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雷潮一周年反思:那些血泪背后的苦痛成长

南宫晓典 · 零壹财经 2019-06-18 09:33:51 阅读:14588

关键词:百行征信股东银湖网非持牌机构风险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一年前。 彼时的6月,几家大型平台的覆灭,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事发时点,“大概是觉得他们可以再撑一会儿吧”;而情理之中,则是体现在各方对雷台的连续预警,例如“长期高返、线下理财、资金不透明”等。 但此后,事态却朝向人们不曾想象过的场...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一年前。

彼时的6月,几家大型平台的覆灭,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事发时点,“大概是觉得他们可以再撑一会儿吧”;而情理之中,则是体现在各方对雷台的连续预警,例如“长期高返、线下理财、资金不透明”等。

但此后,事态却朝向人们不曾想象过的场景去发展。作为非持牌机构,P2P此前亦曾爆发过雷潮。此次  雷潮中,波及到的平台数量之多、地区范围之广实属行业罕见。

那些血泪背后的苦痛成长,将注定被我们此生铭记。

投资人层面的思考

1. “标签”背景不可信


“风投系”、“上市系”、“国资系”,看似高大上的光环,再加上颇具名头的股东,能够起到一定的信用背书作用。

但P2P投资人,尤其是长久混圈的,亦从中总结了经验,甚至能够主动扒出“假国资”、“假风投”,曾经有段时间,“和平系”、“光大系”、“华信系”等被扒了个底朝天。

然而,最让投资人意外的,还是原本相对具有价值的“上市系”,在雷潮面前,亦展现出其脆弱的一面。

“新三板上市没价值”、“持股比例过低没价值”——秉持着这样的投资理念,一些投资人选择了品牌声誉较好、关联企业或负责人在A股上市的平台。爱投资、钱包金融、银湖网、熊猫金库……彼时投资的想法,多是“大不了还有股权兜底呢”,但事发后的现实情况,却是股权大幅缩水、股权质押纠纷等泥潭。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今年3月的东莞TD。另外,某总部位于上海的美股上市平台同样遭遇了滑铁卢。

标签化选择,固然有其方便之处,但也存有多重隐患。

2. 名人、大V不可靠

名人代言,在P2P网贷行业并不是一件稀罕事。

但仅仅冲着名人代言就去投资,这就比较冲动了。雷潮后再去回顾那段历史,是不是觉得当初的逻辑根本站不住?比如一些娱乐圈名人,对P2P网贷的了解可能甚至都不如普通投资人,又怎么可能对平台的底层风险做出详细的甄别?

这其中不排除一些名人被迫“背锅”的情形,例如某雷台近期暴雷,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掘地三尺把五年前的代言人给扒出来谴责。

除了名人,还有一些导流平台被众人诟病。

比较典型的有小米。小米先后为多家平台进行导流,甚至一些普通P2P投资人都能够看得出“有瑕疵”的平台都进入了导流名单,先后导致“米粉”踩雷。

在P2P网贷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晓典能闭着眼睛叫得出名字的专门导流平台就有十多家,各QQ群、微信群等社交渠道上到处充斥着平台列表和价格。伴随着行业规模的急剧缩减,导流平台要么消失殆尽,要么寻求转型,连羊毛群都开始转化成“股票群”、“微商群”等。

如果说一些并不高明的名人代言和导流平台还相对容易识别,那么不易识别的,便是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大V。

P2P作为年轻的细分金融领域,尚未建立起基本的从业资格制度,业内能够叫得出名字的专家学者屈指可数,这就给大量非实名的自媒体以天然的生存土壤,甚至能够成为意见领袖。

大V们通过勤奋的文章更新和细致的互动问答,在P2P领域迅速圈粉,塑造影响力后开始了流量变现。一些在雷潮中被洗牌出局的大V,或自身缺乏辨别能力,推荐了大量雷台;或缺乏责任心,怠于后续跟进,从而一走了之。

3. “技术分析”不灵光

关于P2P如何投资,曾经出现过一种流派,即“技术流”。

他们研究平台的运营数据,绘制了各种图表辅以文字说明,在各大网贷论坛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甚至被一些投资人奉若神明。

于是部分尝到甜头的人,进一步拿着所谓的“指标研究”,去攻击原本就存活不易的P2P网贷平台。

“惊!某P2P平台出现资金大幅净流出,月度金额高达X亿!”

雷潮后期,很多单一指标已经不能够说明任何问题。平台没有净流出X亿,难道还要净流入X亿?当监管的“双降”、“三降”是儿戏么?

“危险了,某P2P平台成交枯竭,投资人数大降!”

但人家资产端保持着正常速度的增长啊,有能力响应监管号召在资本市场做助贷,P2P这边的规模下降又如何?

不结合最新行业形势的所谓“技术流”,发表的言论近乎属于谣言的范畴了。

行业层面的思考

1. “小额分散”是P2P业务的最好方向


P2P的底层标的类型曾经是十分多样化的。

房抵/车抵/信用贷/供应链等平台,在资产端的风险各不相同,但经过包装放到P2P平台上,投资人并不能从简单的页面中获取对底层风险的直观感受。

雷潮后,人们发现,大标注定与P2P无缘。

首先就是大标的真实性。“做企业贷的平台,有几个真实的?”这么讲虽然比较极端,但自融、假标确实是企业贷平台群体中高发的情况。尽管企业借款被限制到100万以内,但这并没有阻止假标平台“批量买壳”、“批量造假”的热情。此外,自融带来的关联风险亦不可小觑,典例如曾经的世界500强海航,旗下P2P业务全线覆灭。

可即便是真标,就能高枕无忧?

红岭创投的清盘便是作证。此前老周曾多次喊话清盘,未引起部分投资人的重视,而到了真正的分期兑付阶段,才真正了解到大标背后的风险——企业同样存在很多老赖,以及各种是非曲折。

2. 打击“逃废债”是维护网贷行业的重要举措

雷潮初期,大量假标、高管实控人跑路是雷台较为一致的外在表现。

渐渐地,投资人开始发现这样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平台的标是真标,高管实控人也没跑路,而是坚守在一线工作中,但投资人到期的资金,就是拿不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原本正常经营的平台,在此次雷潮中受到了大环境的波及。猖獗的老赖放言:“凭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

为了维护行业秩序,监管下达了打击“逃废债”的文件,鼓励平台将逃废债名单进行上报。其中出现了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一是夸客金融的欠款老赖被银行强制冻结了信用卡;二是东莞TD借款人鼓动逃避还款义务被刑拘。

一年间,打击逃废债的理念深入人心,智能催收、网络仲裁等多元化的贷后管理手段亦得到了充分运用。征信系统工作也取得了突破进展,各大网贷机构纷纷接入了百行征信,而近期网传某上市系平台获得特批,在贷后管理中接入了央行征信。

既然小额分散的信贷资产是P2P行业发展的大势,那么加强征信接入和逃废债管理,自是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工作内容。

3. “高富帅化”是P2P平台发展的不可逆特征

草根创业曾经是P2P网贷的普遍现象。

但伴随着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将成为历史。

虽然P2P到底做成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的争议未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存量P2P正向着“高富帅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需要有一定规模:中小规模P2P正被清退。

他们需要有一定资本实力:想成为全国性备案平台?5个亿掏出来。

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一般风险补偿金、出借人风险补偿金,给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费用。

他们不但需要符合此前“1+3”的种种要求,还要力争符合网传文件、口头通知的各项内容,数据报送、层层检查后,获得名分的希望依然渺茫。

一年间,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行业,都在挣扎中获得了苦痛的成长。

转眼间,上半年即将过去。在监管动态保持平静的状态下,备案延期会是大概率事件。或许只有当“去刚兑”理念在P2P领域深入人心,行业涉众风险大幅下降之际,P2P才有可能迎来其正式名分的一天。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