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应用布局研究
- 阅读:37670 陈成
- 所属专栏:零壹智库报告精选
本文聚焦青岛银行的人工智能应用,展示青岛银行在业务场景中人工智能应用的赋能成效。
· 青岛银行自主研发了“智能负载均衡”的系统模式,平台可用性已提升到99.99%,部署成本降低80%,维护成本降低30%;
· 青岛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超过了2.5%,累计投入10亿多元在金融科技技术研发上;
· 青岛银行的离柜替代率达到了95%以上。
2019年8月底,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为了抓住发展先机,青岛银行快速进驻自贸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前沿技术赋能自贸区支行,全力服务自贸区建设,为片区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图1-1: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应用布局
资料来源:青岛银行历年年报,零壹智库
一、青岛银行基本情况
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1月,为山东省首家主板上市银行、全国第二家“A+H”股上市城商行,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目前,青岛银行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4家分行,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38家,员工人数超过3700人。
2019年三季度末,青岛银行总资产为3550.01亿元,同比上升13.10%;营业总收入71.89亿元,同比提升3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47亿元,同比上升10.98%。
二、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具体应用领域
1. 智能风控
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学习算法,引入客户内部和外部征信数据,结合多种风控模型,青岛银行打造了智能风控引擎。通过多维度数据,对客户进行精确的用户画像描写,智能风控引擎提高了青岛银行贷款审批效率和资金交易安全。
例如,在信用卡审批业务上,当客户提交相关信息进行信用卡申请,后台风控系统会通过智能算法引擎,对客户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实现实时授信决策和实时反交易欺诈侦测,保障资产质量以及用户用卡安全。通过决策引擎支撑,青岛银行优化了在线审核的决策逻辑,提高自动化审贷效率和质量。
另外,青岛银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不同渠道和形式的外部信息数据,对授信业务客户、产品、押品等进行多维度的风险预警,建立了以大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风险预警平台。青岛银行还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应用到核查和控制业务操作和堵塞操作漏洞等不同场景。
2019年三季度末,青岛银行不良率为1.6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自2017年来不良率相对稳定。2019年二季度末,青岛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合计24.59亿元,其中公司贷款21.05亿元,零售贷款3.54亿元,不良率分别为2.07%和0.79%。
图2-1:青岛银行不良率
资料来源:青岛银行年报,零壹智库
由此可见,青岛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受到公司贷款拖累,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金额为14.87亿元,对应的不良率为7.61%,在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制造业效益整体下行导致还款履约能力下降,较大程度引发了青岛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
2. 智能CRM
CRM即客户关系管理,智能CRM是在CRM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设计,将不同的用户信息基于聚类分析,最终细分和评估不同的客户群,获取客户分群和基本特征。
表2-1:青岛银行智能CRM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合,零壹智库
青岛银行的智能CRM系统,将内外部数据整合和分析,结合智能学习算法,深度挖掘客户数据价值,促进银行业务顺利开展。
3. 其他智能化应用
在其他智能化应用上,青岛银行还通过人工智能、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自主研发了“智能负载均衡”的系统模式,实现了银行数据中心集约化、IT架构标准化。据青岛银行统计,平台可用性已提升到99.99%,部署成本降低80%,维护成本降低30%。
在智能营销赛道上,青岛银行利用政府提供的大数据分析、风险补偿、政策担保、保险增信等多种手段,构建了政府增信获客平台。通过利用海关、税务、外汇等多个维度有效数据,青岛银行获取了大批优质中小国际业务客群的渠道资源。2019年二季度末,青岛银行公司存款余额为1268.30亿元,公司贷款余额为894.95亿元,实现了近几年来双双持续增长。
图2-2:青岛银行公司存款和贷款情况
资料来源:wind,零壹智库
三、研发、合作及经营情况
1. 科技投入
据青岛银行年报信息,青岛银行将“科技卓越”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在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及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投入,积极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在产品、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陀螺”评价体系评价中,青岛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超过了2.5%,累计投入10亿多元在金融科技技术研发上,并且随着智能化应用的不断渗透,青岛银行的离柜替代率达到了95%以上。
2. 外部合作
在外部合作上,青岛银行通过“内部创新+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模式,通过金融科技为业务发展赋能,一方面与第三方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另一方面通过采购第三方解决方案,提升自身金融科技水平。
表3-1:青岛银行人工智能相关外部合作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零壹智库
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青岛银行在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银行智能化应用合作较少,特别是缺少与头部金融科技如BATJ等公司展开合作,侧面反映出银行表现的对外合作诚意稍显不足。
图3-1: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合作关键词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零壹智库
3. 营收情况
2017年,青岛银行全年营业收入为55.83亿元,同比下降7.25%,归母净利润18.85亿元,同比下降9.02%,与其他银行2017年经营效益下滑的现象相似,主要受供给侧改革和市场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同年,青岛银行在科技相关的战略层面上,提出了“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推进接口银行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对接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的策略。
2018年,青岛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72亿元和20.23亿元,分别同比升32.04%和6.48%,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年,青岛银行审议通过了《青岛银行2019-2021年战略规划》,其中针对科技发展,青岛银行将注重提升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针对科技工作,将重点突破,嵌入开发,突出金融科技引领作用。
图3-2:青岛银行营收和净利润
资料来源:青岛银行年报,零壹智库
近两年来,青岛银行整体经营效益提升明显,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探索“金融+科技+场景”的新金融发展模式,为青岛银行整体效益的提升作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尽管提出了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对接合作,根据公开资料,青岛银行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对外合作较少,反映出银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不够高,未来在科技核心竞争力方面,可能会出现掉队的情况。
· 青岛银行自主研发了“智能负载均衡”的系统模式,平台可用性已提升到99.99%,部署成本降低80%,维护成本降低30%;
· 青岛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超过了2.5%,累计投入10亿多元在金融科技技术研发上;
· 青岛银行的离柜替代率达到了95%以上。
2019年8月底,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为了抓住发展先机,青岛银行快速进驻自贸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前沿技术赋能自贸区支行,全力服务自贸区建设,为片区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图1-1: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应用布局

资料来源:青岛银行历年年报,零壹智库
一、青岛银行基本情况
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1月,为山东省首家主板上市银行、全国第二家“A+H”股上市城商行,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目前,青岛银行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4家分行,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38家,员工人数超过3700人。
2019年三季度末,青岛银行总资产为3550.01亿元,同比上升13.10%;营业总收入71.89亿元,同比提升3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47亿元,同比上升10.98%。
二、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具体应用领域
1. 智能风控
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学习算法,引入客户内部和外部征信数据,结合多种风控模型,青岛银行打造了智能风控引擎。通过多维度数据,对客户进行精确的用户画像描写,智能风控引擎提高了青岛银行贷款审批效率和资金交易安全。
例如,在信用卡审批业务上,当客户提交相关信息进行信用卡申请,后台风控系统会通过智能算法引擎,对客户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实现实时授信决策和实时反交易欺诈侦测,保障资产质量以及用户用卡安全。通过决策引擎支撑,青岛银行优化了在线审核的决策逻辑,提高自动化审贷效率和质量。
另外,青岛银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不同渠道和形式的外部信息数据,对授信业务客户、产品、押品等进行多维度的风险预警,建立了以大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风险预警平台。青岛银行还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应用到核查和控制业务操作和堵塞操作漏洞等不同场景。
2019年三季度末,青岛银行不良率为1.6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自2017年来不良率相对稳定。2019年二季度末,青岛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合计24.59亿元,其中公司贷款21.05亿元,零售贷款3.54亿元,不良率分别为2.07%和0.79%。
图2-1:青岛银行不良率

资料来源:青岛银行年报,零壹智库
由此可见,青岛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受到公司贷款拖累,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金额为14.87亿元,对应的不良率为7.61%,在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制造业效益整体下行导致还款履约能力下降,较大程度引发了青岛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
2. 智能CRM
CRM即客户关系管理,智能CRM是在CRM的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设计,将不同的用户信息基于聚类分析,最终细分和评估不同的客户群,获取客户分群和基本特征。
表2-1:青岛银行智能CRM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合,零壹智库
青岛银行的智能CRM系统,将内外部数据整合和分析,结合智能学习算法,深度挖掘客户数据价值,促进银行业务顺利开展。
3. 其他智能化应用
在其他智能化应用上,青岛银行还通过人工智能、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自主研发了“智能负载均衡”的系统模式,实现了银行数据中心集约化、IT架构标准化。据青岛银行统计,平台可用性已提升到99.99%,部署成本降低80%,维护成本降低30%。
在智能营销赛道上,青岛银行利用政府提供的大数据分析、风险补偿、政策担保、保险增信等多种手段,构建了政府增信获客平台。通过利用海关、税务、外汇等多个维度有效数据,青岛银行获取了大批优质中小国际业务客群的渠道资源。2019年二季度末,青岛银行公司存款余额为1268.30亿元,公司贷款余额为894.95亿元,实现了近几年来双双持续增长。
图2-2:青岛银行公司存款和贷款情况

资料来源:wind,零壹智库
三、研发、合作及经营情况
1. 科技投入
据青岛银行年报信息,青岛银行将“科技卓越”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在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及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投入,积极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在产品、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陀螺”评价体系评价中,青岛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超过了2.5%,累计投入10亿多元在金融科技技术研发上,并且随着智能化应用的不断渗透,青岛银行的离柜替代率达到了95%以上。
2. 外部合作
在外部合作上,青岛银行通过“内部创新+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模式,通过金融科技为业务发展赋能,一方面与第三方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另一方面通过采购第三方解决方案,提升自身金融科技水平。
表3-1:青岛银行人工智能相关外部合作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零壹智库
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青岛银行在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银行智能化应用合作较少,特别是缺少与头部金融科技如BATJ等公司展开合作,侧面反映出银行表现的对外合作诚意稍显不足。
图3-1:青岛银行人工智能合作关键词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零壹智库
3. 营收情况
2017年,青岛银行全年营业收入为55.83亿元,同比下降7.25%,归母净利润18.85亿元,同比下降9.02%,与其他银行2017年经营效益下滑的现象相似,主要受供给侧改革和市场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同年,青岛银行在科技相关的战略层面上,提出了“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推进接口银行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对接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的策略。
2018年,青岛银行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72亿元和20.23亿元,分别同比升32.04%和6.48%,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年,青岛银行审议通过了《青岛银行2019-2021年战略规划》,其中针对科技发展,青岛银行将注重提升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针对科技工作,将重点突破,嵌入开发,突出金融科技引领作用。
图3-2:青岛银行营收和净利润

资料来源:青岛银行年报,零壹智库
近两年来,青岛银行整体经营效益提升明显,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探索“金融+科技+场景”的新金融发展模式,为青岛银行整体效益的提升作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尽管提出了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对接合作,根据公开资料,青岛银行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对外合作较少,反映出银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不够高,未来在科技核心竞争力方面,可能会出现掉队的情况。
零壹智库研究报告
2013年至今,零壹智库累计发布超过40部新金融专业书籍、200份专题报告500份数据报告,并为数十家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的新金融咨询服务;举办了超过30场行业峰会、20000多业内人士到现场交流,超过40场高端闭门会、1500余位业内高管 和专家参与探讨。零壹智库会员体系将在原有机构会员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个人VIP会员服务,旨在为新金融行业决策者、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业务交流水平和资源开拓的能力。
报告需求或合作请联系:
132-6199-0570
marketing@01caijing.com
报告购买与咨询请微信扫码:
热门报告
-
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调研报告:AI点燃知识产权生产力革命
TOP1

免 费
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调研报告:AI点燃知识产权生产力革命
-
2025Q1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100 (总第14期)
TOP2

免 费
2025Q1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100 (总第14期)
-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TOP3

免 费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相关推荐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2024年度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 100 (总第13期)
2024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年度报告
中国平台经济发展观察(2024)

免 费

免 费

免 费

免 费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