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推荐

互联网巨头被存贷双杀

专栏推荐 新金融洛书 零壹财经 2020-12-22 阅读:2929

关键词:互联网存款次贷危机蚂蚁集团金融科技

整个行业风险重审。

2018年,京东金融和富民银行推出“富民宝”。同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百信银行苏宁银行等民营银行开始竖起“智能存款”的大旗,这类定期存款产品年利率超过4%,承诺可以随存随取。与随存随取的其他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相比,“智能存款”收益率比它们高10倍以上。

这时监管尚未发声,存款利率已经自由化,银行可自主定价。而定期存款,能随存随取,在中国银行界,还是头一遭。它们靠的都是一个叫“收益权转让”的“创新”,这样的事,当时只有一贯大胆的互联网公司敢做。

2019年后,一向老实的城、农商行,也搭上了互联网平台的快车,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吃着互联网存款的火锅。

后来,与互联网流量巨头合作的银行越来越多,人们统称之为“互联网存款”。

整个2019年,监管对互联网存款,未曾公开批驳。直到2020年10月,马云批评银行是当铺、巴塞尔协议服务老年人金融之后,监管40米的大刀,借得由头,一顿劈头盖脸地,从网络小贷砍到互联网存款。

这些产品背后的腾讯、蚂蚁、京东、百度,一一中招,被“存贷双杀”。

01

2018年以前,中小银行的存款市场几乎被各方挤压,低风险产品收益率被各类互联网货币基金吊打,高风险产品被P2P抢夺。但也就在这一年,情势突然明朗,资管新规下发,P2P将死,货币基金也因为监管约束,收益率越发走低,互联网存款才走上舞台。

近期以前,互联网存款一直处在灰度空间,像一只薛定谔的猫,监管发声前,不知道到底合规不合规。直到上些天,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一系列发言的揭露,大众才看清互联网存款的风险逻辑。

按照孙天琦的解读,互联网存款问题的问题在于:

一,导致存款结构变化明显,高风险机构入场经营,带来存款营销行为、违规宣传存款保险保障。比如暗示“零风险、高收益”,便于用较高利率吸引储户。

二、地方法人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突破地域限制展业。这个套路,金融科技平台轻车熟路,比如用小贷牌照通过互联网平台放贷,为城商行在互联网平台放贷提供工具。突破地域限制带来的问题,当年限制城、农商行跨区域展业,就是因为“萝卜快了不洗泥”,信息不对称,对异地管理能力不足。而互联网平台一来,就带着城、农商行将这些规矩统统打破了。

三、给存款管理带来挑战。按孙天琦的解释,互联网平台存款具有开放性、利率敏感性高、异地客户为主、客户粘性低、随时支取等特征,存款稳定性远低于线下,增加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同时,平台存款全额计入个人存款,导致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核心负债比例高估。

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12月20日的演讲中也指出,这些互联网存款的互联网平台方,供贷的份额小,以至于风险留存不足,To C和To B的比例不当。他说,如果单一数据金融平台占有的市场份额过大,平台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平台的风险评估模型一旦出现偏差,会导致大量的信贷坏账。

所以,孙局长称一些金融产品“无证驾驶”,是非法金融活动。楼继伟称应当限制与单一平台合作的银行数量,比如不超10-15家。噤若寒蝉的中国金融科技界一听已经定性,喊打势众,蚂蚁、腾讯、京东等立马下线了互联网存款产品。

02

在存款被监管点名之前,互联网巨头的放贷生意,已经被收拾了一番。

自马云10月24日外滩金融峰会发言之后,监管先暂停了蚂蚁集团IPO,在风险出清之前,大概率是无法重启了。

从限制网络小贷ABS的4倍杠杆,再到网络小贷管理办法出台,互联网巨头的放贷业务,将面临重新洗牌。

8月份蚂蚁金服提交IPO招股书时,应提尽提一共披露了61项风险因素,其中关于监管方面的许多风险事项,正在一一应验。

这并不是它一家的挫折,而是对整个行业的风险重审。

这些年,金融创新的监管一直是驰名双标,即对互联网公司宽容,对持牌金融机构严格。这才使得过去十几年里,像蚂蚁集团这种巨头,依靠种种金融“创新”产品,在与银行合作时,逆转了银行强势地位的局面,一举获得了定价主动权。

比如,余额宝开放并接入各大基金公司产品,借呗、花呗开放接入各大银行放贷资金时,都是靠着“双标”挣来的市场地位,完成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逆转。

但逆转之后,互联网平台和银行间的不平等地位,立马扭曲了业务合作。比如蚂蚁集团和银行的放贷合作,蚂蚁集团负责一部分信审、贷款管理和贷后催收,但坏账仍由银行承担。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互联网平台存在“人为调整风控模型参数来提高信贷可得性”的潜在动机。

孙天琦曾说,要防止酿成另一轮“次贷危机”。

被“存贷双杀”的互联网平台,终将失去“双标”的监管套利空间,回到和银行一样红线,一样业务边界的场地。2013年之后,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横冲直撞7年,摸索出了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如今使命达成,该回归本业好好搬砖了。

雷慢之前写过,尽管这种“创新”最终显现了风险,资本的逐利性和缺陷也暴露无遗,但这种监管红线、业务边界的探索很有必要,没有这种摸索、创新和倒逼,就没有今天的移动支付、存贷的便利,银行也不会换了那张臭脸,笑脸迎人。

公元2020年,一路横冲直撞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被监管围在了垓下,疫情隆冬中,巨头们听到了四面楚歌。

项羽不过江东,互联网巨头也没有退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2021,消费金融走向何方?

下一篇>跟风蚂蚁?业内人士:连窗口指导都没有,互联网存款就全没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9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