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持续推动小微金融业务发展须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19-06-20 09:59:18 阅读:21788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金融改革风险

陆岷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享受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等称号。系江苏省九届、...
[作者简介]陆岷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上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享受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等称号。系江苏省九届、十届政协委员,曾经在《经济学动态》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74篇,出版了《中国小企业金融问题研究》等23本专著。根据《中国引文数据库存》统计显示,近5年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产作者排行榜TOP前20名中,陆岷峰先生位列第九,在2006--2017仅以南京财经大学身份发表的论文综合考核指标列全国高校学者100强中之第61位,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成长链金融理论创始人。金融从业经历三十年,曾先后任商业银行分行高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摘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缺陷是导致社会资金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融资渠道单一、重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重心难以下沉,信贷审批门槛高、流程复杂,设置风险溢价及中间费用过高,风险判别机制精准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使资金供应模式固化,与小微企业“短、小、频、快”的需求特性相背离,对小微企业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提升小微金融可得性,须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有效供给,实行基准风险定价、科学定价,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深化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体系,促进金融市场供需平衡。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微企业;融资缺口;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金融资源可得性低已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短、小、频、快”等特征,又因其信用评级较低等原因而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歧视。在社会资金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基于资金的逐利性特征及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原则,资金必定是从大中型企业依次流向中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天然局限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治,因此如果不从供给侧改善小微金融问题,将影响金融体制的稳定性。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总书记明确要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金融脱虚向实的重要性。从供给侧入手缓解小微企业融资供需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

在资金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背景下,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被资金供给所局限。大型金融机构秉持“二八原则”,业务重心难以下沉,在小微金融板块缺乏技术支撑与运营动力,小型金融机构则受自身实力限制而难以深耕小微金融业务,且较高的准入门槛及严苛的审核条件也限制了小微金融需求。因此,社会资金供给模式呈现周期长、规模大、重担保等特征,与小微企业灵活机动的经营决策模式相背离,影响其经营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现有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大多强调优化需求端的重要性,但供给方担当不足且体制落后也是引发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对供给侧渠道进行分工固化,兼顾需求方及供给侧改革,小微金融发展问题将难以解决。2019年3月5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全国两会时也明确表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抓手。

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我国就业、创新、税收、GDP具有较大贡献,更是当前促进产业创新,推动脱贫攻坚,稳定社会大局的引擎力量。因此亟需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小微金融,保持小微企业市场活力,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需求,因而深化金融改革的意义在于削减低效供给,促进供需平衡,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更加贴合实体的发展需要(孙国锋,2017;陆岷峰,2019)。已有文献主要针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缺陷原因及改革路径进行研究。李宁(2018)立足农村金融市场,提出供给总量不足、缺乏制度保障、产品创新性不足是造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梁信志(2018)则认为体制内供给不足与体制外规范性低是导致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因素。针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徐博欢等(2019)认为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间的错配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以此提升金融资源可得性。范耀胜(2016)则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义是加大金融要素投入并加强金融要素的使用效率,强调服务小微,支持产业创新。刘向耘(2016)提出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扶持新经济发展的同时补足短板,加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其中金融风险是亟需妥善解决的一大难题。尹亭等(2016)则主要针对科技创新浪潮下,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角度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提出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强调以机制革新矫正传统模式下收益与风险不均衡的状况,重塑收益风险结构。许泽玮(2019)则提出理性看待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并强调通过制度约束加强监管。
 
(二)小微金融发展困难原因研究

小微企业对于促进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民收入等具有重要价值(郑万春,2018)。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小微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良好,鼓励创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但就经济金融环境而言,小微企业正处于金融资源可得性低的困境之中(徐凌峰,2017)。供需不完全匹配是导致小微金融发展滞后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需求扩张,而传统的资金供给模式无法完全适应满足;资金供给方设置的融资条件严格,小微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传统信贷模式下资金供给方难以降低小微金融业务成本,加重了小微企业融资压力等(丁宇,2018)。制约小微金融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资金供需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双重阻碍,法制、信用、税收等政策因素对该现象的影响作用(黄晓燕,2013)。就资金需求方而言,小微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短、信用状况不佳等问题,相较于金融机构的主流客户群体而言,该类长尾客户的稳定性更低,风险更突出(陆岷峰,2019)。就资金供给侧而言,小微金融渠道单一化,缺乏有力的数字技术支撑,银行风控机制存在漏洞,风控能力不足,产品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在小微金融业务方面主动性不强,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供给侧结构性缺陷,难以匹配小微企业需求(周军煜等,2019;武安华,2017;丁振辉2015)。

(三)发展小微金融的路径研究

发展小微金融需从需求方与供给侧共同入手。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一方面应适应市场规律,加强内部管理意识,优化管理结构,健全监管制度(陈素萍,2019);另一方面,顺应数字化趋势进行内部改造,以物联网技术推动智能化运营,实现资产数字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经营能力,解决当前信息不对称问题(汪祖刚等,2019)。对于供给侧而言,通过结构性改革弥补融资缺口,发展小微金融业务、转变监管模式等措施对于提升金融普惠性(周瑜斌2016)。一方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金融资源可得性,降低金融成本,并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能推进机制、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措施,以精准风控、多样化应用等优势拓开小微金融市场(徐阳洋等,2019;满明俊等,2018)。另一方面,加强小微金融与保险、租赁相结合,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对于促进小微金融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使降低金融资源门槛,交易成本低廉化,在提升资金可得性的同时降低成本(龙云安等2019;周清清,2018)。就业务转型及产品创新而言,供应链金融则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以资源共享及系统论原理为指导,该项业务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短板效益,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李菲雅等,2017)。
学者们对于小微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剖析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措施,为相关学术研究及现实操作奠定理论基础,具有创新意义与指导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完全解决小微金融的发展困境。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资金需求方,即从小微企业端探究问题原因,寻求融资优化方案,主要关注小微企业风险状况。该种研究方式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但却忽略了资金供给方同步改革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立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基于资金需求方的融资困境,从资金供给端探究问题根源;从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出发,寻求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与对策。以平衡供需关系为研究重点,令理论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理论创新与实践操作。

三、基于小微金融发展困境的资金供给侧结构性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小微企业整体面临金融资源可得程度较低的问题,除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外,资金供给侧结构性缺陷也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形成向关键少数倾斜的客户服务模式,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刚性缺口较大;资金供给方的定价优势使小微企业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风险判别机制存在漏洞令金融机构“错杀”具有成长潜力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偏好担保贷款使小微企业陷入担保难困境;金融机构上收及集中审批制度拉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效率;供给渠道单一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总而言之,供给侧担当不足及机制存在缺陷是导致小微金融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一)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刚性缺口较大

截止2018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总数约为7300万户[1],中小微企业占全国经济主体的比例高达90%,为我国促进就业、提升国民收入、增加税收贡献了重要力量。对比小微金融规模,截至2018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33.49万亿元,仅占贷款余额总量的23.81%,仍有2000多万小微企业的借贷需求并未获得满足[2]。2018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为177.52万亿元,较往年同期呈现递增趋势,表明银行可用资金充裕;我国流通中货币总量也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12月末总量为7.32084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3.7%;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的总市值约为45.6万亿元;而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约为22万亿元[3],即社会融资总额完全可以覆盖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现实状况却远低于预期。如图1所示,自2015年第四季度末至2018年末,我国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指数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即前者比后者的融资需求更加旺盛,且处于上升态势,但我国当前金融机构的借贷偏好却明显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实质上构成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歧视。
图1 大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

虽然近年来我国多次出台有关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强调发展小微金融的重要性,但小微企业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供给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型金融机构上收,而小型机构数量不足,能力有限,在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方面面临诸多局限,由此导致以供给不足为根源小微金融发展问题。根据银保监会的金融许可信息查询,自2017年5月8日至2019年5月5日,我国商业银行物理网点退出数量为5347家,其中,2017年共退出1742家,2018年总计退出2804家,呈现增长趋势[1]。对于金融薄弱地区而言,银行物理网点推出潮将加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压力。就不同金融机构对小微金融的投入能力而言,中小型与大型金融机构间差异明显。以银行业为例(见表1),2018年一至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大型金融机构业务重心难以下沉以及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风控能力、网点数量等方面的天然局限导致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刚性缺口较大。
表1  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
(二)小微企业融资获取成本偏高

当前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中长期为4.75%至4.90%[1]。据统计,当前我国社会平均融资利率为7.6%,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达10%[2]。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呈下降态势,但依旧处于较高水平,而除商业银行以外如小贷公司等借贷机构更是对小微企业施加了较高的融资压力(见表2)。一方面,资金供给方可能采取较高的融资利率以覆盖坏账成本,降低自身潜在损失;另一方面,高融资成本也间接体现了资金供需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1、金融机构存在定价优势。商业银行融资产品的定价机制遵循“成本+费用+风险溢价+利润率”的规律,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快”等特点,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小微金融业务管理成本较高,面临的风险较高。由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因此资金供给方往往提高融资利率以覆盖成本。又因金融机构存在定价优势。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居于议价优势地位,往往对小微企业存在信贷歧视,议价能力不对等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对大型企业及小微企业施行的差异化的贷款利率政策,前者处于6.36%-6.92%区间内,而后者一般为6.79%-7.65%[3]。

2、小微金融产品成本偏高。小微金融产品体系单一化程度高,创新程度低,缺乏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融资产品,以流动性贷款、抵押贷款等为主,并不完全符合小微企业“短、小、频、快”等需求。尤其在担保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涉及资产评估,担保等中间费用,使其实际融资利率远高于大中型企业。此外,因缺乏技术支持,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产品也无法形成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特性,资金供给方须付出较高的产品成本及运营成本,由此引发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
表2中国社会融资成本统计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三)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较低

如表3所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指标主要包括财务、非财务数据,对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在自有资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劣势,尤其反映在银行所关注的财务指标层面;而在非财务信息方面,小微企业的市场地位、融资能力也明显处于劣势,导致针对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偏低。

    1、金融机构前瞻性不足。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充分、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对其的信用评级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小微金融模块往往保持谨慎态度。虽然小微企业死亡率较高,据统计,我国有近60%的小微企业可以保持活性,包括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的可能性[1]。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小微企业获得全额银行贷款的比例仅为9.7%[2],即银行并未向50%以上、具有充分成活率的小微企业提供适合其需求的金融资源,即表明金融机构的风险判别机制的准确性不高,往往在融资业务中错杀部分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业务部署缺乏前瞻性。

2、信审机制的精准性不高。虽然小微企业的固有局限较多,但并不完全等同于高风险。现有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不完全使用由于小微企业,缺乏针对性。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因此也具有对市场反映敏锐,经营决策高效,执行力强等优势。此外,由于小微企业单笔贷款规模小,作假、欺诈的动机与能力也较低,资金供给方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及欺诈风险也相应较小。缺乏技术支撑,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所覆盖的信息范围较小,并不能完全反应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盈利能力,因此导致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较低,使其陷入融资困境。
表3 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李敏.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

由于信誉状况不佳,资金供给方向小微企业提供的多为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所占比重较低。在担保贷款业务中,金融机构也往往倾向于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所能获得银行或第三方担保机构认可的标准化资产较少,因此处于融资困境。此外,由于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不透明,大多符合担保条件的关联企业也并不愿意为其提供担保。虽然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小微金融发展,部分金融机构也推出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但据统计,2018年全国应收账款融资需求高达13万亿元,而适配的融资供给规模仅为1万亿元,还不足需求规模的10%[1]。

1、金融机构经营思维固化。重担保的经营模式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固化等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信息不健全等固有缺陷,金融机构难以通过传统模式精准把控风险,因此往往对该类群体表现出信贷歧视,并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倾向担保融资。即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体系,革新业务模式,优化风控流程的动力不足是导致小微企业担保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少创新技术。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的关键在于信用传递,但在传统技术模式下,信用传递的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以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例,受到技术限制,供应链中大型核心企业的辐射范围仅能覆盖其一级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长尾端难以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无法解决资金供需方与担保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现金流、物流与资金流应在节点企业间流转不畅。金融机构尚未通过模式创新搭建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打通资金供需方及担保方之间的信息壁垒,更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小微企业运营情况与履约状况,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渠道短缺,进而造成小微金融供需不匹配的难题。

(五)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期间长

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期间长,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审核条件苛刻,流程复杂等现象。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门槛较高,设定条件涉及经营年限、经营场所、资金流、担保要求、信用状况、偿债能力、产权关系等诸多项目,而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并不符合以上限定条件。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审批流程也较长,需要通过立项、信用评级、可行性判断、综合评估、贷前审核等内容。、续贷流程复杂。小微企业在贷款审批流程中受到的阻碍还尤其体现在续贷环节中:若贷款到期,小微企业在银行授信额度内仍需贷款,则需先偿付前期贷款本息方可续贷,该环节拉长了贷款期间,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

1、产品体系存在缺陷。由于小微企业经营决策相对灵活,其融资需求也体现出“短、频、快”的特征,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却并未将小微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区别而设置差异化的产品体系,仍以集中审批机制与传统的审批流程应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响其贷款的时效性,极有可能使其错失市场机会而导致发展问题。

2、贷款业务权限上收。在互联网浪潮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程度逐渐增强,业务办理也趋向线上化。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缩减也促使银行大规模裁撤乡镇网点,上收贷款业务权限。基层及金融资源薄弱地区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但该类地区互联网建设相对落后,撤并银行网点更进一步加大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难度,降低了小微企业金融资源的可得性。

(六)小微企业融资供给渠道单一

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权益性融资与债务性融资,具体分类见表4。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融资模式相对有限,主要通过银行、担保公司、网贷、小贷、上市等途径获得资金。就权益性融资方式而言,受到盈利水平、经营规模的限制,大部分小微企业并不能符合上市要求,而小部分满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小微企业又受制于较高的上市费用与复杂的上市流程,因此获得证券市场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少之又少。就债务性融资渠道而言,银行融资成本较低,更适合小微企业。但银行融资渠道门槛较高,可得性不强,而小贷、网点行业规模又呈逐年下降态势,民间融资成本高企,内源融资规模有限,由此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截至2018年底,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为8133家,贷款余额为9550.44亿元,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89%,贷款余额减少了249.05亿元[2]。相类似的,网贷行业在金融市场的占比也逐渐衰减。2018年底,全国网贷平台数量为1021家,较2017年减少了1219家;全年成交量为17948.01亿元,较2017年降低了36.01%[3]。风险爆发是小贷与网贷行业规模缩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损害了小微企业利益,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使部分小微企业不得不转向其他融资渠道。此外,民间借贷也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该种融资方式具有速度快、门槛低、流程便捷等优势,但相较于其他融资模式,民间融资缺乏法律规制,监管体制还需完善,融资局限表现在高成本等现象。此外,我国小微企业对内源融资的偏好较高,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家个人、亲戚朋友及企业盈余等渠道,但由于规模较小,内源融资也并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渠道。可见,融资渠道不足已成为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根源之一。
 
表4 我国企业常见融资方式分类
四、基于小微金融发展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应从缓解供需关系入手,在关注小微企业本身的同时还应重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在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有效供给方面的作用,以重构产品体系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利用金融科技革新金融机构业务模式,深化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体制,促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设。

(一)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有效供给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刚性缺口,我国金融机构应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有效供给。

1、大型金融机构业务下沉。大型银行历史沿革久,物理网点众多,资金实力强,在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方面具有资金成本低、服务范围广、运营资质强等优势。目前我国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60%,但其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却只占总体的40%,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动力不足。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应加快释放大型银行在小微金融模块的政策动力,使其承担更多服务小微的责任,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下沉业务重心,开设乡镇分支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将服务网络向金融薄弱地区延伸,使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行业倾斜,填补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刚性缺口。

2、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发挥小微金融也应正视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价值。虽然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信贷资源等方面略逊于大型银行,但以上劣势也促成了前者在小微金融方面的天然优势,立足地方的经营模式使中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银行更贴近小微企业,更了解小微企业风险状况,有利于开展小微金融业务。201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也强调了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方面的重要价值,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发挥地域优势,立足自身定位,平衡盈利导向与扶贫目标之间的关系,提升风险防控力度,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增加个性化的小微企业融资供给。

3、明确对小微金融业务的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银保监会在《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对小微金融考核的要求,以信贷供给、融资成本为主要考核指标,注力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刚性缺口,缓解融资压力。其一,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考核机制,突出差异化优势,引导差异化竞争;其二,放款对不良贷款率的包容度,推行授信尽职免责制度,消除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其三,将小微金融考核与关键责任人的提拔任用机制相关联,提升信贷动力。

(二)实行精准风险定价、科学定价

小微金融发展困难的一大根源是融资成本高企。以利益为导向是金融机构的一大特征,但其过分关注回报率将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而大幅度降低盈利水平扶持小微企业也并不切合实际。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秉持竞争中性原则,均衡普惠性与盈利性对自身及小微企业的影响,从融资贵问题的根源入手寻找优化方案。

1、降低综合成本。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由于当前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多是担保融资模式,除利率成本外,小微企业还承担担保费、资产评估费等诸多中间费用,因此为小微企业减负并非简单减低融资利率,而应降低综合成本。对于由担保融资而引发的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可通过放宽对小微企业担保资产的限制,通过产品优化创新小微企业融资路径,如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真实的贸易融资为基础,整合供应链优质资源,降低小微金融业务风险。

2、采取差别化利率政策。资金供给方应加强银企直联建设,以信息化建设缓解当前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辐射范围狭窄,准入门槛较高等困境。此外,为提升普惠性,金融机构还应通过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还与风险溢价有关,金融机构往往采取高收益覆盖高成本的方式降低自身损失。为改善这一状况,金融机构应引入数据定价模型,以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水平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其风险状况,采取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实现精准定价、科学定价。银行价格管理部门还应实时关注价格走势,加强贷后评价及客户追踪,及时调整定价方案,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风险应对能力。

(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1、革新运营模式。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状况可通过金融科技优化完善。通过区块链技术,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可被客观记录且不可篡改,由此打破资金供需方间的信息壁垒,确保信息透明度。当汇集小微企业群体的信息网络形成后,不同金融机构间达成信息共享,大大缩小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实力差异,定位不同的金融机构可组成战略联盟并发挥自身优势,增加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借助大数据技术及线上化平台,金融机构可收集融资所需信息并计算对比审核指标,确认授信额度。实现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自动化审核、放款、催收等流程,改变传统模式下审核流程长、经营效率偏低等问题,增强贷款的时效性,填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的刚性缺口。

2、创新产品体系。物联网对于小微企业融资最主要的价值在于促进动产融资。通过GPS与射频识别等技术,金融机构可利用物联网识别、追踪与管理小微企业动产,将动产赋予不动产的特性,降低动产融资风险。据此,金融机构可提升动产融资在小微企业融资产品体系中所占的份额,缓解小微企业担保难的压力。此外,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信贷市场及小微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提取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目标客户的融资需求特性,金融机构还可实现产品流程化、批量化、标准化生产。

3、推进精准营销。基于对海量数据的梳理与整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目标客户群体,即小微企业的行为记录、风险偏好等信息,并据此形成用户画像,进行客户分层,预测目标客户的融资需求。关注的不同层级客户的个体差异,设计策划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并将其及时推送给客户,跟进营销活动的反馈率并进行优化。结合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精准营销,提升运营效率,为小微客户群体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营销方案,增强获客能力。

4、完善风控机制。金融科技也为降低小微金融风险奠定技术基础。在贷前,金融机构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形成行业黑名单,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审核环节直接筛除高风险客户。利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建立风控模型预测目标客户的违约概率,如信用评分模型、反欺诈模型等。在贷中环节,复审客户信用状况,利用大数据技术排查异常用户并生成预警,提升金融机构对违约事件的响应效率;在贷后环节跟进客户的还款状况,并实现自动化贷后催收,提升金融机构运营效率。

(四)深化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制改革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短、小、频、快”的特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流程过长影响小微企业经营效率,加重了小微企业运营成本。银行裁撤基层网点并上收业务权限更进一步加重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压力。针对当前相对滞后的信贷管理体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改变经营思路,革新管理办法。

1、实行分级分类授权审批。加强金融薄弱地区的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建设,填补融资供给缺口。细分各分支机构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下放贷款业务权限,由上级审核下级对考核指标的执行状况,据审核结果实时调整管理等级。限定信贷授权范围,并按担保资产、信贷规模等指标细分信贷授权种类,实现精细化管理。落实银监会对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的要求,实行尽职免责管理,激发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设立信贷自动化审批机制。在增加金融资源薄弱地区网点资源的同时,资金供给方还应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的产品体系为基础,量化信贷审核指标,实现以数据分析、风控模型、信贷策略为主的自动化审批流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内外部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小微企业信贷审批的关键指标,抓取不同维度数据如税务数据、交易数据、物流信息等交叉验证信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通过自建大数据风控平台或借助第三方服务方,以数学建模分析筛查业务风险,构建自动化风控规则引擎,进而实现针对小微企业群体的精准授信,降低业务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通过该种方式将信贷资源提供给部分尚未被传统征信体系所覆盖的小微企业群体,改变当前“担保为王”的信贷方式,扩大信用贷款在长尾市场的使用范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体系

融资渠道单一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体系,发挥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渠道作用,优化其他融资模式。

1、完善权益性融资渠道。2019年3月3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为科创板正式拉开序幕,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直接融资渠道。注册制及允许高科技亏损企业上市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上市门槛,但应完善配套法律制度,设立严格完备的信息披露体制,加强对证券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为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奠定健全的外部环境。

2、优化债务性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具有低成本优势,是小微企业最优的融资渠道之一,但也存在供给力度不足、审核条件苛刻等不足,因此在增加银行信贷资源供给的同时也应发挥其他融资方式的补充作用。小额贷款与网络贷款方式符合小微企业对资金“短、小、频、快”的要求,但近年来,以上两个行业呈现大范围退出潮,进一步削减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但清退不具备运营条件、存在欺诈风险的信贷公司也是风险出清的表现形式,在大规模整治之后,小额贷款及网贷行业趋向稳定,为小微企业融资降低了风险。因此,为提升供给侧的有序性及稳定性,应完善针对以上两个行业的监管措施,强化惩治力度。此外,民间融资手续简单,申请便捷,但成本居高不下且缺乏法律规制,成为滋生信贷诈骗等恶性事件的温床。因此应加强民间融资法律法规建设,赋予参与主体相应的法律权利及义务,加强对民间金融机构设立、运营、退出的环节的监管,在发挥民间融资活力的同时使其更加科学规范。

五、结语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供给侧结构性缺陷导致社会资金的供需不完全匹配,引发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调节供给侧以适应、贴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已成为当前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就供给侧而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长尾群体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准入门槛高的现状;针对小微企业的审核条件严苛,审批流程长,与小微企业灵活的经营决策模式相背离,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风险溢价及中间费用等因素也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即担当不足、体制落后是导致供给侧缺陷的主要原因。为缓解供需矛盾,金融机构须增加小微企业资金有效供给,实行精准风险定价、科学定价,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实现精准营销,深化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体制,并建立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从多角度入手发展小微金融。

参考文献

[1]孙国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供给[J].新金融评论,2017(02):70-79.
[2]陆岷峰,徐博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研究[J/OL].西南金融,2019(04):1-10
[3]李宁.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8):84-85.
[4]梁信志.关于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以河南为分析例证[J].农村经济,2018(05):57-62.
[5]陆岷峰,徐博欢.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03):73-79.
[6]范耀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实践[J].金融纵横,2016(09):4-11.
[7]刘向耘.经济“新常态”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金融纵横,2016(10):13-21.
[8]尹亭,王学武,杜琰琰.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风险收益结构的视角[J].新金融,2016(08):28-31.
[9]许泽玮.金融科技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民间金融平衡民企需求[J].中关村,2019(04):47.
[10]郑万春.打造小微金融服务品牌[J].中国金融,2018(19):28-30.
[11]徐崚峰.大数据技术下的小微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J].武汉金融,2017(05):9-12.
[12]丁宇.地方性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亟待数字化转型[J].中国银行业,2018(05):51-54.
[13]黄晓燕.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09):71-72+74.
[14]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OL].金融理论与教学:1-10[2019-05-07].https://doi.org/10.13298/j.cnki.ftat.20190327.001.
[15]陆岷峰,周军煜.数字化小微金融发展战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7-134.
[16]武安华.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重构[J].银行家,2017(11):26-29.
[17]丁振辉.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5(07):29-33.
[18]陈素萍.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七重现实困境探析[J].财会学习,2019(12):22-23.
[19]陆岷峰,汪祖刚.数字小微金融的优越性与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9,7(01):3-10.
[20]周瑜斌.中国近代金融史中的小微金融——以民信局为例[J].南方金融,2016(12):40-49.
[21]陆岷峰,徐阳洋.关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4):32-41.
[22]满明俊,马利军,曹家鸣.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8(09):25-29.
[23]龙云安,周柯宇.农村小微金融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OL].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2019-05-04].
[24]周清清.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的互联网化路径研究[J].现代金融,2018(06):3-6.
[25]李菲雅,蒋若凡,陈泽明.区块链+产业链: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趋势探究[J].企业经济,2017,36(10):178-184.
[26]陆岷峰,徐阳洋.关于金融科技变革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8(09):52-56.
[27]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76-84.
[28]陆岷峰,徐阳洋.构建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J].济南大学学报,2019(2):137-145.
[29]汪祖刚等.金融产品去刚兑:理论解析与政策建议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2):33-41
[30]陆岷峰,周军煜. 金融开放加大背景下我国外源性风险状况研究 [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9 年(03)):19-27
[31]季子钊等.居民杠杆率对中国经济增长及房地产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2019(02):03-11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inance
   Abstract:The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defects a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ocial funds, and also for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have few financing channels and are usually required to provide collateral in financing. Few financing products are provided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with harsh credit approval conditions, complex process, high risk premium and intermediate cost.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may also be misjudged when audited. As a result, the funding model is solidified, and it deviates from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small, frequent and fas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has been adversely affect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small and micro fi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funds to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implementing benchmark risk pricing, developing fintech, optimizing the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system of financing channels so as to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Keywords:Financi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Financing gap;
 
(本文发表在《西南金融》2019年第7期,原文标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有关信息稍有修改,如须阅读原文可从《中国知网》进行下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1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