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新金融三巨头冲刺IPO:择时、择地、择人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20-08-13 11:08:08 阅读:7560

关键词:京东数科独角兽IPO蚂蚁集团金融科技陆金所

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受疫情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是再添变数。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减弱企业去资本市场上「乘风破浪」的决心。 就说我们关注的新金融领域,今年下半年,继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市进程、京东数科接受上市辅导之后,国内另一大新金融巨头陆金所也传...

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受疫情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是再添变数。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减弱企业去资本市场上「乘风破浪」的决心。

就说我们关注的新金融领域,今年下半年,继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市进程、京东数科接受上市辅导之后,国内另一大新金融巨头陆金所也传来已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

据外媒报道,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计划年内登陆纳斯达克,筹资规模达30亿美元,并已邀请美国银行,高盛,汇丰银行,摩根大通和瑞银参与发行。

与前几年上市的公司相比,这三家公司无论是从前期估值、公司规模、还是行业地位来说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梯队」

正在冲击上市的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和陆金所,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分别为1500亿美金、1330亿人民币和394亿美金。

根据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截止到去年底,蚂蚁集团、陆金所和京东数科的估值分别占据中国独角兽排行榜的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七位。


可以说,这几家巨头的上市不只是一场行业内的狂欢,也是对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的一次价值重估。

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公司的上市地涉及到美股、港股和科创板,三个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巨头的态度也备受关注。

尤其是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点上,蔓延全球的疫情、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及颇为动荡的市场环境是否会让这场IPO盛宴生变?巨头扎堆的下半年是否真的是一个好的上市时点?

最近,参加了一场线下交流活动,也跟一些投行的朋友聊了聊这个话题,今天整理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

1、下半年是IPO的好时机吗?

在新金融领域,除了前述三家巨头之外,之前我们聊到过的微众信科等新兴公司也计划在下半年登陆资本市场。而在新金融行业之外,更多医疗、芯片等新经济公司也陆续披露了上市计划。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是喜忧参半的。

忧的是疫情爆发之初,人们对于宏观经济在疫情笼罩下的预期悲观,美股市场10天4次熔断创下历史记录,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

但喜的是伴随着各国政府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出台,各国资本市场普遍转暖。尤其是新经济企业、科技板块大多出现深V反转,表现远超传统行业。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截止到6月30日),尽管以传统企业为主要成分股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5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0.31%,但汇集了科技巨头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0.05%。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虽然上半年上证指数累计微跌2.15%,但深证成指却累计上涨14.97%,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上涨20.85%和35.60%,领涨全球主要市场。

那对于那些准上市公司来说,2020下半年的环境又将如何呢?

上周末,馨金融在参加「深响·资本侦探」线下沙龙活动时,与来自资本市场、投行和券商的从业者进行了交流。

他们提到的一个共同观点是,下半年依然是这些新兴公司IPO的窗口期。其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市场上资金充足,为上市提供了充分条件。

而从6月开始,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涌现的IPO热,也印证了这种看法。从市场数据来看,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全球主要市场的IPO都一度陷入停滞,但从6月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以纳斯达克为例,其中国区首席代表郝毓盛提到,「往年的7月都是美国IPO淡季,但今年却异常火爆」。数据显示,去年7月,纳斯达克市场上有30家公司完成IPO,累计融资额为61亿美元;而今年7月则有49家公司IPO,融资额高达193亿美元。」

反观中国市场,在科创板开闸的刺激下,同样也是热情高涨。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118家公司在沪深两市IPO,同比上升84.3%,其中登陆科创板的46家公司总计募资501亿,在上市公司总数和总募资金额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9%和36%。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新经济公司对于资本的渴求。

尤其像蚂蚁集团这样的巨额融资标的,对于上市时间的选择也有充分的考量,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价格,还得顾及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冲击。「在市场好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稀释更少股份来获得较高估值。」郝毓盛强调。

但相比其它类型的公司,新金融企业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

一方面,不同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如何定义中国新金融巨头的价值仍有悬念;另一方面,放眼全球范围内,前几年上市的新金融概念股都表现堪忧,市场对这类公司并不友好。

再加上,新金融企业一直面临极大的监管挑战,不管是前一段时间的「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还是关于利率红线下调的传言,都对这类企业的经营带去了一定的压力,也对它们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美股、港股、A股哪家强?

再来看看不同市场的情况。

从眼下的环境来看,无论是美股市场、港股市场还是A股的科创板,普遍都对这些新兴的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一位投行的朋友坦言,现在不少公司在筹谋上市时都会通盘评估三个市场,选择机会最大的一个。尤其,这两年不确定因素太多,大家会做好不同的预案。

比如,陆金所就在港股、美股来回折腾过几次。今年因为疫情,和瑞幸事件,就有客户把上市地从美股转到港股。

相比于其他两地,2020年的美股市场可能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不确定性最大的一个。郝毓盛将其概括为企业面临的「三座大山」:疫情影响、中概股危机和国际形势,即疫情所带来的线下路演受阻,个别中概股财务造假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国际关系的动荡。

眼下看来,疫情造成的隔离环境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云路演甚至比传统的线下路演更加高效;从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来看,今年5月份至今已经有10个中国企业顺利赴美IPO,中概股风波也未减缓中国公司的上市步伐。

但不明朗的国际形势仍待观望,也是许多公司最为担心的一点。

相比之下,港股市场的情况要乐观一些。尤其是港股二次上市政策的开放,继阿里之后,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接连赴港二次上市,使得港股市场在上半年大放异彩。虽然上半年挂牌上市的新股数量同比有所下滑,但总计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5%。

不过,港股市场虽然愈发对新经济公司敞开怀抱,但估值定价还是颇为保守。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生物科技公司——华熙生物,这家于2008年登陆港股的公司,到2017年私有化退市时,市值仅有60多亿港币。但时隔两年后,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其最新市值高达655亿人民币。

这其中当然与公司战略调整、业务发展有关,但两个市场对待新经济公司的定价和态度不同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港股市场的破发率一直居高不下,许多公司都面临「上市即巅峰」的局面。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新上市的64只新股中,首挂破发率高达41%,月底破发率为59%,半年破发率则达到61%,即便是网易、京东这样的巨头在上市后也未获得太多涨幅。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投资者结构和投资习惯有关,「不少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经历过缩量、盘整、下跌、市值往下的情况」,富途金融与企业服务总裁邬必伟在上周的分享中提到,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流动性过低。

在这两个市场上,由于散户投资者占比较低、机构投资者很难提流动性,加上大多数中概股标的较小,因此交易额极为有限,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上市后经历短暂的股价冲高之后,几乎就沦为「一潭死水」,而上一轮上市潮中的许多新金融公司长期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

相比之下,作为新经济公司上市的新选择,科创板在过去一年对新经济公司则显得格外「热情」,不仅是在审批和上市速度方面屡屡创下最快纪录,股价和估值也一路看涨。

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20日科创板运行一年,在上市的132家企业中,市盈率超过一千倍的公司有6家,五百倍以上的公司有8家,一百倍以上的公司有64家。

科创板的定位是这一轮上市潮中新金融和新经济巨头青睐它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由于运行时间较短,科创板还有一些潜在的机会尚待挖掘。

华熙生物CFO栾依峥在分享中提到,比如对标纳斯达克来看,两个市场上市值前十名的公司在分布领域上截然不同。

其中,纳斯达克市场上的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和PayPal等大多是面向C端的互联网和科技巨头,而科创板市值前十主要被半导体、软件类企业占领。

从这个角度看,出于标的稀缺因素的考虑,更多新金融、新经济公司们可能会在科创板迎来更大的机会。

3、新「散户」时代

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保持警醒同样重要。

在上一轮IPO超级周期到来时,我们就在说,上市很近,上岸很远,现在这句话同样有意义。

这不只是针对公司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同时也指向新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

在机构投资者占据绝对主力的美股市场上,新兴券商在疫情期间不断创下开户记录。数据显示,美国经纪商TD Ameritrade公布了一季度财报,新客户资产净值达到450亿美元,新增零售账户数量达60.8万户,较去年同期大增249%。

而另一零佣金交易平台Robinhood数据显示,其银证转账资金在一季度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流入量,日均股票交易量比去年四季度暴增300%左右。

国内市场也同样如此。财报显示,富途全一季度净增有资产客户数超4万,再创单季度净增客户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153%,期末客户资产达988亿,同比增长58.8%。此外,拥有互联网券商和基金代销业务的东方财富一季度净利润大涨126.48%。

这些互联网券商、交易平台的兴起,最大的影响不只是交易方式,而是整个财富管理市场服务方式、参与方式、投资主体的改变——90后年轻群体在财富管理、投资领域进入主流视野。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流动性较差的中概股而言,如果能够激活这些零售用户认识到公司的投资价值,也变得愈发重要。这也是蚂蚁集团上市预期高涨的重要原因,对于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支付宝的信任和忠诚度足以支撑它的高估值。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新的资本大潮中一个小切面而已,面对活跃的年轻用户群体,如何满足新市场环境下新的需求,如何更多地分享其中的红利,这也是准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们所要面对的新课题。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