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乐视金融CEO王永利:对“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的猜想

区块链 王永利 · 微信公众号“王永利” 2017-01-30

关键词:数字货币央行区块链资金融通虚拟货币

“在'数字货币'存在不同概念的情况下,不能笼统讲“争取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并盲目夸张作用、开展工作,急于大量投入。”
作者王永利为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理事长;曾任中国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
原题为《王永利:不得不说的“数字货币“》


自2009年初比特币问世以来,“数字货币”(DigitalCurrency)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之后,数字货币更是在中国掀起了热潮,甚至有人断言,早日推出由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不仅有利于替代现钞(包括辅币),大大降低现钞印制、流通、监管和销毁等方面的消耗和成本,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规范或替代社会上各种数字化的商圈币或类比特币的虚拟数字货币,强化货币的统一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还可能通过数字货币的跨境流通,增强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以新的数字货币体系取代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推动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这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但是,仔细琢磨,却又让人感觉其中存在很大的概念模糊、似是而非因素,亟需辨明是非、准确把握。

一、要准确把握“货币”的概念

货币最早是充当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存手段的,社会上最受推崇或欢迎的价值载体(本身就要有实用价值)。随着货币的发展演变,世界各国的货币逐渐集中到没有生命、品质稳定且可以分割、加工成规范的不同价值单位的贵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上,以便保证币值的稳定和结算的便利。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出以贵金属作为担保(本位制)、更便于保管和流通的货币替代品——纸币。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废弃贵金属本位制,越来越多地以信用方式投放、主要由法属主权保护和控制流通的表征货币,即“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包括纸币、辅币及越来越多的银行记账货币(货币总量基本上由存款及流通中现金构成)。社会交易的货币清算方式也由现钞清算,越来越多地转化为银行记账清算,并因银行记账清算的需要,演化出支票、本票、承兑汇票、银行卡(包括不可透支的存款卡、可以透支的信用卡)等多种结算工具(有人把不需要结算载体直接与开户银行进行传递和清算,而只是通过电子传输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货币清算的银行卡,与纸币相对应,叫做“电子货币”,其实是不恰当的:银行卡不是货币,而只是货币的载体和结算工具)。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货币总量中,现钞(纸币及辅币)的比重都在不断降低,即使在中国,流通中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也已经下降到4%左右。因此,在当今时代,在讲到货币时,只想到现钞是不够的。即使是讲到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也不仅仅是央行投放的现钞,更多的还包括央行因购买黄金、外汇等投放的记账货币,甚至还包括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或资金拆借(转化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再由商业银行投放到社会上)。

在一国普遍流通法定货币的情况下,也还存在一些在特定区域或环境内使用的,用法定货币兑换而来的替代币或商圈币,如单位的饭票或饭卡、一定领域运用的购物券或购物卡、游戏机上使用的游戏币或电子游戏上使用的QQ币等,以实现特别的优惠功能或机器识别功能等。

当今货币最值得关注的特征,一是货币主权化,二是货币数字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货币形态如何变化,货币最本质的属性仍是代表一定的价值,需要价值储备物作支撑,而不可随意滥投货币。相应的,需要对投放货币的机构实施严格的管制和约束。比如,央行是投放货币的主体,因此,央行也要受到非常严格的管制,其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是购买价值储备物,包括贵金属(金、银)、外汇(国际硬通货)等,除此之外,要严格控制其直接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等发放贷款(信用投放货币),以防止其脱离价值支撑任意投放货币。其中,很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中央银行相对政府的独立性,不允许政府随意向央行透支或发债。除央行外,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也是一定形式的货币信用投放方式,因此,对商业银行贷款也要严格管制,包括贷款质量的核查、贷款拨备的提取、资本金的配备等,以保证贷款投放货币的及时收回或损失弥补;如果商业银行经营不善,将可能破产倒闭,其吸收的存款(货币)也可能受到损失,从而避免只有贷款可能损失,而其派生的存款却不能损失,造成货币虚增的结果。在强化商业银行财务约束的基础上,央行可以出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身份,给予商业银行必要的资金融通。

二、要准确把握“数字货币”的概念

目前人们所说的“数字货币”,实际上包括三个概念:
 

一是在传统货币体系下货币数字化形成的清算机构(银行)记账货币;

二是用法定货币兑换而来的,在特定环境或领域应用的数字化替代币或商圈币;

三是类似比特币,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新的货币体系形成的纯粹的虚拟数字货币。


上述三种“数字货币”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笼统谈论或模糊概念,否则,很容易产生争议或误导。

这其中,前二类都是在传统货币体系基础框架上进行演变或派生的结果,不会颠覆或取代传统货币体系。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数字化是一个一直持续、不断加快的进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积极推进的货币进化工作,其终极目标就是取消现钞的发行和流通。而在央行主导的货币体系下衍生出来的数字货币,本质上就是“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

第三类则完全不同,是要在重新构造货币体系的基础上推出全新的数字货币。但这首先需要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类“币”(coin)是否真能成为货币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比特币就是在美国废弃金本位制之后,美元完全由货币当局主控,大量的信用投放,引发币值大幅度波动和社会财富的隐形重新分配,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世界动荡,有人对现行货币体系产生强烈不满,并试图比照黄金的原理,运用互联网分布式智能技术和加密技术等,设计出来的一种完全在封闭环境中形成和运行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体系。比特币最初只能通过挖矿方式取得,而不能通过用法定货币兑换产生。自2009年初推出之后,现在挖矿产生的比特币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交易,形成不小的影响。

但必须看到,比特币是通过挖矿产生的纯粹的数字化虚拟货币,其本身是否真像黄金一样具有实用价值,是否符合货币的基本属性存在重大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得到主权保护,比特币能否作为货币流通,甚至取代现有法定货币,存在很大风险。

当然,比特币作为一种电子产品或游戏工具,或者被称之为“数字资产”,只要有人认可并愿意投资,就会产生价格,并且可能大幅度推高其价格,但这有可能成为一种传销或庞氏骗局,炒作越厉害,价格涨的越猛,最后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严重。同时,比特币挖矿本身就要消耗越来越大量的资源,其创造和印证登记成本也很可观,其总量锁定和挖矿产生的机理,也难以适应经济交往发展的需要,难以摆脱黄金退出货币体系的宿命。因此,寄希望于比特币一类的“数字货币”能成为新的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是非常不现实的。

三、要准确把握“央行主导数字货币”的概念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加快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到底指的是什么?现在这一概念并不清晰,只能分几种可能的设想或假设加以分析:

一是,可能央行担心,终结现钞的印制和流通,也就意味着终结央行独家印制、发行、管理现钞的功能,相关机构和人员需要裁撤或转型,进而担心这会影响央行作为货币发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货币总量调控主体及其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尽快推出可以替代现钞的,但基本上模拟现钞发行路径和管理模式的,由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担心也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随着货币数字化的发展,现钞在整个货币总量中的占比已经非常低了,现钞占比的减少,并不影响央行作为货币(记账货币)发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货币总量调控主体及其功能的发挥。

当然,现钞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降低,并不一定代表其实际规模减少。近年来我国流通中现钞的规模保持在6万多亿元,略有增长,本身规模仍然很大,包括其中很多沉淀不用,甚至有腐败分子收存大量现金,加快推进货币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流通中现钞的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支付习惯、法律管束的程度和电子支付的支持力度等,现行体系下,不能完全取代现钞的流通,即使推出数字货币,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现钞的流通,而为此却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投入产出效果可能不会令人满意。特别是,记账货币长期存在且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加快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的创新,逐渐缩小乃至最终取代现钞流通,似乎在此基础上再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形成一套新的数字货币体系意义并不明显。

二是,可能央行不仅希望通过推出新的数字货币加快替代现钞流通,更希望以此规范乃至统一各种商圈币,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货币管理。

这里首先要明确,之所以在普遍流通法定货币的情况下,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商圈币的应用,是因为中其中有法定货币不可替代的特殊优惠或功能,而且商圈币也应该都是由法定货币兑换而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或者挖矿产生出来的。因此,可以加强管理和规范,但寄希望由央行推出统一的数字货币可以替代各种专用的商圈币,似乎并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商圈已经开始跨境运行,这其中就不会只涉及一国的主权法定货币,如果同时运行多种货币,其成本和风险会大大增强,因此,最佳选择往往就是,平台不再直接使用各国的法定货币,而是打造自己唯一的商圈币(或平台币、结算币),各种法定货币只能兑换成商圈币后在平台或商圈上运行。这样,寄希望能用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取代商圈币,似乎就更不可能。

当然,随着网络商圈币的发展,其影响力也会扩大,央行必须强化对商圈币的统计与监管,而不能放任不管。这至少应该包括:发行商圈币的平台主体要履行货币发行和管理者的职责,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并接受央行的监督管理;用户用法定货币兑换成商圈币后,商圈币只能在特定的商圈内部流通、存储,而不能到商圈外使用;兑换成商圈币后的法定货币,要作为商圈币的储备物,存放合格的(央行认可的)金融机构专户保管,不得随意挪用;严格控制发放商圈币的平台主体以信用方式投放商圈币,以防止平台滥发商圈币,损害商圈币持有者的利益;商圈币持有者之间可以发生借贷关系;平台要为商圈币持有者建立准确的记录,并为其商圈币的交割清算和账务核对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支持。

三是,设想在现行货币体系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货币体系,并希望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抢占先机,赢得数字货币体系的主导权。

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想法,但必须看到,现行货币体系是长期运行和优化演变而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要在这一体系之外另行打造全新的货币体系,将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仍是以国家主权独立作为基本的治理架构或基础的情况下,要建立一套去中心化(同时意味着去主权化、去法定化)的超主权货币体系,就将更具挑战,而且,这本身就可能与央行的身份以及“央行主导”产生矛盾。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最强国家的主权货币作为世界中心货币(汇率的“锚”),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很难颠覆的现实。历史上,打造超主权货币的思想和探索不断出现,但却一直没有成功。

进一步看,即使能够建立一套新的货币体系,央行要在很长时间内同时维持两套货币体系,也将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

因此,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完全可能就是央行主导的互联网平台运行的数字清算币。

现在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互联网(包括物联网)的发展,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交易和价值转移到线上运行和存储,而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跨境运行,形成了不完全受制于现实世界格局的“网络世界”,各个网络平台成为网络世界上的自治组织。这就需要尽快形成适用于网络世界的管理规则。以往人们习惯性的将线下的规则迁移到线上,但逐渐的人们发现,线下规则难以适应线上点对点高频快速交易的要求(效率不够高将产生巨大风险),需要摆脱束缚,建立一套全新的线上运行规则。而在这方面,比特币所应用的区块链技术和规则给人们的思维带来很大冲击和启蒙,引起人们广泛而高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完全有可能运用区块链技术(这一技术也在发展变化,并且可以与二维码等实物标识技术相结合,加快实物资产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并进一步转到线上进行交易和存储),打造出互联网平台上应用的唯一的用户身份赋予和验证体系、唯一的商圈币的设计和运维体系、智能合约和资金清算、分布式处理与账务记录以及监管核查体系等,从而大大提高互联网平台的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其中,商圈币不能通过挖矿产生,成为纯粹的虚拟货币,而只能通过法定货币兑换产生,保证其实际的价值支撑。

这样,就有可能形成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线上)在相当长时间内并存的格局。其中,现实世界仍是网络世界的基础,二者必须有机连通(O2O),特别是线上用户身份信息与线下身份信息、商圈币与法定货币、线上账务记录与线下账务记录要能够通畅而准确的对接。

这样,所谓的“数字货币”,将更多的是在法定货币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互联网平台上运行的虚拟货币体系。它是现实社会中法定货币的延伸,不会与法定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冲突,也很难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也将更多地应用到央行主导的互联网平台上,如央行主导的网上清算中心(筹建中的网联公司)、各类线上交易所(如票据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甚至可以在央行主导的人民币全球清算平台上应用。也就是说,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可能就是直接等同人民币的,在央行主导的互联网平台上应用的数字货币。但要将其直接应用到社会上各个商用互联网平台,取代各种商圈币,可能还不现实。中国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能否广泛应用到海外的互联网平台,成为具有主导力的国际化的数字货币,同样取决于中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在互联网世界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应该肯定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已经具备较高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推进,但中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开放度还不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都给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动力。从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看,中国一家的互联网商业应用潜力,有可能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互联网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的发展,也有可能成为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能成为中国实现换道超车、引领世界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并在包括区块链、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运行和管理规则、基础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可见,在“数字货币”存在不同概念的情况下,不能笼统讲“争取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并盲目夸张作用、开展工作,急于大量投入,而应首先明确央行主导数字货币的概念和应用方向,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减少浪费。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美联储报告: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有潜力改变支付行业格局

下一篇>加拿大皇家银行申请区块链汇款专利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4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