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银行业4.0: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银行体系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9-03-25 09:53:01 阅读:34720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重构银行银行业银行金融科技

过去几年,如何“重构银行”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探讨的关键问题。 之所以说“重构”,是因为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也与以往截然不同。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一系列全新的银行发展概念随之而来,也就是...

过去几年,如何“重构银行”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探讨的关键问题。

之所以说“重构”,是因为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也与以往截然不同。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一系列全新的银行发展概念随之而来,也就是过去一年我们经常听到的开放银行、API银行……

而这些新概念模式下的银行,几乎颠覆了传统上意义上我们对于银行的全部认知。世界上第一家无卡移动银行moven bank创始人Brett King在去年发布的新书《bank 4.0》中也提到,要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银行体系。

所谓的“第一性原理”,与微小谨慎的进步不同,更讲求回到事物的最基本点,从最基本的命题出发,才有颠覆性创新的可能。就像硅谷钢铁侠马斯克的SpaceX火箭和乔布斯的iPhone,之所以能在各自领域具有划时代的革命创新,关键在于他们并非是对于之前产品的小修小补,而是重新改写了人们对于行业和产品的定义。

聚焦于国内的银行业,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与金融科技的兴起,银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从新兴的民营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也在近几年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上周举行的第十届网金联盟大会上,来自蚂蚁金服、百信银行以及多家商业银行的高管以及金融机构研究员共同探讨了关于银行业“突围数字转型”的话题。

虽然来自各方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视角,但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银行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尝试和探索之后,正在逐渐摆脱疲于奔命式地“跟随”模式,真正回到了原点,也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来重新思考银行的服务模式。

1、挑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正视问题,近几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整个市场逻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麦肯锡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3年起,国内银行业整体ROE正在逐年走低,从2012年的21%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13%,达到十年内的最低点;银行利差快速收窄,过去五年内下跌了35个基点,显著影响了全行业的净利润;与此同时不良贷款比例高位攀升,从2012年的1%增长到2017年的1.7%。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润率下滑、坏账率飙升都只是结果,最深刻的挑战在于,它们一直以来习惯的生产方式和运行规则走到不得不变的临界点。而环顾四周,几乎每一项业务、每个细分领域都开始有了更高效和便利的服务提供商。

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赵建在网金联盟大会上提到,国内银行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功能上的挑战,就是银行的存、贷、汇三个功能都在被“外包化”。“现在风控是银行最核心的职能了,如果也外包出去,银行最后就会只剩下一个牌照价值。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从解构到重构。”

此前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负债脱媒、资产脱媒、支付脱媒都在加速,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不久前微众银行·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8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显示,对比银行和互联网平台上的同类产品,无论是理财还是借贷,前者的认知率、转化率都要低于后者。而选择微信和支付宝作为日常资金管理平台的年轻人比例,从2017年的47%上升至2018年的50%。

不进则退,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但是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根源真的在于银行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投入不足吗?或者银行的开放、合作、技术外包模式真的是不可持续的?更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过去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成熟,C端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在流量、线上场景方面的优势确实存在,他们逐渐改变了用户接触和使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方式,这也是前述各项金融业务逐渐脱媒的重要原因,银行必须正视这种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技术架构可能确实难以跟上年轻用户的需求迭代的脚步。阿里巴巴研发效能事业部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章屹提到,所有面向C端的业务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业务的迭代会不断加速,因为用户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

金融业务也是如此,它需要技术的快速迭代作为支撑,也就是研发效能的提升。但是银行虽然在不断强调敏捷转型,可是无论是开发模式还是人员组织都很难与互联网公司的效率相比。

“本质上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组织结构的问题。”赵建强调。

2、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开始逐渐意识到整个金融市场上,流量方、资金方和技术方的分工协作正在成为主流,他们很难再像以往一样通吃整个产业链的闭环。把银行变成一种“服务”深入场景,实现场景即服务。

从结果来看,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银行,因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甚至表现出了“先发优势”。

以国内首家直销银行百信银行为例,由于牌照批复中明确要求直销银行不能开设线下门店,百信银行从一开始就不具备线下优势。而在线上展业过程中,只依靠自己的App冷启动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将银行开到场景中去”的概念。

“在最初构建百信银行时,和传统银行的架构有两点核心的区别。一是一定要打破应用的概念,把整个科技体系打造成操作系统;二是把商业放在前面,场景优先。”百信银行副首席信息官于浩瀚在网金联盟大会上表示。

事实上,不只是百信银行,还有很多民营银行,也选择了类似的发展思路。他们的共同认知在于并非把自己的品牌置于场景之上,也不与场景方争夺用户或者企图打造自己的闭环,而是单纯地在场景内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区别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他们也大多从最初就将银行建立在“云”上,不仅大大提升敏捷开发的效率,还能有效降低业务扩张的成本。之前微众银行做过一次测算,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部署于“云”上为他们单个银行账户节省了80%以上的成本。

除了这些新兴银行以外,传统商业银行业加速了自己的转型步伐。从过去一年的趋势来看,“开放银行”成了这些银行转型的共同选择。

去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之后,8月建设银行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此外,工行、招行等也相继推出新产品,向“开放银行”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要适应互联网化的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的能力边界亟待扩张,从底层架构到组织模式的调整也势在必行。

当然,大象转身,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而真正实现整个银行业的重构、服务升级是一个更加系统性的工程。

4.0时代,当我们去真正面对银行能力无处不在的时代,脱离网点的时代,这个时候需要的核心能力,移动端的技术和API技术,数据管控技术,安全技术,5G计算的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更多背后交叠的力量共同推进。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