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消金公司疫期复工记:一个没用的业务机制,让我们停止放贷

新流财经 · 零壹财经 2020-02-18 17:51:04 阅读:1594

关键词:互金民工线下大额贷款风险防控

大年十五之后的第一周,金融行业等待已久的首批复工潮来了。 贷款业务异常活跃的中国西南地区仍笼罩在疫情的封锁下,成都的东大街、春熙路,重庆的观音桥、龙湖时代天街上,都不见了往日西装革履的贷款中介们匆忙的身影。 一家贷款中介机构的经理周庆感到头疼,今年成都CBD的房租又涨...

大年十五之后的第一周,金融行业等待已久的首批复工潮来了。

贷款业务异常活跃的中国西南地区仍笼罩在疫情的封锁下,成都的东大街、春熙路,重庆的观音桥、龙湖时代天街上,都不见了往日西装革履的贷款中介们匆忙的身影。

一家贷款中介机构的经理周庆感到头疼,今年成都CBD的房租又涨了20%,公司每个月光租金加起来就上百万元,还不算人力成本。恢复贷款业务前的每一分钟,流失的都是钱。

晚上10点之前,他要写好一份报告交给公司领导,内容是关于“如何减少损失”。

“开门红没了,没绿就不错了。”某沿海地区银行业人士感慨,现在他主要担心疫情后阶段到来的逾期潮。

而另一位与运营商开展合约机分期的助贷机构高管,则用“几乎腰斩”来形容复工后的业务情况。

与此同时,很多消费金融公司,也降低了今年一季度的广告投放力度和业务目标。

正如一开始预料的那样,疫情之下,更多赤裸而真实的困难,开始在金融行业不断上演。

无进件、不放款,远程办公线下业务停摆

初七以后,很多金融机构纷纷开始了远程办公的热潮。

线下大额信贷业务领域是此次贷款业务中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之一,因为其中大部分客户群体都属于自雇人士,与小微企业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虽然这部分贷款的体量不足以跟银行机构小微贷款规模相比,但也直接影响消费金融机构、小贷、助贷机构、甚至是P2P等非银机构的生存。

这次,众多金融机构表现出来的应对能力明显发生了分化。

“我们3号就复工了,员工分批到公司,把相关的材料、硬件带回家办公。”一家贷款渠道商公司负责人梁敏透露,他们算行业里复工较早的公司,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如果客户需要办理贷款业务,他们还可以上门,或邀约到空旷场地为其服务,但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复工。

如此业务算是开展起来了,虽然每年大年十五之前,客户贷款需求才会逐渐从淡季恢复,但今年的业务量仍受到了疫情的明显影响。

少部分提前完善了线上业务流程的持牌金融机构,通过APP端录入资料、全线上审批、视频面签复核基本可以保证顺利审批放款;

一部分金融机构虽然核心系统还没有改造完成,但已经能通过将资料电子化,实现部分贷款申请流程线上化,放款速度放缓,但勉强可以开展业务;

还有一部分则因为业务流程完全无法避开线下,需要进行下户审查、线下签约等流程,或没有线上化办公准备,完全无法继续开展业务。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的常用贷款业务模式在疫情管制中受到影响。比如在武汉、杭州等对企业复工时间管理严格的地区,金融机构员工被隔离在家中,也无法通过远程办公发挥职能。

在线下场景做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复工一周后,全国业务仍然基本停摆。

不难理解他们的处境,眼下除了零售超市、医院、药店等供应生活物资必需品的门店正常营业,服装、餐饮、医美、旅游等其他交易场景都处在关闭状态。

分母的数据做不大,分子的影响逾期效应就会快速放大。

“现在金融机构也不敢放款了,放了怕客户还不上。”一位场景分期服务商透露,场景分期业务的资金方机构大都采取了收紧政策。

目前来看,线上小额贷款受到影响最小——但也是因为贷款风险暴露具备传导性和滞后性,和线下信贷业务一样,线上贷款平台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就需要面临共债因素下的逾期潮冲击。
只是,比起当下业务面临的困难,更值得关心的是,金融机构这场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直观问题。

金融机构被倒逼线上化

过去十年中,在信贷行业做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大概都没有觉得,线上化是一件这样迫切的事情。当互联网金融的大浪打来的时候,很多传统金融人士只是在心里想:

你们这些在互联网上放现金贷的,根本不懂什么叫金融风险。

所以他们坚持纸质材料进件,坚持面签,坚持让客户一趟一趟往线下网点跑。

疫情发生之前,还有一些以线下贷款业务为主消费金融公司,连APP的功能和线上业务流程都没有完善。

疫情发生之后,他们才发现,客户不出门、员工不到公司,真的没业务做,才慌忙转到线上。
然后他们发现,他们需要改变的不仅是线上技术和流程,还有业务理念。

其实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并不是百年一遇,当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改变服务效率、培养用户习惯的时候,落后的金融机构,就真的会被时代抛弃了。

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都相应采取了收紧风控策略、调低一季度业绩预期、减少一季度广告投放、调整催收策略等手段。

一位持牌消金公司从业者建议,“合理调整短期业务策略,适当调整资产配置(线上线下、场景现金 、大额小额),维持业务增量平稳。”

他认为,针对存量业务的贷后管理,要判断客户是否的确受疫情影响,审慎采取展期策略。并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如何判断客户的真实情况,根据其综合还款表现和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二是对此监管部门还未出台具体细则,是否需要纳入关注或不良类资产 ;
三是针对展期客户需与人行征信中心申请调整征信;
四是考虑因减免违约金及利息等成本带来的短期财务影响。

“这种形势下,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是个挑战,政策边界和催收的力度不好掌握,无论是自催还是外包。”他补充道。

今年,疫情结束后,民间的贷款需求可能还会出现一次较为集中的爆发,金融机构更应该保持稳健的运营策略。

业务环节反思:下户外访,真的有必要吗?

本周不能正常展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一部分公司是因为业务环节中无法避免线下流程,有意思的是,这次疫情恰恰暴露了某些金融机构线下环节的存在理由可能是值得反思的。

比如下户外访,就是个很值得金融机构认真反思的环节。

这个环节看似是金融机构做线下大额贷款时,进行风险防控的一种传统手段,虽然近几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用金融科技手段代替,但仍有不少放贷金融机构保留着这一环节。

只不过,如今这个办法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还阻碍了线上化业务的开展。

“外访本身有用,是需要外访人员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信息,但现在的外访,业务员都只是跟客户在家里或者单位门口拍张照片而已。”一位线下信贷人员坦言,“现在的客户根本不愿意让你去他单位,只不过为了应付流程,业务员也了解不到有用的信息。”

况且当市面上充斥着不需要外访、更科技化的贷款产品时,仍愿意选择配合外访的客户,很可能就是没有其他选择的高风险客户了。

这个时候,金融机构允许外访环节的存在,更像是一种逆向选择。

另一位从事线下贷款业务多年的“金融老鸟”认为,一些金融机构并不是真的需要外访环节来做风险防控,而是因为公司问责机制导致的,保留这个环节以后,客户一旦逾期,就有人可以问责。

“一个没有必要的推责机制,进来的都是坏客户,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他反问道。

实际上,除了外访,还有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问题,都应该反思内部原因。

比如一些贷款产品没有必要的重复查询征信、重复认证个人资料、不够因地制宜的进件标准......不仅客诉率居高不下,客户体验也很差。

这些在问题,平时只需多花客户和客户经理的时间精力就能解决,看似不重要,但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被放大了。

未来,这些问题只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放得更大。

(应受访者要求,以上人名为化名)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