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市公司

聚焦陆金所赴美IPO(上篇): PK蚂蚁、京东,为何放弃科创板与港股?

上市公司 李薇 · 零壹智库 2020-10-19 阅读:24290

关键词:陆金所赴美IPO陆金所控股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独角兽

受到自身股权结构、沉重历史包袱的影响,陆金所控股的上市申报进程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10月上旬,陆金所控股即将上市的消息公布后,瞬间引起金融科技圈的广泛热议。2020年下半年,我国3大金融科技独角兽巨头先后披露了招股书,蚂蚁科技、京东数科与陆金所控股,究竟谁能最早享受资本市场红利?陆金所控股为何选择在美股上市,而非科创板与港股?带着这些疑问,本文系统解读陆金所控股的7年上市历程,力求从中寻求答案。

 

为了全面洞察陆金所控股的上市进程,零壹智库将推出3篇系列报道,即上市路径篇、商业模式篇与B端转型篇。本文作为上篇,重点剖析陆金所控股的上市历程、融资轮次、境内外综合业务布局以及与蚂蚁、京东的业绩比拼结果,期盼对于其他金融科技服务商带来借鉴与启迪。

 

一、坎坷上市之路:七年时间探路,进展缓慢

 

近几年,市场不断传出有关陆金所控股的上市传闻,并且申请上市的地点也由港交所变为纽交所。为何多年的重组优化却迟迟未上市?为何上市地点选择在美股,不像蚂蚁科技、京东数科,定在科创板与港交所?零壹智库梳理其近几年的上市申请进展,试图从中寻求答案。

 

回顾陆金所控股以往上市传闻的时间点,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此前已有5次传出上市意向:

 

2014年5月:市场披露,陆金所将分拆上市,估值高达千亿元;


2015年底:时任陆金所董事长的计葵生首次确认,陆金所将计划上市,但此后上市地点一直在A股、港股摇摆不定;

2016年底:陆金所赴港上市进程被传再次启动,但受到P2P行业整体风险集中暴露的影响,使其未能如愿上市。此前在2016年2月,计葵生称陆金所倾向于A股上市,但监管层对于P2P行业的强监管,致使A股上市困难较大,因此谋求港股上市;

2018年1月:港媒传出消息称,根据披露的《陆金所股权转让》协议,估值高达600亿美元,预计最快在3月份上市。然而,此后在2018年再无更新的上市进展,从港交所此前对于网贷公司上市的审核要求来看,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得到监管备案,但网贷备案迟迟没有进展,因此一批网贷公司转为美国上市;

2019年7月:陆金所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通过“持牌”的发展定位,逐步剥离P2P业务。此后在2020年4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公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开业。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对其推进上市进展更为有利。

 

在推进上市进程的同时,陆金所控股近几年也展开了多轮融资。据企查查数据显示,陆金所控股合计展开了5次融资。经过多轮融资,陆金所控股的主要股东包括3家公司:陆金所高管持股平台Tun Kung Company Limited持股42.7%、中国平安持股42.3%、持股3.4%的股东Eddie Siu Wah Law。

   

图 1:陆金所控股的融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企查查数据

 

二、放弃科创板与A股:是陆金所的“无奈之举”吗?

 

作为我国的金融科技独角兽,陆金所控股为何不同于蚂蚁科技、京东数科,没有在科创板与A股上市,而是选择美国上市?业界普遍认为,与股权结构、海外市场布局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陆金所控股此前多轮融资引入了众多的国外明星投资机构,譬如莱恩资本(LionRock)、摩根大通证券、瑞银伦敦分行、日本金融公司SBI控股、卡塔尔投资局、麦格理集团等;

 

另一方面,2017年下半年,陆金所获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原则性批准“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apital Market Securities License,简称CMS)”,成立了旗下的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简称“陆国际”)。

 

此举标志着陆金所空载布局“一带一路”、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发展路径。此后在2020年8月,旗下陆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简称“陆金所香港”)正式发布“陆香港”APP,携手全球及本地知名资产管理人,共同为香港居民提供全线上的智能综合财富管理服务,这些都是陆金所在海外布局的成果体现。

 

图 2:陆金所控股两大业务条线的境内外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陆金所控股公开信息,零壹智库制图

 

三、“上市潮”的三大独角兽:陆金所控股PK蚂蚁、京东,胜算几何?

 

2020年以来,最受市场瞩目的就是如今三大金融科技独角兽的上市进程,即蚂蚁科技、京东数科与陆金所控股。零壹智库通过对比三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发现陆金所控股的两项指标均处在蚂蚁科技的1/3水平,并且超过了京东数科。

 

表1:2020年上半年三大金融科技独角兽经营业绩(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零壹智库整理

 

尽管陆金所控股近几年上市过程受到诸多阻碍,但自身战略转型正加速推进,从业绩已经超越京东数科的表现来看,未来将呈现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招股书披露,融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科技投入,目前陆金所控股拥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并且通过与平安生态的合作,获得平安旗下8个专业科技研究院及其平安21000余项科技专利支持,今后将继续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投资及收购等领域的科技投入。

 

四、小结

 

2020年下半年,陆金所控股与蚂蚁科技、京东数科先后提出上市申请,谋求资本市场红利。在这场同台竞技之中,零壹智库发现陆金所控股的综合实力超越了京东数科,但业务体量是蚂蚁科技的1/3。

 

陆金所控股选择美股上市,而非走蚂蚁科技、京东数科的科创板、港股之路,也是一项无奈之举。受到自身股权结构、沉重历史包袱的影响,陆金所控股的上市申报进程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此外,平安集团内部设立的银行、金融科技、生态圈布局等分支机构众多,尤其2020年开业的平安消费金融,陆金所控股在当中扮演怎样的独角兽优势,如何实现与其他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大任务。背靠平安集团,陆金所控股是否能发挥出更强的科技赋能价值,多元化的境外投资者与海外布局业态能否被市场接受,尚需要时间来验证。

 

四篇零壹智库此前对于陆金所控股的跟踪报道,在此集中展示,以供业界借鉴金融科技独角兽的进阶上市之路。

往期精彩:
 

01  进阶的陆金服:前有陆金所铺路 背靠平安背书 实现扭亏为盈

02  解析陆金所:7年发展历经4大阶段

03  三季报数据背后的陆金所,“开放平台”优势显现

04  陆金所转型:管理贷款余额接近24家持牌消金总量,入股平安消金、独立上市成焦点
 

加关注 消息
文章:229 粉丝:21 总阅读数:7125.8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从财报看广州浪奇:销售毛利率持续垫底 现金流五年负值

下一篇>董明珠的困境:做手机、做微店收效甚微 产品多元化之路充满阻碍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