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Lending Club的灰色地带
网贷 俞学劢 · 链金社 2016-08-23
关键词:Lending Club网贷
关键词:Lending Club网贷
文章陈述了一个原本致力于挖掘金融机构数据的创业者Bryan Sims,在频频遭到传统银行关于数据共享的拒绝之后,恰逢Lending Club发迹。于是开始致力于挖掘Lending Club的自主公开数据及向证监会报送数据(Lending Club受美国证监会许可及监管),立志成为像晨星(Morningstar)在基金行业那样的聚焦于网贷行业的咨询评级公司。而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Lending Club所存在的问题。
问题1:刷数据
Lending Club存在早期,即2009年左右。有价值72.28万美元的32笔贷款实际上由相同的4个人反复向平台申请贷款产生,随后Lending Club官方承认这32比贷款是原CEO Laplanche和他的家人为了增加用户数据量而进行的刷数据行为。而事实上,除了CEO的家人,大量的内部员工也为了公司刷了大量数据,直到2010公司颁布了内部员工禁止参与的禁令。但公司管理层从未承认自己对任何内部员工的刷数据行为知晓,更没承认对其行为的鼓励。
问题2:风控漏洞
Lending Club存在算法漏洞,同一借款人能够通过拆分贷款额度与期限获得不同的风险定价。例子是一名凤凰城地区的借款人,在2011年6月先发起一笔2.5万美元的借款,基于该用户的FICO评分(700分左右)Lending Club给了这笔借款高达18%的年息。投资人出于谨慎,仅投资了2.0525万美元,于是该借款人再次发起一笔4475美元的借款,获得了仅7.5%的年息并快速满标。因此对于同样风险的人由于借款量的大小会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而这样的案例超过3万笔。由于平台自身几乎不承担债权,因此平台并无动机主动完成全面有效的风控。
问题3:隐私问题
借款人隐私保护不足。虽然平台要求借款人不需要公开个人姓名、住址等信息,但必填内容仍然涉及所在地区、破产情况、房贷情况、婚姻状况、收入情况等信息。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很容易定位到具体个人,因此隐私实际上难以被保证。而P2P平台的借款人隐私与信息透明也一直是这个行业的悖论。
问题4:违规资本操作
由于Lending Club在资本市场上运行的成功,从地方性银行到大型综合性银行逐渐都会主动向Lending Club打包购买债权资产,到了2012年更是吸引到了原摩根斯坦利CEO John Mack和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进驻股东会。于是Lending Club在传统金融领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到今年,由于向Jefferies银行出售价值2200万美元资产包的交易存在违规操作。且原CEO Laplanche在Lending Club股东不知情并未向证监会提交真实资料的情况下以公司名义向Laplanche个人持股的公司Cirrix Capital进行投资。公司收到了法院传票及证监会的调查。5月份,CEO Renaud Laplanche及其他三名高管被开除,股价大跌。
市场依然信任,源于公开透明
一切均起源于平台主动公开的数据以及接受美国证监会的监管。市场监督与政策监管的并行。虽然Lending Club的股价从IPO以来持续低迷,违规罢免事件更让股价跌至5美元左右,但借款人和投资人的活跃度并未减少。总体上投资人更为谨慎,单笔投资的金额也更小,但平台仍然在16年第二季度完成了20亿美元的信贷撮合。这篇文章的主角Bryan Sims也认为,新的管理层将带来Lending Club发展得更为安全也更为平稳,福布斯杂志也认为现在是抄底Lending Club股票的时刻。
原文标题:
How Lending Club’s Biggest Fanboy Uncovered Shady Loans:
If you knew where to look inside the loan company, things were worse than anybody realized.
作者:Max Chafkin, Noah Buhayar
链接:http://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16-08-18/how-lending-club-s-biggest-fanboy-uncovered-shady-loans
本文作者系保全网、算力宝联合创始人俞学劢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