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周小川:后疫情时代,金融数字化转型可能会进一步加速

观点 零壹财经 · 博鳌亚洲论坛 2020-07-06 阅读:4338

关键词:金融数字化转型周小川后疫情时代数字鸿沟数据安全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世界多国精准施策,通过特殊信贷支持、薪酬保护等安排,向小微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保障就业,而普惠金融正发挥重要作用。周小川表示,全社会应该深化对普惠金融的认识,要为普惠金融提供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且防范道德风险。

普惠金融需要扎根基层的机构和组织形式,周小川表示这种机构应该是财务健康可持续的,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要有恰当的机制来吸引并留住人才,才能让这些机构葆有健康活力,才有量大面广、优质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面向未来,周小川认为,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各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征信系统、反洗钱系统和金融服务技术标准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各国和各地区更要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防止边远山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或老年人由于无法接触或有效使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成为信息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之外。这个问题在疫情下尤其不容忽视。此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要在普惠性与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以下为周小川副理事长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与多国央行及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业界和学界的同事与朋友们共同探讨亚洲普惠金融生态建设与数字化发展。本世纪以来,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扶贫和保护弱势群体上的重要作用。过去十年中,G20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多个重要的全球普惠金融发展倡议,亚洲国家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世界多国精准施策,通过特殊信贷支持、薪酬保护等安排,向小微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保障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则在提供快速、无接触金融服务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我相信,在今天的会议上,大家将听到各位嘉宾带来的生动案例和做出的精彩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到2019年,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专利发明权,超过60%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不过,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中国的小微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这一方面源于小微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竞争力不强和资信不足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则与包括营商环境、金融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个金融生态密切相关。

多年来,中国通过持续的制度变革来推动普惠金融生态的改善,花大力气改革农村信用社,增强服务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参与进来的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制定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

今天,我想重点谈谈从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和发展进程中得出的体会。普惠金融是近年来的用词,但类似和相关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在不同词汇概念下走了多年。和全球一样,中国也特别重视这一领域,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面临众多的挑战,既有若干经验,也有不少教训。认真回顾与归纳是很有必要的,不少人都发表了见解和文章。我也借此补充谈几点体会:

一是全社会应强化、深化普惠金融认识,推动普惠金融实践。首先是建立清晰的概念,包括目标、组织形态、工具、效绩度量和政策支持。特别需要提高对金融服务业与非金融实业相互关系的认识,建立服务、共存、共赢的生态关系。统计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充实十分重要,不仅用于业绩评估,更有助于从跨国比较、跨地区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看清发展与改进的空间。同样,对发展路径和经验教训的客观分析、总结也是特别有益的。

二是扎根并面向基层的机构及组织形式应该财务健康、可持续、实力不断增强、脚踏实地。大家知道,这包括资本、资产负债表、金融工具、识别和吸收风险的能力等多项指标,也需要有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机制。没有健康、有活力的机构就不会有量大面广、优质、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三是要为普惠金融提供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的(并非慷慨无度的)财政和结构性金融政策,及某些社会导向政策是必要的。要使普惠金融业务的吸引力与所谓的“高、大、上”业务相比不处于劣势。所谓激励,重点不在于补贴,而在于机制,如对小型机构有利的存款保险机制,吸收气候与病疫风险的保险产品和定价机制等。

四是建立并保持简捷、有效的公司治理。显然,公司治理是保证普惠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的基础。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主要依赖公共财力去投资普惠金融机构,吸收多样化的社会资本是必然选择,由此也带来多元利益和复杂的业务动机。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机构的自身治理和内控,辅之以适度有效的监管和社会(或社区)监督。已经有大量的机构失败的实例,是与公司治理失效相关的。

五是不断改进对普惠金融的监管与指标体系。虽然说,对普惠金融机构和/或业务的监管原则并非不同于一般金融监管的原则,但应特别关注其有特点的业务模式、健康性和风险。特别要识别扎根基层、面向普惠的数据,并为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普惠金融带来的监管复杂性是不可回避的,包括对待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普惠业务成分。

六是减少扭曲,防范道德风险。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体中原本存在多种初始扭曲及进程中扭曲,必须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价格合理化、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等措施尽快校正这些扭曲。扭曲制造套利机会,如套利大于正规业务利益,多数机构难以抵御诱惑,监管也力不从心。社会政策有时口头上很正确,但却在扩大扭曲或开启逆向选择的窗口。

下面,我再简单谈谈科技创新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大家知道,金融业一直是信息科技运用的前沿行业,可以说金融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技术。中国一直积极推动金融业数字化,鼓励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2016年,G20杭州峰会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企业更是把普惠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业务突破口。过去,传统的普惠金融业务往往把焦点放在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获得贷款的难易和成本上;现在,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大大延伸了金融服务的半径,而且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类别,从账户开立、支付、存款、理财到贷款、保险甚至期货交易,基本金融需求和升级的金融需求全部涵盖,而且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移动终端完成。我们知道,世界银行在编制全球普惠金融指标时就十分重视多类别的普惠金融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对小微企业和居民的贷款。

当前,在疫情加大社交疏离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更是体现出了强大优势:帮助克服信息不对称,为小微企业纾困;无需线下分支机构,零距离接触长尾客户,提供低价、便捷的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生成个人信用信息,减少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依赖,降低金融机构信用管理成本。预计后疫情时代,用户会更加认同无接触式金融服务,金融数字化转型可能会进一步加速。

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各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征信系统、反洗钱系统和金融服务技术标准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各国和各地区更要重视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防止边远山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或老年人由于无法接触或有效使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成为信息弱势群体,被排斥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之外。这个问题在疫情下尤其不容忽视。此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要在普惠性与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因时间关系,还有一些体会未述。应该说,涉及上述体会都有大量的实例可以引述并与大家讨论,希望大家有兴趣与我们共同深入探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谢谢大家!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中小银行平台化战略实施路径

下一篇>重温|周金涛:2020年代中国或将出现首次证券市场大繁荣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