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三个方面的重要转折

观点 林泽玲 零壹财经 2019-12-07 阅读:5281

关键词:中国银行李礼辉经济社会转折

未来具备支付能力的高品质的老龄生活社会,将会创造规模化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保险业的市场。
2019年12月7日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保险科技应用与未来》论坛上发表题为《新时代 新金融》的主旨演讲,演讲中李礼辉指出,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社会面临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包括:1.具备支付能力的老龄化品质生活的需求,2.具有投资能力的全球化的财富管理市场以及3.具备普惠信任的数字化经济社会架构。

关于第一个变化,李礼辉介绍到,2018年我国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2.4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7.9%,已经进入称之为轻度老龄化的社会,老龄化的程度未来将会继续加深,所以老龄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与老龄化同步的是居民支付能力的提升。李礼辉引用瑞信的数据谈到,从2000年到2018年这18年间中国的中产阶级的财富增长了330%,增长的速度高居全国之首。预计到2020年我们中国人均财富在1到10万美元之间的成年人口将会达到全国的成年人口的50%。据此,李礼辉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具备支付能力的高品质的老龄生活,而这样一个社会将会创造规模化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保险业的市场。

第二个变化是具有投资能力的全球化的财富管理市场。根据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我国进入全球最富裕10%人群的规模达到8940万,仅次于美国的1亿零247万,居全球第二位。2018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124万亿元,个人可投资的资产规模约190万亿元。李礼辉表示,保险机构历来是财富管理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全面放开商业银行保险期货、基金和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鼓励限制,我国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将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

同时李礼辉也强调,目前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仍不太成熟,体现在风险的约束机制部分失灵,底层资产配置局部失衡,财富管理机构部分过度拉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争夺市场,实际投资风险超过了大多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等方面。

第三个变化是具备普惠信任的数字化经济社会架构。李礼辉指出,在数字化的经济社会中,诸多的链接具有控制功能或者交易功能,包括金融交易的功能,这需要对管理、指挥、调节的权利进行认证,也需要对物权关系、信任关系进行认证。而传统的权利的认证和物权认证的体系存在建立信用所需要的时间长,信任可及的范围小,信任的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传统的认证工具和信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社会的需求。

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建立一个普惠的信任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区块链技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信任问题。区块链以算法的成熟来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

通过编程化的智能合约可以自行确定并交付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可以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管控制节点,确保价值交换符合契约原则和法律规范,避免无法预知的交易风险。在保持商业信用的同时,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用数字信任来加持商业信用。

二是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信用。李礼辉指出,在这一领域,目前阿里巴巴在领跑,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平台、金融机构跟进,推出基于大哥数据技术的普惠金融服务。

三是应用数字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和物权认证。传统的经济社会总体上是独立个体的互联,包括现在这个阶段的互联网的架构也差不多是独立个体的互联,个体之间的交互是必须通过中心的,在未来的数字经济社会中,平面的中心化的互联将会迭代升级为立体的分布式的交互。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内容,李礼辉认为,我国应该推进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打造新时代的新的金融。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第二、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第三、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第四、推动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创新。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数字资源是推动数字保险发展的第一动力

下一篇>央行眼中的现金和数字货币:数字支付兴起并不意味着现金消失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4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