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助贷”二八分流:大机构银行抢 小机构变现兜底

一本财经 · 零壹财经 2019-09-11 18:47:20 阅读:7089

关键词:公司助贷模式城商行授信风险

近期,多家上市金融公司公布了财报。财报显示,助贷业务慢慢成为了它们盈利的核心。 这无疑振奋了人心。助贷是不是金融科技的最佳转型之路? 尽管大家摩拳擦掌,但事实上,整个助贷行业正在陷入严重的二八分流。 头部的平台,资金多得接不过来,甚至要货比三家。 而中小平台却不得不...
近期,多家上市金融公司公布了财报。财报显示,助贷业务慢慢成为了它们盈利的核心。

这无疑振奋了人心。助贷是不是金融科技的最佳转型之路?

尽管大家摩拳擦掌,但事实上,整个助贷行业正在陷入严重的二八分流。


头部的平台,资金多得接不过来,甚至要货比三家。

而中小平台却不得不“变现兜底”,跪求合作。它们的利润被不断挤压,夹缝求生。

一波助贷机构已在二八市场的挤压下,仓促离场……

1、兜底之殇

最近的行业寒意阵阵,而助贷,似乎成了行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到底什么是助贷业务?截至目前,没有官方文件的界定。

业内普遍认为,助贷,就是金融科技公司给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导流、风控甚至运营等服务。

这个模式,早在2016年现金贷爆火的时候,就风行一时。

只是当时,助贷除了提供这些服务之外,还要承诺“兜底”。

具体的玩法是,助贷机构向银行缴纳一笔保证金,银行在保证金基础上,提供10到25倍的杠杆资金用于放贷。

比如,缴纳1亿的保证金,就放款25亿。

出现坏账时,银行会先从保证金里扣,当保证金不够时,助贷机构还要补上。

这个模式就相当于银行只提供资金,完全不管业务,在做坐等收钱的“资金批发”生意。

“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根本没有兜底能力,这就像是银行给这家公司直接授信了25亿。”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佐为觉得,这个模式风险极高。

监管很快看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并在2017年年末,禁止了这一模式。

“助贷”这个词,一度成了负面词汇,被认为是“兜底合作”的代名词。

“早期的助贷业务,因为风控黑箱式兜底而被污名化了。”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张羽表示。

不知为何,媒体和一些公司又把这个词翻了出来,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实际上,现在的定义和原来的“赋能”的定义,基本相似。

在大家再次如火如荼地讨论助贷的时候,原来的“兜底”风,再次卷土重来。

行业将其称为“变相兜底”。

比如,最近,履约险火了。

所谓履约险,是指如果借款人出现坏账,保险机构就来偿还本金,甚至还会偿还一些利息。

通常情况下,助贷机构会预先给这些保险公司交10%到30%的保证金。

“保证金的多少,主要根据资产质量来决定。”佐为表示。

如此来看,这和原来的兜底模式并无区别,只是以前把保证金给银行,现在给了保险公司。

“这就是变现兜底,保险只是一个增信通道。”多位业内人士坦言。

当然,资产真出风险了,助贷机构给保险机构的那点儿保证金,也兜不住底。

“保证金高了没人愿意交,低了不够兜底,这个产品有些鸡肋。”多位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而且,保险一直是强监管的行业,很多“创新”都是在钢丝上跳舞。

一些履约险被点名后,金融科技公司又开始寻找新的兜底方式。

兜兜转转,为何金融科技的助贷就走不出“兜底”的这个怪圈?

2、二八分流

谁还在为助贷兜底?

实际上,这么操作的,大部分是中小金融科技公司,还有一些突然转型过来的玩家。

今年P2P暴雷潮之后,大家基本上都将助贷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助贷准入门槛不高,模式又好复制。如果平台转型快,一个月就能上手业务。”佐为称。

门槛看似低,但要深入下去,却会发现并非如此。

“很多P2P公司来找我们搞助贷,但是大部分我们都拒绝了。”一家城商行的业务负责人陈昂称,它们没有稳定流量,风控能力也未被市场证实,金融机构不会贸然与其合作。

至于那些鲁莽转型的“新兵”,陈昂更不想陪它们练手,“搞不好我们还要交学费”。

为了谈合作,这些平台抛出来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兜底。

“它们找各种方式兜底,比如保险、担保,但即便这样,我们都嫌风险高。”陈昂觉得,如果这样操作,有一天风险真来了,这些机构也兜不住。

而这些兜底操作,更加剧了助贷平台的艰难。

“原来只有资金方与助贷机构分润,”佐为坦言,现在,资金方、担保方、助贷机构三方坐在一起平衡利益。

而一些担保方,是会对每笔贷款做判断的,“因为出现坏账,担保公司就要兜底”,佐为称。

所以,一些用户不仅会被资金方查一次征信,还要被担保公司查一次征信。

“如果看了历史数据,发现用户资质差,兜底费就要增加。”佐为表示。

任何增信方介入后,都会收3%左右的手续费。

一些担保公司甚至狮子大开口,“它们的分润能达到4%”,佐为表示。

“助贷平台的利润也就几个点,这些担保机构再抽完水之后,助贷基本不用干了。”佐为坦言。

在转型而来的“新兵”之外,中小金融科技平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它们的话语权缺失,只能“跪求”合作。

“一些小的助贷平台已经退场了。”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找不到稳定的资金方,助贷机构活不了太久。

尽管鲁莽转型玩家和中小玩家活得艰难,但头部的平台资金多得接不完,还要货比三家。

“兜底?我们是不可能兜底的,现在来找的资金方都在排队。”一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对接人周明浩称。

周明浩还会比价,看谁能成为合作方。

“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流量,风控能力又强,在资金方面前,有十足的议价权。”周明浩称。

他们输出的是一套标准化的系统和字段,资金方不能提别的要求,给钱就是了,“不接受任何意见”。

而一些资金方,甚至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我们现在主要和银行合作,信托等平台找过来,我们不聊。”周明浩称,这是因为信托的资金成本,一定比银行高。

一家信托公司的消费金融负责人透露,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早期,他们曾经和一些公司合作过,如今对方都“长大”了,不再愿意继续合作。

现在哪些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机构面前拥有话语权?

一类是入局比较早的老牌助贷机构,它们和金融平台磨合多年,也建立了信任。

而第二类,就是流量巨头。

它们手握流量,“姑娘不愁嫁”。

助贷市场正在形成严重的二八分流,头部公司撑死,中小平台饿死。

3、剩者为王

面对二八分流如此明显的市场,佐为已开始质疑,助贷是不是一个好的转型方向。

“助贷领域主要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资金、流量和风控。”张羽称,谁掌握的法宝多,谁的话语权就大。

很多助贷机构认为,只要掌握了流量和风控,就能在助贷业务中崛起。

先来看风控。

很多现金贷平台原来最常用的风控方式,就是“爬取通讯录”。

但这些违规的风控方式,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无法接受。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自己也会过一次风控,慢慢的,它们可能会完全独立地来做风控,放弃助贷的风控。”佐为称。

尽管短期内助贷的风控还很重要,但长远来看,金融机构可能更倾向于“自建”。

因为,风控是金融的核心和命门。

再来看流量。

流量,被很多助贷机构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

“但并不是所有流量,都适合助贷业务。”张羽认为。

比如说,P2P转型过来的玩家,大部分流量是P2P贷款用户,实际利率擦边36%,这些流量在新的助贷模式下没有什么价值。

而一些从现金贷转型过来的玩家,用户大部分是底层的借贷用户。

但正规金融机构接受的利率,是在36%,甚至在24%之内,接受这个利率区间的用户,和现金贷的底层用户,完全是两个群体。

这样的流量过来,大部分都会被正规金融机构拒掉。“某银行的通过率只有15%。”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的流量,都很难覆盖助贷机构的运营成本。

张羽认为,只有合规、精准、稳定的流量,才能满足助贷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意识到,助贷这个模式对它们的打击。

“很多金融机构都处于三无状态:无利润、无用户、无品牌。”张羽称。

深藏在助贷机构背后的金融机构,正在沦为纯粹的资金方。

利润不高,也没有自己的黏性用户,甚至连谁提供的资金,用户都不知道。

面对这种被“挟制”的现状,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筹划自建品牌和流量。

“我们正在考虑收购一个金融科技团队,搭建一个自己的品牌。”一家信托公司的负责人透露。

助贷业务在二八分流,金融机构也在二八分流。

城商行、农商行,还有一些信托机构,也很难在助贷中分得一杯羹。

“似乎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头部活得好,中底部在挣扎。”佐为称,也许中小助贷平台和中小金融机构,会在残酷竞争中,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和生态。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77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