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大陆、香港金融互通四十年

新金融洛书 · 零壹财经 2020-07-16 13:59:27 阅读:7273

关键词:中概股回归沪港通粤港澳赴港上市跨境理财通

01  1992年,56岁的李业广开始担任香港联交所主席,这时距香港“四所合并”刚过去六年。这一年,李业广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写信,提出让“优质国企”赴港上市。4月,李业广又到访北京,在与朱镕基面谈时,再次提出让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朱镕基当即表示:选择10家左右国有...

01 

1992年,56岁的李业广开始担任香港联交所主席,这时距香港“四所合并”刚过去六年。这一年,李业广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写信,提出让“优质国企”赴港上市。4月,李业广又到访北京,在与朱镕基面谈时,再次提出让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朱镕基当即表示:选择10家左右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

一年多后,1993年7月15日,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迎来了第一家内地国企“青岛啤酒”,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集资。这一次,嘉宾没有按惯例手举香槟庆祝,而是每人拿着一扎青岛啤酒。


1993年香港联交所手举扎啤的人们;图片来源:青岛啤酒

这时的大陆企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约15年的的发展,有一大批企业已成规模,开始寻求更广的资金来源。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正如李业广写信给朱镕基提出的那样,要在架构上改组以符合国际标准。自此开始,中国市场开始熟悉海外市场的财务、监管以及交易规则,也学习到了规范的股份制体制,完善的监管给企业带来了制度动力。

青岛啤酒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之前的1992年,已有招商局旗下油漆生产公司海虹集团作为首支中资企业红筹股在港上市。此时开始,H股、红筹股、中资民营股,络绎不绝开往香港股市,到1995年9月,在香港挂牌上市的H股国企已有17家。从1993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夕,中国内地有91家企业在香港上市。

轰轰烈烈的金融业大潮滚滚而来。

02

1979年开始,看到内地改革开放的香港老板们,闻到了廉价劳动力、低廉土地租金、原材料的味道。这年3月,香港港华电子公司和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与在北京签署了“光明华侨电子厂合作协议书”,依靠着五十余名归侨侨眷职工,开始在光明华侨畜牧场进行来料加工收录音机机芯,是内地第一家中港合资电子企业。1980年,“光明华侨电子厂”改名“康佳”,再12年后,康佳A、B股同时上市,并回购香港港华的股份,变身国企,成为国内彩电领域的龙头企业。

这是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大潮的一个开始。整个80~90年代,内地向工业化迈进,香港提供融资渠道,同时向内地转移第二产业,自身向第三产业转型。1980年,香港制造业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3.8%,到199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17.6%,到2018年,仅余0.98%。


香港四大产业概况;资料来源:万得;图:澎湃新闻

在香港,李业广这一辈紧紧跟进了70~80年代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浪潮,将大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内地,成功转型服务业。政策上放开了外汇管制、商品期货、银行牌照,允许资本的自由进出,国际大企业和金融集团开始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作为投资大陆市场的桥头堡,香港成为“自由港”。

正是这一时期,香港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大陆的桥梁

80年代后期开始,中资银行以参股形式向香港进发,如在港中资参投了友联、华人、建新等香港本地银行。

1995年下半年,工行、建行、农行香港支行正式运营,向香港踏出开展金融业务的实质性一步。稍早于内地银行进入香港,这年5月,9家香港银行已在内地设立了分行。

1845年,即《南京条约》签订后第三年,英国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金宝银行”;1995年,工行、建行、农行分行进入香港,这一跨度刚好150年。

03

如果说80~90年代是香港企业北向拓荒期,那么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才是内地、香港合作的飞跃期。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双方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打开了政策“大门”,自此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步伐加快。如2004年,中国互联网新兴企业腾讯在香港上市。

从1993年的第1家到2001年的91用了8年,而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达到了530家,那时总数达到621家。

2005、2006年开始,证监会开始发放牌照允许中资金融机构到香港开展业务,诸如海通证券。这一政策的标志性事件是交通银行赴港上市。

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成功,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商业银行。此前一年,交通银行顶住各方压力,进行股份制改革,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达到了上市的要求。


2005年交通银行香港上市;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交通银行开了一个头之后,内地银行掀起了赴港上市潮。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登陆港交所;2006年6月,中国银行登陆港交所;2006年10月,工商银行开创“A+H”同步上市。四大国有银行一年多时间内相继赴港上市。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是一个双赢的潮流,内地企业充实了港股,稳固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内地企业依赖港股市场融资、壮大,反哺港股市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1997年和之前,香港IPO十大承销商一度被外资投行及本地投行垄断,2019年,格局被完全颠覆,前十大承销商里有6家是中资机构,前二十大里有11家是中资机构。

04

香港曾是国际资金进入内地的跳板。2014年,这个跳板再次加大了它的弹跳力。这年11月17日,港交所大厅一派热闹景象,酝酿已久的“沪港通”开通,它是连接香港市场与内地股市的制度安排——“互联互通”其中之一。

沪港通早期并未引起太大反响,甚至于开通几日,恒生指数遭遇了几日的下跌。政策安排了3000亿的北向资金额度和2500亿的南向资金额度,在前几年也难见火爆景象。与港股通配套的制度“深港通”于2016年12月开通后,内地与香港股市“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架构正式完成。

直到2017年,沪港通、深港通才在港股新一轮牛市中发力。这一年,恒生指数大涨36%,沪港通、深港通成交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北向成交总额2.27万亿元,同比增加约194%;南向成交总额2.26万亿港元,同比增长约170%。

这一年同样重要的还有《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两年后的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它的雄心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阿里巴巴远走美股上市刺激了香港。港交所在2018年修改了上市规则。2018年7月,小米集团成为港股市场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港股开始补救那失去的科技与互联网繁荣的十年。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整年,修改上市规则的港股,迎来了小米、美团、同程艺龙、新东方在线、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大公司,为港股注入了新活力。

05

2019年11月26日上午,阿里巴巴的10个合作伙伴被邀请在港交所敲钟,阔别港交所7年的阿里巴巴,回归港股。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曾在港交所上市,2012年因股价低迷私有化后退市。2013年阿里巴巴又谋求整体在港交所上市,因为同股不同权的操作,港交所拒绝了它的要求,阿里巴巴转而远走纽交所上市。

阿里巴巴的回归具有象征意义,带来了中概股回归的潮流。

就在上个月,网易也回归港股,发行价123港元。投资者超额认购360倍,总计认购了18.57亿股。紧接着,京东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实现二次上市。这二者之外,明确表示要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还有百度。

当时间跨入2020年,粤港澳规划里迎来了“跨境理财通”,这是二级市场之外,首次迎来银行理财等产品,也是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之后,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在金融产品、金融投资上的一次拓展。正如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所说,它是内地资本账户开放的另一个重要进程,可以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使用,是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重大突破。


1980年与2019年大陆、香港GDP数据;新金融洛书根据公开数据制图

回望40年,香港在资金与产业北上中成就自己,内地在南下探索、寻找中成全香港、造就自身。1980年香港GDP为288.62亿美元,大陆1911.49亿美元;2019年香港GDP达到3660.3亿美元,大陆GDP为14.34万亿美元,香港40年翻了12.7倍,大陆翻了75倍。

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故事,在那块曾象征着金融主导权的地盘——香港中环,曾是外资券商、投行们的天下,如今已由中资机构掌握着主导权。

参考资料: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变迁:十年翻五倍 》 21世纪网 2011
《试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交流》 李华杰 聂晓勇 1995
《港交所命运的五个历史时刻——兼论全球金融中心的崛起与大国国运》 格隆汇 2020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