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动真格的!多家银行下架“保本理财”

夏心愉 · 零壹财经 2019-12-12 16:12:51 阅读:2338

关键词:保本理财储蓄式国债净值化转型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

上周我写了一篇《银行理财子公司集齐6大王牌:1元起投理财产品,你会选哪个?》,里头提到,像以前那种告诉你个固定收益且实际能做到“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写完后发现在留言区,好几位朋友问,咦真的哎,买不到保本理财了么?他们还是想像过去那样买保本...

上周我写了一篇银行理财子公司集齐6大王牌:1元起投理财产品,你会选哪个?,里头提到,像以前那种告诉你个固定收益且实际能做到“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写完后发现在留言区,好几位朋友问,咦真的哎,买不到保本理财了么?他们还是想像过去那样买保本理财啊!

哦好吧,原来在理财市场,还是有这么多后知后觉的投资者。

一句话概括,就是银行不继续卖了呗。

为什么不卖了?

因为监管不支持这类产品呀!

这类产品挺好挺方便的,为什么不支持?

因为要打破“刚兑”,投资者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

所谓的刚性兑付是指,金融机构在未收回资产本息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投资合同给投资人进行兑付。新的规定意味着,银行不再为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兜底”。

早在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等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简单来说就是禁止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动真格的!多家银行下架“保本理财”

资管新规实施后,对保本理财退出市场给出了一个时间线,即约定过渡期在2020年底结束,也就是说,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还有一年的时限。

虽然恋恋不舍,但多家银行已经动真格,开始下架多款保本理财产品。

比如典型的一款是,光大银行于11月30日停止运行了长达十年的“活期宝”理财服务,将“活期宝”余额转回客户签约卡内。“活期宝”是光大银行在2009年推出的一款现金管理类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保证收益型,风险程度低。

近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1月8日,交通银行在官网公告,为落实监管要求,将于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办理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并提前终止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协议,协议终止相关事宜将按照《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协议》。

11月20日与“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同时提前终止运作的,还有交通银行的另外五款保本理财产品:“得利宝?天添利”C款、“得利宝?天添利”C款(至尊版)、“得利宝?天添利”D款、“得利宝?天添利”D款好生意版、“得利宝?天添利”D款薪金版,公告显示终止的原因同样为“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

9月6日,邮储银行将现金管理类产品“财富日日升”由预期收益型产品调整为净值型产品。

预期收益率改为业绩比较基准有什么区别?

-    “这款产品的收益率是多少?”

这是“愉见财经”听过的投资者最爱发出的“灵魂拷问”,银行对此的答案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银行不再提“预期收益率”,而是越来越多的提及“业绩比较基准”,还有“七日年化收益率”。

比如打开招商银行APP,显示的理财产品收益的表述就是“业绩比较基准”。

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理财销售人员以往最爱采用的话术“预期年化收益率”,往往有一种心理“暗示”,即到期后就能获得的收益是这么多,在“刚兑”时代,反正资金池和资产池是两个大池子,多的是标的并不对应、期限错配、滚动发售的运作,所以即使理财产品到最后实际收益弥合不上,银行也会按说好的固定收益来兑付。大不了,下几期产品收益率打低一点来补上呗。

然而在打破“刚兑”时代,“业绩比较基准”只是理财产品收益的参考值,包含的意思就是这个数据肯定不是实际收益率,至于实际收益是多少,有可能超过这个基准,也有可能达不到。(并且不能排除极低极低但理论上存在的亏本可能性。)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就公开表示:“长期以来,预期收益型产品,强化了投资者理财刚性兑付的‘错觉’,加之短期理财产品大行其道,导致投资者普遍偏好期限短还隐性刚兑的产品。”

预期收益率改为业绩比较基准后,投资者的“错觉”将被矫正,对自身投资行为的感觉就能更加“准确”!


净值化转型怎么转?

所谓的净值化,最典型的就是基金产品。

比如打开余额宝,发现今天赚了几块几毛几分,每天赚的钱不一样,每天的收益都有变化。

而银行理财产品现在转型的方向,就是努力朝着净值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改成净值化呢?

对投资者来说,净值化的产品才可以保障利益最大化,因为净值型的产品信息更透明、定价更公允。

另外,七日年化收益率的概念是针对基金产品,是指货币基金过去七天每万份基金份额净收益折合成的年收益率。

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指标,通过其大致参考近期的盈利水平,但不代表这只基金的实际年收益。


净值化产品正在逐步占领更多的市场。

“愉见财经”注意到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9年上半年)》上的一个数据,今年上半年净值型产品累计募集金额21.82万亿元,同比增长86.39%。截至6月末,净值型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7.89万亿元,同比增长4.30万亿元,增幅达118.33%;净值型产品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5.56%。

2019年三季度,普益标准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19)显示,根据2019年3季度176家银行问卷数据整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90万亿元,较年初的5.56万亿增加3.34万亿,增幅达60%。

现在还有哪些能“保本”的产品?

在我们不得不与原先那些保本理财产品说再见后,偏好稳健的投资者就真的买不到可以“保本”的产品了吗?

其实还是有的。

1、结构性存款

从根本上看,“结构性存款”是属于存款产品,存款产品当然是可以保本的。只是结构性存款中,会有一小部分资金挂钩金融衍生品,用来博取可能更高的收益(当然有一定博取不到的概率)。

比如买100块钱的结构性存款,其中有95块用于储蓄,产品到期后本金加利息达到100块,这部分就用于保本;剩下的5块钱用于挂钩金融衍生品,到期后有可能获得更多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看看理财协议上的约定,大部分结构性存款只是保本,不保息。

比如一款结构性存款的利率是2%-5%,到期后,投资者有可能拿到利率上限5%,也有可能只能拿到利率下限2%,这中间的波动,就取决于挂钩的金融衍生品的收益波动情况。

2、储蓄式国债

在当前银行理财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购买国债是稳健投资者一个不错的选择。

储蓄国债包括凭证式和电子式,是政府(财政部)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品种。

期限主要为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等。

比如,年底,2019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储蓄国债(凭证式)发售,第七期和第八期国债计划最大发行总额为350亿元,其中:第七期210亿元,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为4%;第八期为140亿元,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为4.27%。

这一利率水平相比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等,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产品一般而言不可流通,不可转让,采用实名制持有。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