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麦麦提金融董事长熊雄:P2P行业最痛苦的时候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观点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18-06-26 阅读:7858
P2P消费信贷资产在网贷行业的地位进阶之路,成为行业演变的缩影——2014年,P2P消费信贷交易规模不过150亿元,行业占比不足5%。2017年, P2P消费信贷规模已飙升至4100亿元左右,占同期P2P网贷交易额的15.1%。
相反,当年网贷资产的香饽饽"金融机构资产"、"大额企业借贷"、"大额担保借款"转入沉寂,在监管肃清下,已转寻他路。
随消费信贷的崛起的还包括车贷、涉农借贷。二者在2017年的交易额分别达到2477亿元、约500亿元。
这些背景催生了2016年8月份之后坚定走上消费金融蓝海的网贷平台。
2016年,网贷限额令随《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后,出现了两种行业动态,一面是,政策出台倒逼此前大打资金端获客战的网贷平台关注资产端;另一面是,网贷转型小额、分散资产成为行业风潮,限定的空间中迎来更多竞争者。
2018年,小额信贷如消费信贷的模式回归,监管趋严、风控技术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麦麦提金融是这其中一员,跟随着网贷资产迁移大潮,麦麦提金融于2017年大举布局消费信贷,面对互联网巨头无可比拟的流量入口优势,尽管P2P平台毫无竞争可言。做出资产转型决策的麦麦提金融仍认为,P2P平台的普惠属性自诞生之初便拥有先天优势,同时拥有轻资产端的模式,意味着P2P平台在细分市场上拥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麦麦提金融将市场定位为白领阶层,也瞄准蓝领领域。
这一定位中,中国P2P平台普遍面临着风控的问题,早期自建团队发力风控技术,在2016年8月后纷纷集团化,拆分资产、资金端,也输出技术。
麦麦提金融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在科技+金融的实践中,麦麦提金融将科技贯穿于风控评估、风险控制体系的贷前、贷中 "监管"流程中。
在贷前,风险把控主要通过人脸识别、反欺诈识别进行数据收集,集中到"麦麦分"征信系统中对借款人的消费信息、借款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还原用户画像,最后通过一对一三级风控审核制度对借款人进行多维度采样,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
贷中风险预警管理则通过定期评估与随机暗访对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并结合麦麦提系统对借款人的部分数据进行异常监控,降低失信风险。
截至2018年6月,麦麦提金融平台运营三周年,平台累计成交达近40亿元。近日,在接受零壹财经专访时,麦麦提金融董事长熊雄坚信白领市场乃至蓝领市场将是P2P网贷的"蓝海",并且蓝领市场空间会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进一步扩大。
对话
多资产布局:P2P网贷轻资产模式天生具有的适应能力
问:消费金融资产目前成为金融行业的大红海,银行零售、互联网巨头都在布局,且在风控上筛选了相对优质的一部分用户,P2P平台如何建立差异竞争定位?
熊雄:消费金融作为金融市场未来最有潜力的模块,已经成为激烈的角斗场,尤其是电商消费场景中的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巨头无可比拟的流量入口优势面前,P2P平台毫无竞争可言。但P2P平台的普惠属性自诞生之初便拥有先天优势,其轻资产端的模式,意味着P2P平台在细分市场上拥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以蓝领群体为例,因其较强的流动性与收入不稳定性经常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但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蓝领、灰领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三成。同时,根据《2016-2017年度蓝领白皮书》显示,随着劳动人口的老龄化,蓝领人群"含金量"直逼白领,面对这种富有潜力的用户群体P2P平台的普惠属性便得以发挥。P2P平台旗下的消费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面向实际需求人群,进行定向服务。据此,P2P平台以用户为导向,可以成为当前中国消费金融服务普惠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产品提供者,这也正是麦麦提金融一直努力的方向。
风控模式:科技+金融结合,定期评估与随机暗访
问:麦麦提金融对消费信贷的借款人风控、征信如何做?数据来源有哪些,评估体系怎样?
熊雄:麦麦提的风控评估控制体系严格按照贷前、贷中 "监控"流程,通过科技+金融的结合,建立起平台专属的个人信用风险分析系统。
贷前风险把控主要通过人脸识别、反欺诈识别进行数据收集,集中到"麦麦分"征信系统中对借款人的消费信息、借款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还原用户画像,最后通过一对一三级风控审核制度对借款人进行多维度采样,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
贷中风险预警管理则通过定期评估与随机暗访对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并结合风控系统对借款人的部分数据进行异常监控,降低失信风险。
不能以催收作为风控手段,贷前、贷中风控是重点
问:消费信贷已经成为P2P网贷第一大资产来源。现金贷在过去一波的负面浪潮中,被行业人士认为“教”坏了一批借款人。现金贷被整治后,借款人再次涌向P2P,你认为行业是否会受此影响?
熊雄:实际上并不是现金贷"教"坏借款人,而是部分现金贷产品存在借款利率较高的问题,同时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未作出准确评估,导致很多无法偿还债务的借款人走上了"老赖"这条路。
而P2P作为借贷信息中介平台,不仅仅要对借款人负责,更要对投资人负责。以麦麦提金融平台为例,平台不仅会收集借款人资料,还会主动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做到贷前风险把控,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同时,P2P平台借款的年化利率严格符合国家规定,投资人可以选择借款人项目进行出借,资金经由存管银行直接打到借款人手上,保障实现了P2P平台的普惠价值,避免借款人出现超过承受范围的经济压力。
问:监管层发布的一系列催收政策被行业认为加大了行业催收难度,使得坏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你是否认为有必然关系,行业在催收上是否更好的创新可能?
熊雄:贷后催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坏账的出现,但不能称为防止坏账扩大的风控手段,亡羊补牢本是无奈之举,互金协会发布的《催收自律公约》也是在提醒各家P2P平台应将风险把控工作的重心放在贷前、贷中工作上。
麦麦提金融通过三年多的风控实践,与大黄蜂征信、原FICO首席科学家合作推出"麦麦分"征信体系,为平台的风险控制保驾护航,独特的"麦麦分"征信体系,会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消费场景、反欺诈场景、复杂网络等因素,智能的分析出借款人的实际信用情况,在贷前真正做到"天下谁人不识君",并且在项目的贷中、贷后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措施,最大化的控制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
监管理解:P2P行业最痛苦的时候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问:如何理解备案整改一再延期遇到的难题,在压缩存量、行业备受压制,而监管悬而不决的情况下,如何解读行业的处境、利弊?
熊雄:P2P行业的现状很符合一句话:最痛苦的时候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P2P行业自2006年到2016年,十年大浪淘沙,四条红线,五条向导,六大原则,十大监管相继出台,乃至互联网金融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18年要求P2P平台配合备案整改,严格把控不合规平台的出现,筛选资历较差的小平台退出市场。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监管正积极推动行业走上正轨,正因为发现了行业价值,所以需要"扶持"符合行业要求的平台,杜绝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象。各家P2P平台此时更应积极自查、拥抱监管,回归普惠金融本质、发挥应有的行业价值。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