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保险

滴滴推出重疾险:流量巨头进军保险江湖的得与失

互联网保险 澄子 · 零壹财经 2018-12-02 阅读:37644

关键词:滴滴重疾险互联网保险相互宝

互联网巨头开展保险业务有流量和场景优势,但符合监管要求、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才是做好的关键。
近期,滴滴相当低调地推出了一款重疾险产品,跟滴滴整改、程维道歉等消息相比,显得没什么存在感。在滴滴出行APP里,保险产品的呈现也是极为“简单”,但低调行事并不能掩去滴滴作为一个流量巨头在保险行业野心。

过去几年里,滴滴金融版图不断扩张,从2015年至今,已经拥有了包括保理,融资租赁,保险代理,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等五张金融牌照。2016年3月,滴滴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博通畅达科技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安风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获得银保监会批复保险代理资格,滴滴由此将保险代销牌照收入囊中。

资料来源:零壹财经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

滴滴与持牌金融机构和险企的合作中,主要是提供导流的服务。滴滴保险界面推出的近20款产品,都是与众安保险或安联保险合作,后者是承办方,而滴滴只是作为一个流量通道存在。

滴滴是出行行业的巨头,与之最契合的自然是车险。除了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的车险产品之外,滴滴还在2017年与蚂蚁金服、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保车服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据介绍,该公司拟打造一家开放式共享的互联网车险理赔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车辆出险查勘派单、赔付等流程,从而解决车险赔付成本高、欺诈高的行业痛点。

企查查资料显示,滴滴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博通畅达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中保车服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13%的股份。
 

资料来源:企查查

滴滴虽然在保险布局上下足马力,但在推进保险业务的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其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也不是总受待见。在2016年,监管就曾叫停过平安、太保、阳光等险企与滴滴进行的车险合作,原因可能与费用过高有关。而最近这款重疾险,虽然噱头十足,但细看产品设置,就会发现有很多门道。

打开滴滴出行APP,进入钱包界面,保险一栏在最底部,点进去才能看到这存在感极弱的重疾险——一款名为“点滴医保·医疗保障”的一年期互联网产品,由众安保险承保。
 

滴滴APP界面截图

从产品界面来看,“最高24万保额”、“100种重疾保障”、“每月19.99元”等字眼,看上去诱惑力挺大。但仔细看下来,会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其中有两点尤为值得注意。

首先,虽然保费是按月上缴,均摊下来每个月不到20元,但其保额采取是逐月增加的方式,以18-39虽年龄段为例,每月保额增加2万元。如果用户在投保第三个月发生理赔(此时30天等待期已过),则最高赔付金额仅为2X3=6万元。

以此类推,在交了第12个月的保费后,最高保额才会达到24万。一年期满了之后,如果用户继续投保,则最高保额费用不会再上升,一直保持24万元。也就是说,并不是投保了就能拿到相应年龄段的最高保额。

滴滴APP界面保费详情截图

其次,这款保险产品的最高赔付额度分为三个年龄段,其中40-49岁,每月递增保额5200元,亦即一年期满时,最高保额仅为62400元。50-60周岁,每月递增保额2000元,满一年期时,最高保额为24000元。后面两个年龄段的最高保额与24万相去甚远。

多位保险从业者对这款产品的评价是“挺坑的”,且费率不够合理。在他们看来,这类型的产品更适合团体购买,个人购买并不划算。

另外,零壹财经咨询众安保险客服和滴滴保险业务工作人员得知,该款产品是众安保险与滴滴合作推出,专门针对滴滴平台的用户,产品于11月8号正式上线,虽然在《投保须知》里面写着,投保人是滴滴平台的注册乘客,但首期只针对滴滴车主,至于什么时候对车主家属以及乘客开放,还没有确定。

从BATJ到新浪、苏宁再到携程、网易、国美等拥有流量和场景的互联网巨头们,在过去几年里都陆续开始对保险业务的布局。一方面是保险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碰撞而成的互联网保险市场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巨头们形成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将达到2,801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1.93%,2021年保费规模将达到6,191亿元。

另一方面,巨头们借助流量、数据优势,从已有的消费场景切入保险领域,是实现资源变现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流量巨头们布局保险行业,必然不是仅仅冲着保险而来,更多的是在开拓自己帝国的金融版图。

 
资料来源:零壹财经根据网上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互联网巨头与保险业务的结合,让互联网保险市场充满想象,互联网保险在成本、便捷性、创新性等方面都胜过传统保险,但其劣势也非常突出,比如,产品单一,互联网保险产品多以低价值、短期化为主;服务体系薄弱,更容易发生保险金诈骗等,同时,容易出现过于强调形式“出新”,而在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合规性方面存在问题。

近段时间,饱受争议的当属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与信美相互人寿推出的“相互保”。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时,“相互保”卸下保险身份,更名为“相互宝”,定位网络互助产品。

这一款在保险市场掀起巨浪的互联网产品,上线41天,用户超过2000万,但还是被监管叫停。信美人寿则受到监管部门约谈并指其涉嫌违规,不能再以“相互保”的名义继续销售其团体重症疾病保险。而京东兴冲冲上线的京东相互保仅仅一天就黯然下架。

互联网因素与保险行业的结合,让人们对保险产品有了更多的期待,但如果不是在符合监管要求、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等前提下来设计、推出产品,即使拥有再大的流量和再切合的场景,一样迈不开脚步,更有可能在市场中失去人心。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美国政府或将出台全国性隐私法案,保险公司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香港保险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下月颁发首个牌照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24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