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精致穷”还是“精打细算”? 这届年轻人和你想得不一样

读懂新金融 · 零壹财经 2019-12-05 16:39:47 阅读:1579

关键词:90后信贷渗透率消费信贷产品消费分期消费金融

90后,一直是站在聚光灯下的群体,被质疑、被看衰,还被贴上“垮掉”一代的标签,当这代人遇到现象级的新事物——消费信贷,又被贴上了“高负债”、“超前消费”的标签,甚至还有“人均负债超12万元”这样的”惊人”数据支撑。 然而,最近一份由权威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

90后,一直是站在聚光灯下的群体,被质疑、被看衰,还被贴上“垮掉”一代的标签,当这代人遇到现象级的新事物——消费信贷,又被贴上了“高负债”、“超前消费”的标签,甚至还有“人均负债超12万元”这样的”惊人”数据支撑。

然而,最近一份由权威数据分析机构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年轻人实质负债率为12.52%,并且多数年轻人会在免息内结清信用卡,把信贷产品当作“省钱”的支付工具使用。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当舆论在批评年轻人在借钱消费,“负翁”,“精致穷”时。在年轻人眼里,这是他们更精明的生活方式。

01、年轻人群体信贷渗透率达86.6%

年轻人群体具备消费欲望,收入增长迅速,但在一定时期中,很多人不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是消费信贷的主力军。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就曾经提到,“人的一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就是年轻时,但这时候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最高(读书上学、积累经验等),消费欲望也最强,最需要花钱;而年老之后,虽然积累了一辈子财富,收入也最高,但是消费需要最低,消费能力和欲望都下降了,花钱的边际效用当然也递减。要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优化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消费,而不是只按照现在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用好的未来的钱,有利于其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消费信贷被年轻群体广泛接受。

尼尔森最近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为86.6%,消费类信贷是占比最高的信贷类型;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渗透率达到60.9%,而信用卡只有45.5%;42.9%的年轻人更喜欢或者只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而只有23.8%表示更加偏好信用卡。

《报告》认为:以美国发展水平为标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消费转型升级,国人消费理念转变,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全面铺开,以及征信的逐步规范化、社会化,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消费信贷在市场潜力毋庸置疑,从各大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的布局热情以及各式各样的消费信贷产品就可见一斑。

消费信贷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过在提到这一词汇时,听者多是喜忧参半:“喜”的看法是消费信贷让生活越来越方便,而且很多消费信贷并不需要用户承担成本,比如信用卡、花呗等产品的免息期设置,不仅没有增加债务负担,反而带给用户很多实惠;而“忧”的观点多是集中于用户的负债率、金融风险以及社会问题,甚至还曾有数据称:90后人均负债达到12.79万元。

乍一听,年轻人已经被高负债要压垮了,真的是这样吗?

02、年轻人实质负债率为12.52%

对于这个“90后人均负债超12万元”的说辞,舆论曾自发证伪,知名吴晓波频道曾发文溯源过这个说辞的来源,笔者将其简要整理如下:

“2016年2月,宏利保险(Manulife)发布的新一版“宏利投资者意向指数(MISI)”中提到,中国大陆年轻投资者(千禧一代,即35岁以下)的债务,达到月收入的18.5倍。随后,各类转载和引用将“18.5倍”的适用范围不断变更或扩大。

2018年9月,一个微信公众号引用了“负债收入比18.5倍”的说法,把千禧一代变成了90后,还引用了“2017年一线城市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6917元”,两两相乘,算出了12.79万元的人均负债。中国90后从此“人均负债12.79万元”,并且相关数据被冠以汇丰银行报告的名头。”

有了汇丰银行这个金字招牌,90后人均负债超12万元的说法,被广泛流传,不再有人关注这些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

《报告》虽然没有直接调查年轻人的负债数据,但却以债务收入比的数据,间接证明了“90后人均负债超12万元”失实。

相比于舆论喜欢运用的负债率和资产负债率两项指标,《报告》认为:债务收入比更能直观的反映出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现状。

首先,年轻人中负债人群的比例却远低于渗透率。《报告》指出:42.1%的年轻人只使用消费类信贷并且在当月还清;如果将这部分年轻人从负债人群中去除,那么实质负债人群将缩少为整体年轻人的44.5%。

同时,因为消费信贷的独特的功能,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将其作为“支付工具”,大部分的债务会在当月得到偿还,从而任何利息费用;如果将这部分作为“支付工具”的金额从债务中去除,实质债务收入比将会从41.75%降为12.52%。

如果90后人均负债12.79万元(假设分12~24期还款),以12.52%的债务收入比粗略计算90后的月收入范围应该在5~10万元,那么90后是不是应该有种奔驰、宝马、大別野也不是很贵的感觉。但现实是,多数90后没有。

总结来讲,虽然金融市场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消费信贷产品,但是很多人获得的是消费信贷的授信,授信不一定会成为负债,而合理的负债对于年轻人来讲也不是坏事,比如《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线城市、偏高收入、本科以上、有海外经历的年轻人会更多地产生实质性负债。看来,学历、收入越高的人越喜欢负债。

03、被反复“毁掉”的年轻人

虽然年轻人群体的负债收入比不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少的年轻人因为各种贷款成为“负翁”,这是反对消费信贷舆论的基点。

但理性的去讲,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举例来说:米饭是多数中国人的主食,但不要命的吃也有可能会撑死;罂粟是毒品的原料,但其实好好利用它也可以被加工入药。事物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使用者自身的“度”才是决定好坏的根本。

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讲:读懂新金融有两张信用卡,同时也开通了花呗,每个月习惯了使用花呗(此时舔下支付宝)在各种消费场景下付款,从而每个月都会有几千块的“负债”,但是这种负债真的会造成负债率过高的情形吗?当然不会,只是将我们正常“花费”短暂的转化为负债而已;当然,很多人也因为大量花呗、信用卡账单而过度负债。

造成两类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信贷的高速发展,让很多没有金融意识的人有些措手不及,这种措手不及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没有选择合适的消费信贷产品。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催动下,各类的信贷产品不计其数,有出自银行、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的正规产品,也有披着消费信贷外衣的714高炮、套路贷,很多年轻人或缺乏金融常识,或抱着撸口子的侥幸心理陷入714高炮,那后果不言而喻。

第二,没有管理好资金的流动性。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孤岛,这导致很多年轻人获得了过多的授信,如果将消费信贷比作米饭,将我们的偿债能力(或收入)比作胃,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问题所在,我们的胃就那么大,短时间内基本不变,如果胃已经满了,还要吃米饭,那肯定会被撑到,下顿饭可能就不用吃了,如果已经撑到了还要继续吃,那后果就是爆发个人的债务危机。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多数的年轻人在消费信贷面前还是能够保持理性的,《报告》指出:87%的年轻人近一年中从未出现过逾期现象。

同时,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也提到了很多被人忽略的真相,比如:90%的90后用花呗是为了省钱,只有10%是为了提前消费;九成90后表示自己会理智消费,不会买不需要的东西。

南方都市报在《95后消费分期用户成长性调查报告》中也指出,通过分期支付,消费者可以把自己的部分未来收入变成今天可以花的钱,合理安排未来资金,被认为是一种精明的消费方式。大部分用户分期行为体现出自主性、自发性,不仅仅是因为无法支付订单而不得不分期。在被问到分期消费的用途时,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和为未来投资,体现出消费升级的特征。

这三则报告都直接或间接证明了同一件事情:虽然信贷产品渗透率高,但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远远比外界想象的要理性、聪明;同时负债也不能说明年轻人生活拮据,合理的负债不仅不会加重年轻人的负担,还会帮助年轻人理财。

过去,我们说年轻人会被游戏毁掉,会被外卖毁掉,但事实证明游戏和外卖一直都在,但年轻人却逐渐成长起来了,现在很多人又在说年轻人会被消费信贷毁掉......年轻人没有那么脆弱,非但不脆弱还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时,指责年轻人玩手机的中老年群体在学会玩手机之后一样是“网瘾少年”,因为这些新事物是时代的车轮,一旦滚动就不可逆转。

消费信贷的整体发展路径,与网络游戏、外卖等新兴事物类似,它们的大规模普及也会带来一些极端案例,从概率上讲这是无法避免的。

事物都有两面性,但凡能够长期存在的事物一定是利远远大于弊的,消费信贷现在还很年轻,在它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调整,但不是妖魔化、污名化。90后的成长也是如此,被反复“毁掉”的,应该是外界对新生代成长的偏见。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