21.83%和20.96%;云计算最少,仅18件,占比仅2.62%。

 

从应用场景分布看,中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专利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征信、抵押贷款、财产保险、车险、股票预测等领域专利数量相对较少。从机构分类看,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三大类传统金融机构中,2009—2018年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20的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占据了8席,占40%(如表2所示)。

 

表2:2009—2018年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前20排行榜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40%的占比表明,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方面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2020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有所强化,2009—2018年中国银行的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三,而2020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以148件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泰康保险。此外,作为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的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也达到了140件,仅次于中国银行(如表3所示)。

 

表3 :2020年部分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中小银行科技人员投入更加积极  

 

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与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等金融创新不同,其具有极大的技术性,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因此,技术人员投入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科技的重要考虑。

 

作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有望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对中小银行而言,无疑是一次“弯道加速”的机会。因此,为发力金融科技,中小银行在科技人员投入方面更为积极。

 

数据显示,从科技人员占比来看,部分商业银行的科技人员占比差异较大,最大者达39%,最小者仅1.31%。从具体排名看,排在前三位的商业银行均在10%以上,分别为民生银行39%、常熟银行12.8%、杭州银行11.14%,三家银行均为中小银行。而传统四大行中,仅建设银行以7.77%位列第四,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排名均靠后。

 

当然,从科技人员数量来看,传统四大行仍占优,前六名包括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但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建设银行,位居第二(如表4所示)。

 

表4:16家上市银行2018年度科技人员数量及其占比(单位:人、%)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各银行年报

 

中小银行的科技人员增长速度也比较显著。截至2018年末,有12家商业银行的科技人员数量呈正在趋势,人数增长超过100人规模的有5家商业银行,其中浦发银行增加801人、常熟银行增加588人、工商银行增加325人、招商银行增加305人、宁波银行增加113人。5家商业银行中,有4家均为中小银行,数量占比达80%。中小银行科技人员投入的力度正在加大。

 

手机银行成为商业银行“主战场”  

 

作为金融科技的一大技术动因,互联网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手机终端成为商业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的必争之地。近两年,商业银行日益注重手机银行建设,据此以构建获客、场景嵌入、线上营销等金融生态平台。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均纷纷发力手机银行。

 

数据显示,不仅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等大型银行纷纷发力手机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着力打造手机银行,而且中原银行江苏银行甘肃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和江南农商行、成都农商行和常熟农商银行等农村商业银行也在专注手机银行。

 

总体来看,手机银行竞争力分化较为严重,零壹智库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数据显示,竞争力排名前100名的银行平均分48.4分,最高分95.9分,最低分38.3分

 

分类看,六家国有大行手机银行竞争力居于业界前列,均跻身前十,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以95.9分及92.5分排名第一、第二位。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则以79.0分、71.5分位居第三位和第五位,超越了部分国有大行,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当中的佼佼者。当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不俗表现,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超过中国银行,进入了前五(如表5所示)。

 

表5:2020年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前20排行榜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此外,在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中,浙江农信、江苏农信、陕西信合、福建农信、黑龙江农信及中原银行分别以51.7分、50.5分、50.4分、49.7分、49.6分和49.2分,挺进前20名榜单,超过了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

 

小结  

 

在以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中,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逐步落地,中国金融科技的创新主力已由互联网企业切换成了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日趋重视发展金融科技,除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专司金融科技外,还在强化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以保护其金融科技创新成果。

 

此外,金融科技具有突破地理限制的天然优势,为实现“弯道提速”,中小银行更加重视科技人员的投入以发力金融科技。同时,随着人们生活的日趋移动化,手机终端成为各类人群必不可少的“刚需”用品,手机银行也因此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的“主战场”。

 

随着“监管沙盒”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法定数字人民币紧锣密鼓的试点试验,不久的将来基于法定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的全新金融科技创新,也将日渐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的新机遇。

 

(作者为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贵阳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加关注 消息
文章:67 粉丝:2 总阅读数:1579.7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阿里云刘伟光2万字重磅长文:如何重塑保险硬核科技

下一篇>携程集团CEO孙洁:向智慧旅游转型,打造大数据和智能应用平台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34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