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消费趋势,了解中国智能金融消费者
互联网+ 埃森哲中国 · 埃森哲中国 2018-07-06 阅读:7843
那金融消费者的需求究竟是什么?“2018年中国消费者趋势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预期正在快速变化,从当前数字化的生活转向未来智能生活,呈现出四大特点。

智能手机已成为消费者数字化虚拟世界日常行为的中心,它改变了消费者行为,也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传统方式,许多金融创新服务都围绕着智能手机发生。通过智能手机,金融机构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的双向联系,并集合生态伙伴们的业务流程,实时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场景,满足客户所需。
埃森哲中国消费者数字趋势研究发现,手机已超过传统ATM、网点等物理渠道成为消费者最常使用的银行渠道,以手机为主导的多渠道格局已经形成。中国消费者巨大的理财需求,也能在指尖上轻松实现。同时,以社交媒体、视频服务为代表的新渠道正在悄然崛起,部分消费者正在尝试使用社交媒体、可穿戴设备等新潮方式获取银行服务。
调研中,四成消费者已开始通过手机理财,只有不到二成的消费者还经常去银行网点。其中,80后、90后更依赖以手机为载体的数字化生活方式。超过半数的80后、90后经常使用手机银行,该群体中有三成通过社交媒体获取银行服务。

在中国,手机支付已无处不在。据埃森哲统计,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0.51亿笔、金额5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47%和132.29%。同年,美国的移动支付金额1120亿美元,仅为中国的1/7。
如今,使用手机支付的消费者比例已接近现金支付。在一线城市,超过七成的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超过现金成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80后、90后的手机支付比例更是高达80%。

趋势三:个人资产配置更均衡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呈爆发式发展,对消费者的金融行为产生了实质性改变。埃森哲调研发现,非传统金融机构广受欢迎,72%的消费者购买过其产品。其中,理财、投资产品最受大众喜爱。
80后、90后群体是非传统金融机构的忠实客户,他们中近六成购买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首要原因在于价格与收益率。


调研还发现,互联网消费贷用户更易冲动消费、更倾向“月光族”的生活理念。经常使用消费贷的用户,冲动消费增加的比例达54%,赞同“月光族”的比例达34%,均显著高于不经常使用消费贷的用户。

中国消费者已高度接受人工智能金融服务这一新晋“网红”。超过八成的消费者乐意接受完全由人工智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涵盖银行、保险、投资等领域。在养老、退休财务规划方面,中国消费者接受度较全球消费者高出14个百分点。此外,各个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对其接受度也高于其他三项金融服务。这或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的突破口。



1.以人为本。每一个消费者都在寻觅快速、便捷同时定制化的银行服务。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助力银行推出高效、自动化的智能金融服务,为银行实现个性化服务另辟了一条蹊径。
2.设计为人、由人做主的客户流程。银行需要重塑客户流程,实现其产品在数字渠道的智能化高效分销;并且设计新的流程来实现共创新产品,邀请消费者共同参与新产品研发。
3.拥抱API。鉴于银行渠道多样性的提高,银行需要多渠道、多频次全面触达消费者。它们可考虑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提供产品或服务,使消费者能够在非银行相关情景下获取和购买银行产品。
4.赢得数据之争。银行需要通过获取更多客户数据,从而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更快、更便利的服务,以及更符合客户金融需求的产品。与客户的关系变得愈发数据驱动的同时,扮演客户隐私数据的保护者,赢得客户之心。
上一篇>数据科学正从这七个方向颠覆金融界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
-
消费金融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及时了解,才可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0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