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不同主体市场空间如何?未来需要如何跨界合作?来看金融科技峰会上他们怎么说

消费金融 士小文 零壹财经 2016-12-12 阅读:4487

关键词: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跨界合作银监会宜人贷

不管消费金融是蓝海还是红海,不管市场有多大,首先对于金融来说,还是要心存敬畏,要敬畏金融的发展规律,敬畏金融的本质。


12月10日,在金融城主办的2016金融科技创新峰会上,关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金融新模式这一话题,嘉宾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张东、中国农业银行非执行董事陈剑波、宜人贷首席执行官方以涵、佰仟金融创始人、董事长刘实及上上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万敏进行了讨论。

议题一:对消费金融宏观发展的认识

张东:


就目前发展火热的消费金融现状,张东表示,要心存敬畏、拥抱机遇,不管消费金融是蓝海还是红海,不管市场有多大,首先对于金融来说,还是要心存敬畏,要敬畏金融的发展规律,敬畏金融的本质。

同时,从中国消费信贷的市场空间来看,他表示到2018年体量会达到40万亿,市场确实非常大,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应该有百分之二十多。市场如此快速增长,其中的机会不言而喻。

他并称,机遇来源于政策红利、人口红利及消费升级。机遇不言而喻,但挑战也非常之大,目前已经有诸多市场主体进入,最大的挑战则是当大家都跻身其中的时候产生的很多的共债风险,“同样的客户,他获得贷款越容易,或者获得贷款的渠道越多,大家都给他授信的时候,会使他的资金链变得更加脆弱,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变得更加脆弱。”他说。

同时,挑战最大的是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危机的储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科技驱动或者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决定了如何选择客户,如何给予授信,如何管理贷款,这可以更深层次地看到风险定价、客户定位、利润收益等,也包括如何应对在更长的周期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危机和挑战。

陈剑波:

陈剑波表示,从银监会出台试点管理办法,到央行和银监会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出台,这对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开端,监管部门是开了一个口子。

他呼吁金融的监管牌照应该可以是存贷全牌照,这主要是指银行业,但也可以是半牌照,也可能是三分之一牌照、四分之一牌照、五分之一牌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市场的金融服务、银行业的服务能够更有针对性,能够把客户的覆盖面做得更好,也可能使得大的商业银行和有各种类型牌照的服务机构有效地进行对接。

方以涵:

针对目前消费金融领域诸多市场主体涌入的情况,宜人贷首席执行官方以涵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传统金融行业和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的做法,有很多互补的地方,且各个主体之间有很多跨界合作的机会。

二是征信系统要做得更全面,如果行业能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客户的违约成本会高,企业也会更有能力服务好的客户,拒绝坏的客户。

她表示,消费金融市场非常大,不管是互金类、传统银行类、还是有场景的公司,找到合适的客户定价、风险定价等能力建设非常重要,大家要共建生态圈。

刘实:

佰仟金融的创始人、董事长刘实表示,在中国市场谈论金融科技不能脱离我国市场的特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成熟发达国家的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是一个增量市场,尚不是存量市场。在存量市场中,谈论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但在增量市场,可能还要多加一两个因素,因为它还在发展。其中一个是流量,另外一个是运营,金融技术在这三个层面上,对现在和未来的金融,包括消费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议题二:各个市场主体合适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发展空间在哪?

张东:

张东表示,在未来消费金融市场中,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

商业银行的定位不太可能做最高风险或者次最高风险那个阶段的客户,因为毕竟服务还是讲究平衡,也就是说当出现风险的时候,可能银行的催收手段和其它的消费信贷公司是不同的,因为银行还面临着监管压力、声誉风险的压力,所以银行可能会更讲究所谓的质量、规模、效益和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平衡。

他并称,总体感觉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每一个市场参与的主体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成长的空间。

陈剑波:

陈剑波的观点是,任何一个市场都讲约束条件,这一约束条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第一是技术发展水平,第二是竞争的充分程度。同时,这两件事情可以决定市场的扩张范围和市场分层的程度。

同时,两者是一回事,竞争越激烈,创新速度越快,可以使市场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对客户群体的定位也会越来越精准。

他表示,市场的空间是一定有的,并由市场的发展程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确定。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监管,市场发展要看监管的主动行为,否则竞争会变成恶性竞争,创新方向也会往歪的方向发展。

方以涵:

方以涵以创新型的非传统金融机构的从业者的角度讲了从业体会,她表示,金融确实允许非垄断的百花齐放的情况,因为大家服务的客群不一样,方式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同时,不管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必须要考虑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如消费金融行业要分清客户在消费时为什么要分期的原因,是不用信用卡还是没有信用卡,还是没有钱就想分期套现?

对于企业定位发展的问题,她表示,要考虑自己的盈利性,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客户群非常重要,监管非常重要。

刘实:

刘实也表示,市场分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不仅分层,将来客户肯定是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

但同时金融是一个风险的生意,他认为金融应该被充分纳入监管,尤其是监管不应该以有没有牌照划分界限,实质应该大于形式。

从另一个角度讲,监管应该不管有没有牌照,都把有风险的纳入监管视野。另外,也要平衡好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尺度

议题三:消费金融领域的跨界合作将是一个长远趋势,各个主体具体将如何进行?

张东:


关于消费金融行业的跨界合作问题,张东表示,跨界合作是目前在金融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称媒体或者是其它的观点把金融分成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不太合适,因为传统意味着守旧,意味着落后,但其实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他认为,金融行业运用科技手段非常多,在这当中可以相互融合,此外,对于商业银行发信用卡,在跨界合作方面的案例也非常多,如招商银行和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只要在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的都有合作,只是合作的方式不同。

他并称,跨界合作将会更加深入。比如,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申请量非常大,但有些批不了的贷款,或者对于银行风险承受能力暂时不能承受的客户,可以推荐给像佰仟、宜人贷等公司,而佰仟、宜人贷的优质客户,也可以与银行合作,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等等。

陈剑波:

关于跨界合作,陈剑波表示,从一开始银行业就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行业,无论是押款车、送款车还是互联网的接入,各种各样的外部服务都是很多的。

他的观点是,过去多年,无论是资产结构、经营结构,银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金融市场也在发生变化,监管也在发生变化。

他认为现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银行往前端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传统的信贷业务在退位,中间业务收入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资管业务也越来越重要。而这一变化是契合市场变化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会触动这种变化,一方面银行本身各项业务都在要求互联网化,或者电子化,另一方面,大量从事类金融服务、类信贷服务的新市场主体正在产生。这当中可能会承接银行的业务环节,或者合作开展业务。包括大数据风控等,所以跨界合作的空间非常大,还有很大的合作余地。

但有两点需要解决,第一,要解决新的市场主体的合法性的问题,第二,新的市场主体与原本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之间如何调和。

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对市场的担忧:最近政府在可承受范围内,只有个人可以加杠杆,最近一段时间个人信贷直线上涨,我们新增的信贷里面绝大部分是个人的信贷,百分之八九十是个人信贷,这个杠杆加上去,再把我们的CDS、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加上去,如果再把我们过去传统的这一套风险控制手段下认定的高风险客户,通过其它的市场主体再装进来,又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就会有问题,这是我的一个担心和疑虑。

他甚至将目前的发展情况与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标。

方以涵:

方以涵介绍了宜人贷的跨界合作理念,表示可能会给同业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希望与银行合作,主要包括几点,一是资金方面的合作,必须对资产进行非常审慎的风控;二是客户层面的合作。

第二,在技术和数据方面跟数据公司合作,如宜人贷比较早跟反欺诈相关的技术和数据类公司合作。

第三,客户层面的合作,希望能达成客户细分的合作,并深度地共同打造适合客户的产品。

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她也表示了一些顾虑,如负债过多、多重负债,此外,包括客户的隐私信息等方面也会担忧。

她表示,类似这样的行业内合作,除了监管可能还需要行业协会,或者互律、自律体系等,“去杜绝客户、机构在中间搞得特别乱的情况。”

刘实:

关于跨界合作,刘实指出,行业协同和合作肯定是趋势,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个人创业或者小团队创业的时代,而是一个组织创业的时代,任何一个组织想创业成功或者想转型成功,必须要有高度的协同。另外,跨界合作是金融的本身的属性,因为金融本身不是一个需求,借款去消费,要么去投资,不会单独作为一个需求存在,本身需要跨界合作。



以下是专题讨论实录,以飨读者(有删减)

主持人:金融城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雨珊


吴雨珊:大概从去年开始消费金融成为一个新风口,不断有咨询报告说,消费金融的市场份额将在2017年突破千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0%多。各类市场主体也纷纷进入,而且我们看到今年3月份央行银监会颁发了关于新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我们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

整个市场已经刀光剑影,我大致将它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商业银行,他们是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主体,应该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第二类是电商系,也就是蚂蚁、腾讯、京东,他们出现了很多明星级的消费金融产品;第三类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大概有16家;第四类还有大量的非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

接下来有请今天参会的各位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张东:

我的题目是心存敬畏,拥抱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大家都觉得消费金融市场空间非常大,大到了以几十万亿数量来衡量。既然机遇很多,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也就会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到其中。在这么多机构参与其中的过程当中,我想说的是消费金融不管是蓝海还是红海,不管市场有多大,我觉得首先对于金融来说,还是要心存敬畏,敬畏的是金融的发展规律,敬畏的是金融的本质,作为金融行业从事20多年工作的从业人员,我觉得可能在这方面还是要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这个方面的认识。所以我们首先是心存敬畏,其次才是拥抱这样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根据各种报告,我们感觉到2018年,会到40万亿,我们觉得这个市场确实非常大,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应该是百分之二十多。这么快速增长,这么大的市场,其中的机会自然不言而喻。中国地域非常辽阔,特别是人口众多,再加上年轻人口非常多,讲同一种语言,拥有同一种文化,在中国这么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其实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金融服务随之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几十万亿的市场里面,既然有机遇,我们参与的机构就会非常多,刚才吴雨珊吴总也说到大概分四五类的机构,作为商业银行我们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我们看现在市场上的参与主体非常多,比如说2500家的P2P企业,接近10000家的小贷公司,接近200家电商公司,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市场灵敏的参与者都已经嗅到了其中的机会,这几年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特长,纷纷以各种方式切入到几十万亿的消费金融市场里面去。

我们觉得机遇来源于政策的红利、人口的红利,还有我们消费的升级。原来我们消费的观念很多是不愿意透支的,从信用卡发展的历史来看,以往发卡很难,因为我们的支付环境、消费环境、客户的观念都不同。发展到现在,其实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不仅是信用卡,其它的电子支付在全球也是领先的,这里面会诞生更多的机会。机遇不言而喻,挑战也非常之大,既然有这么多主体参与其中,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当大家都跻身其中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的共债的风险,同样的客户,他获得贷款越容易,或者获得贷款的渠道越多,大家都给他授信的时候,会使他的资金链变得更加脆弱,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变得更加脆弱。其实我想说的挑战最大的就是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于危机的储备。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其实从我们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基于科技驱动或者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风险管理能力就决定了你如何选择客户,如何给予授信,包括如何管理你的贷款,其实也可以更深层次地看到对于风险的定价,如何通过合适的客户定位、风险定价获取应有的收益,包括如何应对在更长的周期里面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危机和挑战。

从台湾的卡债危机可以看到,在2007年、2008年核销了1152亿台币,和以往不一样,在危机来临的时候,2008年、2009年美国的信用卡市场风险暴露是平时的3倍,台湾、香港、韩国是平时的6倍,这些都是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时候,风险都是五六倍地上升。

以我们招商银行的角度来看,以我们4千亿贷款规模,风险来临的时候,我们非常担心,在这种“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会有多少的不良资产,这是大家要高度重视、心存敬畏的。

作为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能力,无非是三个方面,风险欺诈、交易风险、贷后的交易风险管理,招商银行在欺诈风险运用大数据、生物识别技术以及现在移动互联的各种技术来进行防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其实我们采取的是非常审慎的态度,我们一般给客户从低额借入逐步提升、逐步了解,我们也开发了很多的模型和系统,经过十四年的验证,我们不能说经历过完整的周期,但是至少经历了几个阶段,2007年、2008年的危机、2004年、2005年的风险的暴露,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数据和风险模型,当然我们也会揭示更新的,除了已有的结构性的数据,我们现在也引入很多非结构性数据帮助我们提升管理。还有交易风险方面,原来我们做了很多非实时的,现在做准实时的,我们正在迈向实时的交易管控,因为我们的交易通过率在业内一直是比较领先的,否则客户就会降低得非常快。我们运用的技术在这里不详说了,总体来说,我们觉得消费金融的发展必须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才是我们想要的发展。把贷款放出去是最简单的事情,难的是怎么收回来。平时的高增长是不难的,难的是危机来的时候,你能不能活下去,这是作为我们消费金融行业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陈剑波:

非常荣幸参加金融创新的峰会,我也踏踏实实在这里听了一天,有很多的启发,我不是消费金融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也认真学习了一下,我感觉从银监会出台试点管理办法,到央行和银监会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大家都在说这是消费金融的元年。刚才我们在讨论的时候还在讲,其实张总刚才讲了信用卡和消费金融方面的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情况,其实张总刚才在我们讨论的时候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词,他没有用消费金融的概念,而是用的消费信贷的概念。

怎么来理解监管部门开的这么一个口子,来发展消费金融,我觉得这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来讲,是最有标志性的也是最重要的意义。我一直在呼吁,我们的监管牌照应该可以是存贷全牌照,当然这主要是指银行业,也可以是半牌照,也可能是三分之一牌照、四分之一牌照、五分之一牌照的,这样才有可能使得我们市场的金融服务,银行业的服务能够更有针对性,能够把客户的覆盖面做得更好,也可能使得大的商业银行和有各种类型牌照的这些服务机构,有效地进行对接。

可能在整个信贷链条里面,有一些随着市场的发展,再叠加互联网金融这样的技术创新,有一些环节可能会分离出来,由市场来提供这种服务,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使得我们的金融市场更加完善。

所以消费金融的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开端。

具体到消费金融的行业发展,第一,我们怎么看待消费金融这个行业本身,或者消费金融这个概念怎么界定?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来讲,消费信贷是很久以前做的业务,不是一项新业务。为什么今天会做得这么热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因为它是让新的主体变成了“鲶鱼”,来搞活传统的信贷的市场。

但是这里也要有所区分,像现在我们有好几亿的农村户籍人口,可能就没有资格获得信用卡,有2亿——3亿在城乡之间晃悠的这些人,恐怕也没有机会获得信用卡。我们是不是会发展新的风控手段,让那些新出现的消费金融公司,用一些新的风控手段,然后找到风控的关键点,能够把这些人群覆盖掉?还是说要和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对接,去吃中间的某一个环节?客户这个对象究竟在哪里?

另外是风险和定价的问题,我有一点比较悲观的看法,我们弄了一些新词以后,好象并没有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普惠金融,原来我们讲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都很清楚。现在普惠金融进来以后,机构赚钱不赚钱?我们讲财务可持续没问题,但是赚钱不赚钱?实际上普惠金融很多是资本感兴趣,不是政府感兴趣。

所以我们对这方面还要再考虑考虑,覆盖更低层面的、风险更高的人群之后,定价就要相应做得很高,这是市场的规律,是要有风险的议价,但如果太高了以后,真的变成高利贷了,这又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是法律上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监管的问题,新的市场主体出来,我们怎么充分获得这些新的市场主体信息,了解他们的市场地位和作用,能够真正做到有效的监管,这对市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谢谢!

宜人贷首席执行官方以涵:

大家好!首先刚才两位前辈的分享我非常认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像宜信、宜人贷这一类非银行类的消费金融的出现,新兴的以科技创新的方式来做消费金融的方式,是对中国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通过刚才张总提供的数据,我们也了解到,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被信用卡覆盖了,但是消费占GDP的占比,包括我们在消费中,用金融和信贷的方式,金融的占比都比发达国家少至少一半以上,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城市的优秀人群,可能已经有信用卡了,有了比较好的银行的贷款的这些工具,但是还有很多没有被金融覆盖到、覆盖够或者覆盖得非常便捷的传统金融,他们有非常大的市场。宜人贷也在想如何解决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消费金融的市场,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关键是对于这些人,我们想用科技的手段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不能见面。那个时候在中国移动支付等领域刚刚起步,还没有覆盖得特别好,我们就想开始做这件事情,我们也是审慎地选择了自己的细分领域,也就是城市城市工薪阶层,为什么?一是他们确实有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整体来讲信用比较好,而且也比较标准化。另外一点是这些人已经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一开始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上传征信报告、银行流水等等,提供一些数据为他做征信。

发展到2013年,我们的服务可以在手机上全流程操作,从实时申请到审批到打款,到最后提醒还款,整个还款的全流程,可以说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较早的。

第一是回馈比较好,第二是发现他们有风控转化的效率,第三是手机提供了新的销售方法。我们挖掘的数据是很深的,包括银行流水、信用卡数据、征信报告等非常强相关的征信数据,同时我们也运用一些跟社交相关的像运营商、电商等数据,包括对他的一些验证、反欺诈等非常重要的信息,当然这些也是基于宜信前面已经做了很多年,已经积累了200多万客户的基础上,建立的实时的风控模型。宜人贷在这条路上,用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上闯出比较独特的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服务了30多万借款用户,170亿贷款,这是Q3季度为止的数据。

大家看到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同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需求,比如说额度比较小的,比如说一些线下的场景,比如说抵押的方法来做,市场空间非常大。

现在我想提出两个观点,一是传统金融行业和新兴的所谓的金融科技的做法,其实有很多互补的地方,比如说最近监管也提出的跟银行托管的事情,想起来挺简单,但是对于客户来讲,尤其是对于我们出借端的保护,杜绝某些不良的P2P平台的一些做法上是非常关键的举措,其实这是跟一个银行的最基本的合作。后续在银行这边,如果有一些非银行类的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和企业能够产生出好的资产,这些资产让银行提供资金,做一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的方式,来触及更多的投资人,包括一些银行可能获取的客户,现在银行自己不能做的,大家都可以共同服务于这些客户,所以这里面有很多跨界合作的机会。

另外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对于整个中国的风险很关键的一点,征信系统要做得更全面。现在央行的征信报告已经非常好了,也是我们在做风险评估中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但现在很多不是在这个体系内的,还没有上征信报告,其实这对于我们的风险,对于客户的成本都是很多的,如果大家能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客户的违约成本会高,我们会更有能力服务好的客户,拒掉坏的客户,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何把征信体系做好,这样的话我们社会的整体风险、风控才会下降。

总而言之,消费金融市场还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互金类的,还是传统银行类的,还是有场景的公司,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客户定价、风险定价等能力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共建生态圈,谢谢!

佰仟金融的创始人、董事长刘实: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听了一天的金融和科技,我也想从我们的实践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消费金融和科技的认知。

一是上午张总也讲到的,金融科技的改变在全世界发生,但是我们在中国市场谈论金融科技就不能脱离开我们市场的特点。中国金融市场和成熟发达国家的最大的区别:中国是一个增量市场,还不是一个存量市场。所以在存量市场的情况下,我们谈论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但是在增量市场,可能我们还要多加一两个因素,因为它还在发展。其中一个是流量,另外一个是运营,金融技术在这三个层面上,对现在和未来的金融,包括消费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是增量,我们都说消费金融比较火,刚才陈董也讲了,实际上消费信贷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们信贷这个行业存在了几千年,为什么到现在这么火?是因为中国还有很多没有被正常服务到的这样一类人群,这类人群有多少呢?刚才吴总提到,我们有1千万的客户,我们这些客户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90%是18岁到25岁的,谈到大部分人没有买过车,没有买过房,没有办过信用卡,这就意味着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里查不到他们的信息,这就是没有被我们常规的金融机构所服务到的人群,这一类人群有多少?我们估计应该还有2个亿左右,这是经过和我们同行交流之后,差不多达成共识的一个数字。也就是说在未来三年,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弥补空白的增量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面,我们金融机构也好,创业者也好,想从事这个行业,首先看的是流量从哪里来,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场景。之前我们金融机构的服务基本离场景比较远,等着客户过来,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跟场景的结合。场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流量是其中一个,同时场景也是辅助我们做好风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它在这个场景中的行为是有特点的。凡是针对我们切入场景获取客户做好风控这样的技术,实际上在我们中国也被纳入Fin-tech范围之内。

第二就是大家都关注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技术,我不再提大数据、模型,我提一个没有被大家充分关注到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技术和大数据对我们整个征信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听到很多的市场探索的先驱、高科技公司说他们的模型或者数据来源厉害,但我们反过头来想,如果一个市场的风控是要靠很牛的技术、很高超的技术,或者非常稀缺的信息来源、数据来源才能做得更好,说明我们这个市场挑战非常大,非常难做!这跟我们整个的信用环境不完善,也跟我们整个的法治建设,尤其是我们整个违约的成本比较低是相关的。

我们观察到另外一个因素,随着数据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透明,实际上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我们的整个征信环境,刚才方总也讲过了,非常需要人民银行接查征信,可能未来的趋势是人民银行的征信不再是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一个信息的来源,因为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透明,现在我们试想,如果整个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透明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我们非常高超的技术才能做到?

如果我们更透明了以后,我们的违约成本更高,是不是欺诈就会相对降低?就像现在我们主要的马路和街道上都有摄像头,导致了现在我们的恶性重大治安事件实际上在大幅度减少,我觉得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影响着我们风控技术的未来。

再就是技术产生影响的是运营,金融也是我们传统行业的其中一类,我们整个的运营效率,包括我们传统金融机构或者我们民间机构都是还有提高空间的,不管是客服、电销、催收还是其它,金融技术在这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同时在客户价值管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工具,这是技术对于我们整个消费金融的大概影响,如果有机会将来再跟大家进一步分享我们的技术产生的金融的未来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上上签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万敏: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电子签约怎么助力信贷,我们可以看一下曾经在没有基于云计算时,电子合同是怎么完成签约的,首先是大家都熟悉的纸质合同签署,成本很高。因为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电子签名行业,你们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服务。

话题讨论一:消费金融未来不同的市场主体,合适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发展空间在哪里?你们能看得到的未来几年竞争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东: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未来消费金融市场中,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我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三年,我发现一个规律,没有借不到的钱,只是找到不同的机构,或者愿意付出不同的代价而已。我香港办公室对面有一些所谓的典当行,香港叫抵押,牌子是一个大大的“押”字,后来我发现它的定价是最高的。

对于招商银行来说,我们不是以是否有央行征信报告为标准,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定位是以年轻、有活力的客户为主体,因为年轻、有活力的客户对于我们来说代表着未来,更加活跃。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平衡,比如说我们很高端的客户,比如说面向我们的财富人群、私人银行,或者是更高端客户的信用卡,我们也发,但是他们的活跃率没有那么高,所谓的活跃率是指借贷的活跃率,消费活跃率很高,但是借贷的活跃率没有那么高。从我们盈利的角度来说,更需要年轻的客群。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哪里有年轻客户,我们就在哪里给年轻客户提供服务。

商业银行的定位不太可能做最高风险或者次最高风险那个阶段的客户,因为毕竟我们的服务还是讲究平衡,也就是说当他出现风险的时候,可能我们的催收手段和其它的消费信贷公司是不同的,因为我们还面临着监管的压力,还要面临着声誉风险的压力,所以可能我们会更讲究所谓招商银行说的质量、规模、效益和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平衡。

但是我总体感觉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每一个市场参与的主体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成长的空间。

陈剑波:经济学告诉我们的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任何一个市场都要讲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第一是技术发展水平,第二是竞争的充分程度。实际上这两件事情可以决定市场的扩张范围和市场分层的程度。

同时具备这两个原则的时候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竞争越激烈,创新速度越快,可以使市场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对客户群体的定位也会越来越精准。所以怎么保证竞争和创新活跃程度,才能使我们的市场每个主体能够获得精准的定位。

还有就是监管,我们前面的主旨发言,反复强调监管的问题,我们知道大学消费信贷里面出现很多很糟糕的不可想象的事情,为什么市场会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的公司和不良的行为?这是要监管的主动行为,否则竞争会变成恶性竞争,创新方向也会往歪的方向发展。

市场的空间是一定有的,它是会根据市场的发展程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确定的。

方以涵:我没有意见,非常赞同。作为创新型的非传统金融机构的从业者,我讲讲几个体会,金融这方面确实还是允许非垄断的百花齐放的情况,因为大家服务的客群不一样,方式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我从事金融也在不断学习,确实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尤其金融机构要找到一个长期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大家都激烈地抢合作伙伴,给越来越多的返点,合作伙伴也搞不清哪一家好,谁给的返点高就跟谁合作。不管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必须要考虑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要分清客户在消费时为什么要分期的原因,是不用信用卡还是没有信用卡,还是没有钱就想分期套现?

我非常同意前面两位领导的观点,一是要考虑自己的盈利性,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客户群非常重要,监管非常重要。宜人贷在密切跟监管合作的同时,也率先做出了小额分散、透明的选择,包括我们去美国上市,当时的目的并不是需要钱,确实是想用非常严格的方式,包括美国的证监会审计等各种过程,来使得我们的作业合规化,能经得起各种层级的考验。

刘实:我非常同意刚才几位发言人的观点,市场分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不仅分层,将来客户肯定是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

但同时金融是一个风险的生意,我认为金融应该被充分纳入监管,尤其是监管不应该以有没有牌照划分界限,实质应该大于形式。

从另一个角度讲,监管应该不管有没有牌照,应该把有风险的都应该纳入监管的视野。另外我们也要平衡好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尺度。

话题讨论二:消费金融领域的跨界合作将是一个长远趋势,各个主体具体将如何进行?

张东:我觉得跨界合作是目前在金融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实很多时候很多的媒体或者是其它的观点说,把金融分成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我一听传统金融,对于招商银行或者对于我们银行来说,我觉得用“传统”两个字似乎不太合适,因为传统意味着守旧,意味着落后。但是我想其实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金融行业运用科技手段是非常之多的,只不过可能基于稳定性的要求,我们在IT的架构方面和互联网企业有所不同,我们用的是IBM的主机,因为它的稳定性特别好。现在互联网企业用的是分布式架构,起点在后面,用分布式架构形成一定能力以后,他也有相当的稳定性,在这当中可以相互融合,对于招商银行特别是对于我们信用卡来说,在跨界方面,我们合作是非常多的,现在我们和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只要在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的,都有合作,只是合作的方式不同。

刚才佰仟金融的刘总说到流量问题,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招商银行现在获取客户方面,通过数据流量、通过全流程的数据化合作,获取的客户占全体客户的比重接近一半,明年将超过一半。也就是说传统大家意识到发信用卡都是陌生拜访,店面摆个摊,在商场摆个座的方式,但其实现在不这样做了,我们获取所有的客户都是跨界合作获取的流量,当然也有我们自身的内生性的流量,我们在这方面布局了很多年,成效确实非常好。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客户的成本还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获取客户大量的流量,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支持我们整个从获取客户到经营客户,到形成我们最终产出全链条的高价值,所以我觉得跨界合作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产品里面去了。

我觉得跨界的合作会更加深入。比如,我们每年的信用卡申请量非常大,但有些批不了的贷款,或者对于银行风险承受能力暂时要看一看的客户,像佰仟、宜人贷如果愿意给,这就是合作机会,或者佰仟、宜人贷的客户往上走,当融资成本成熟以后,希望更低融资成本的时候,是不是银行可以跟大家一起合作呢?因为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消费金融相比,肯定略有优势。所以我觉得空间还是非常大。

陈剑波:我们肯定比招商银行更传统,我觉得从一开始银行业就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行业,无论是押款车、送款车还是互联网的接入,各种各样的外部服务都是很多的。

现在我们面临一个讨论的主题,技术在发展,另外一个大背景就是原来邵平讲的,“30年未有之新的变局”,其实这个论断有点不太准确,前面30年的变局还是很大的,像我们的股份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这5到10年的商业银行变革会影响未来30年,这个倒是成立的,无论是资产结构、经营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金融市场也在发生变化,监管也在发生变化。

我觉得现在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往前端银行发展,越来越传统的信贷业务在退位,中间业务收入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资管业务也越来越重要。就这样的变化来讲,实际上是契合市场的变化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会触动这种变化,一方面银行本身各项业务都在要求互联网化,或者电子化,我们银行的部门叫法也很多,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上一轮工行的吴总在电子银行部,也有互联网金融部,叫法有很多,实际上变革的方向有很多。

另外一个方向是大量的从事类金融服务、类信贷服务的新的市场主体的产生。这当中一方面可能会承接一个业务的环节,甚至承接银行的一个业务,或者是合作起来一个人做。包括我们大数据通过行为分析,然后对风险的确定有非常多的优势,所以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还有很大的合作余地。

但是有两点是需要解决的,第一,要解决新的市场主体的合法性的问题,又导回前面说的准入监管的问题,究竟怎么来做?特别是现在我们监管的整个大体系还没有最终调整完成,我们有的新的市场主体的业务,已经把三会都涵盖了,合法性的问题怎么解决?

第二,新的市场主体还是这个监管的方式和监管的手段,怎么能够达成?

其实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是补充讲一点我自己的担忧,消费金融的大力发展,我是有点担心会出现像这些不良的公司,如果监管不到位,或者市场规则不是很清楚、准确的话,难免会大量出现过度负债的人群。再加上刚刚兴起的CDS、资产证券化,整个就会变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翻版。这个忧虑在强调市场纪律,强调监管的前提下,同时解决新市场主体的合法性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逐步消除这种比较可怕的前景。

最近政府在可承受范围内,只有个人可以加杠杆,最近一段时间个人信贷直线上涨,我们新增的信贷里面绝大部分是个人的信贷,百分之八九十是个人信贷,这个杠杆加上去,再把我们的CDS、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加上去,如果再把我们过去传统的这一套风险控制手段下认定的高风险客户,通过其它的市场主体再装进来,又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就会有问题,这是我的一个担心和疑虑。

方以涵:宜人贷的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可能也可以给同业相关从业者同样的借鉴。

第一类是我们非常希望跟银行合作,主要包括几点,一点是资金方面的合作,必须对资产进行非常审慎的风控。第二点是客户层面的合作。

第二类是技术和数据方面的合作,我们也跟多家数据公司合作,宜人贷比较早跟反欺诈相关的技术和数据类公司合作。除了有一些技术数据公司给我们提供服务,同时输出一些,比如说宜人贷智诚平台,输出一些信息,为这个行业带来数据共享的价值。

第三类是客户层面的合作,第一点,我们面对的客户群,比如说白领大额消费,有这样的客户合作,而不只是从百度那里导流的合作。第二点,我们希望在合作过程中是非常深度的合作,能够利用对方平台里面的这个客户相关的数据,打造出适合这个客户的个性化的比较好的产品,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任何平台都挂上我的贷款产品,去试试能不能过,过了就过了,不过再试别的。这两点一个是必须面对我们的客户细分的合作,再一个是深度地共同打造适合客户的产品。

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其实我也有顾虑,一个是刚才陈总提到的负债过多,我挺担心的是多重负债,现在尤其是网贷平台,小额的借贷,很多的合作方有一些流量,搞一些贷款的超市,也不知道这些例子和客户的线索是送给了一家还是送给了多家,这些人的数据也没有共享。

除了咱们现在的杠杆增加了八九十,这是个人信贷这边,还有一些没有被统计到的,包括现金贷等,虽然我们没有做,但是我们觉得市面上非常火,那可能在合作过程中,多头负债,一人多贷,包括客户的隐私信息等方面会担忧。类似这样的行业内的合作,除了监管可能还需要行业协会,或者是互律、自律的体系,能够杜绝客户、机构在中间搞得特别乱的情况。

刘实:我觉得行业协同和合作肯定是趋势,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个人创业或者小团队创业的时代,而是一个组织创业的时代,任何一个组织想创业成功或者想转型成功,必须要有高度的协同。另外,跨界合作是金融的本身的属性,因为金融本身不是一个需求,借款去消费,要么去投资,不会单独作为一个需求存在,本身需要跨界合作。

另外我想讲两句刚才几位都提到的风险的问题,我希望我们业内的公司能够合作起来,共同防止多头借贷和将来产生的经济波动的影响。



——————————  
>>>2017年1月10日,首届零壹财经新金融年会将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零壹财经将发布Fintech发展指数报告、互联网消费金融年度报告与网贷行业双百亿俱乐部报告等多项成果,同时将首次公布“新金融致敬书籍”,向那些影响了新金融成长的经典书籍致敬,并发布“2016年度十大新金融好书”。 会议详情>>>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捷信以小额现金贷抢夺线上场景,消费金融竞争白热化

下一篇>百度消费金融将发行第一期ABS产品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9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