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当“第三波”疫情来敲门,全球经济向何处去?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20-05-12 15:53:30 阅读:3799

关键词:抗疫TEA策略新全球化疫情经济第三波疫情

百年一遇的疫情,正在席卷全球,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生活秩序和经济活动。 截止到北京时间5月11日中午,全球累积确诊4060603人,较前一日新增8876人。继中国、日韩,以及欧美地区之后,「新冠」疫情的的冲击波袭向了南亚、非洲、拉美地区。 其中,仅巴西、印度两国的...

百年一遇的疫情,正在席卷全球,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生活秩序和经济活动。

截止到北京时间5月11日中午,全球累积确诊4060603人,较前一日新增8876人。继中国、日韩,以及欧美地区之后,「新冠」疫情的的冲击波袭向了南亚、非洲、拉美地区。

其中,仅巴西、印度两国的人口合计就有15.6亿,占全球人口比重的20%。如果再加上13亿人口的非洲,影响力进一步升级。可以说,这一批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全球抗疫的关键转折点。

IMF称此次为「截然不同」的危机,疫情不仅引发了自大萧条以来全球经济的最大幅度衰退,波及范围之广也前所未有,预计有超过170个国家会出现人均收入的下降。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球经济格局将走向何方?发展中国家将如何自救?新的全球化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10日晚,美国兰德公司全球卫生战略和健康方面资深专家、白宫咨询专家Jennifer Huang,兰德公司亚太中心主任、资深经济学家Rafiq Dossni,罗汉堂学术委员  魏尚进,与罗汉堂秘书长、湖畔大学教授及执行教育长陈龙一起,再度线上「论道」,寻求全球抗疫之路。

1、第三波疫情不可避免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这句名言在疫情的全球蔓延过程中一再被印证。

陈龙教授认为,因为中国的经验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欧美等地爆发了第二波疫情。但很遗憾,人类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第三波疫情也不可避免。

在他看来,相比前两波疫情席卷的国家,第三波疫情侵袭的地区医疗体系、经济基础和社会治理普遍更为薄弱。尤其,不少国家的债务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在此情况下,「抗疫」的过程将格外艰难。

陈龙认为,发展中国家就像中小企业,非常脆弱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又不可或缺。疫情时间越长,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的破坏性就会越大,有可能从经济的衰退变成经济萧条。

在他看来,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可以从分享知识、医疗支援和经济援助三个方面给予支持。疫情已经覆盖了全球99.5%以上人口的国家,如果第三波疫情不能及时控制,全球经济复苏将耗费更长的时间。

Jennifer Huang在研究了8个亚洲国家的抗疫经验之后发现,有不少举措值得全球借鉴。例如,韩国的三个「T」策略——测试(Testing)、病例追踪(Tracing)和治疗(Treatment)。

基于此,Jennifer Huang总结了抗疫的TEA策略:

T (Trust),透明和一以贯之的政策,这意味着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信任。他认为这对于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要有一致的期望和对规则的理解。

E (Efficiency),政府能够有效地调动目标区域内国家资源的效率。无论是作为检测、追踪还是治疗,或者疫苗研发,都需要有效的领导。

A (Agility),敏捷的应对政策。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非常仔细地去监测疫情的趋势变化,并随着情况的不同迅速地调整应对策略。
 

当然,参考第一、二波疫情中的全球经验,Jennifer Huang认为,社交隔离还是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占用资源最少且最有效的策略。而另一些措施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比如检测和病例追踪,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实施。

而社交隔离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全面封闭,但「一刀切」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二是局部封闭,让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检测和追踪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这两种隔离政策中来回切换。」

陈龙教授也提到,罗汉堂开发了一个全球疫情经济学的追踪器来检查每个国家的情况,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看,社交隔离确实是目前最行之有效地「抗疫」方式,行动越早,效果越好,成本越低。

但各国的效应速度不同,有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疫情的影响。

例如,目前印度正常的交通流量、社会互动已经收缩了40%,这说明印度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城。但本周,巴西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开始封城,而他们已经出现了单日新增病例超1万人。

2、如何应对「疫情经济」

陈龙教授也坦言,社交隔离的代价是巨大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在有效阻断疫情的过程之中同时避免经济大幅度下滑,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疫情经济」。

「疫情经济」之下,不只需要考虑疫情蔓延和经济衰退的叠加影响,这两者还相互作用。而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响应和政策又至关重要,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三角关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这场危机称为「大封锁」,因为经济影响来自必要的防疫政策。在其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衰退3%,同时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个数据是假设疫情会在下半年消退,且封锁政策可以逐步解除,但现在看起来可能性较小。」在5月8日IMF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办的直播会议上, IMF首席经济学家Gita Gopinath表示,全球经济前景较之前的预测已经恶化。

陈龙认为,大家都希望经济复苏是呈V字型,但现实很残酷。参考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的中国,当时病毒的蔓延在两周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就是感染指数R0在两周内开始下滑。

在两周内,中国的经济急速萎缩了约60%,然后开始复苏,耗费了差不多2个月时间才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而其它国家控制疫情的情况更艰巨,经济复苏的周期也会更长。

魏尚进也认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生存和生计的平衡,既要控制病毒对于生命的侵害,同时还要在保持有限社交和有序隔离的情况下,恢复经济运转。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国家管理和国际支援的考验。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普遍存在极大的不足,即便有救助资金发放下去,也很难有的放矢,真正给到需要帮助的人。

对此,身为印度人的Rafiq Dossni表示赞同。在他看来,类似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日渐增多的失业人口。但对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隔离意味着停工、没有收入、甚至无法生存。

不仅如此,第三波疫情席卷的发展中国家大都还面临严峻的债务问题。5月6日,阿根廷政府就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冲击,决定延迟偿还总额约100亿美元的公共债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区域性债务风险加大,无疑让疫情笼罩下的全球经济再次被推入入更深的黑暗中。

广发证券在一份名为《物极必反:从美元重回100说起》的报告中提到,巴西、阿根廷、希腊、意大利等国国债和利息支付金额已经高于名义 GDP 增量,如果疫情对经济掣肘超过两个季度,则陷入主权债务风险的概率较高。 

事实上,IMF首席经济学家Gopinath在最近的直播中已经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需求可能会远远超过该组织此前预测的2.5万亿美元,IMF将需要目前1万亿美元的全部贷款资源。

魏尚进认为,目前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分为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国内债务相对容易解决,中央银行可以把债务暂时货币化。但是国际债务则非常棘手,它需要债权国的帮助。

3、疫情后的「新全球化」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第三波疫情冲击的国家大部分处于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有些是原材料和上游产品的供应国,有些人口大国则是中低端制造基地,对全球产业链的供求两端都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影响。

以巴西为例,2019年巴西出口贸易中,矿产品、植物产品和食品饮料及烟草的占比分别为 24.9%、18.1%和 8.9%。此外,其水果、咖啡、蔗糖的出口占比也是全球最高,目前均受到疫情的影响。

在第二场围绕「全球化是否终结」为主题进行的线上对话中,奥地利前财政部副部长,世界银行与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董事科特·拜尔Kurt Bayer,在谈及全球化议题时提到:

疫情的快速传播恰恰提醒我们,全球化已是既成事实,而非一个选择。全球化不但需要经济的融合,而且要求治理能力的全球化。这次疫情表现出来的,包括欧盟的困境,正是全球治理和协同的脆弱性。

陈龙教授则表示,全球化并非首次遭遇挑战,一战、二战和大萧条曾大幅度中断工业革命引发的第一次全球化潮流,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教训。德国在上世纪前半的经历表明,反全球化是站在历史错误的一面。所以全球化不会终止,只会调整。

他认为,全球化的格局会发生变化,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全球化的重心都会发生转移。传统的全球化方式在发生改变,而这个过程中也带来新的机遇。

过去的全球化主要以经济效率和成本为出发点,而此次大流行病的爆发则颠覆了这一底层逻辑。

魏尚进表示,疫情的发生告诉我们,效率不应该是唯一关心的事,稳健性同样重要。未来,会有更多的政府、企业或个人愿意牺牲一些效率来换取更大的韧性,以应对现在这种巨大的冲击。

例如,此前跨国企业会优先考虑哪个国家成本最低,而现在既要考虑成本和效率,同时还要有抗击风险的能力,比如启用第二个、第三个生产商,也许还要远离第一个生产商所在地,保证在突发疫情或者是交通封锁时还能够正常地去运营。

Rafiq Dossni则认为,疫情的发生会对全球化产生一些影响,全球化会减少,区域化会增加。尤其是卫生安全方面,区域化的优势是,可以跟成本、文化、体制相似的国家去合作。

但几位嘉宾也提到积极的一面:困难的情况往往会激发创新的活力。

在魏尚进看来,疫情已经将公司、工厂、学校等转向了新的生产或经营方式,比如在线教育。过去可能需要1万名物理老师,但未来转移到线上后,可能只需要20名顶尖的物理专家来传授知识。

正如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中写到,一切事物都会从波动中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非线性发展,而反脆弱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

在这本与《黑天鹅》齐名的著作中,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即在冲击中受益壮大。眼下,第三波疫情来势汹汹,希望世界可以抓住「危」中之「机」。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