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扶贫金融的发展模式解读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19-11-13 09:50:14 阅读:10949

关键词:商业银行扶贫金融金融扶贫金融科技

摘要:扶贫金融既是金融企业落实党和政府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扶贫金融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中的子业务,既具有一般金融业务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独自的特点,总体属于普惠金融范畴。当前,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扶贫金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根据扶贫金融的特征,结合商业银行的金融...

摘要:扶贫金融既是金融企业落实党和政府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扶贫金融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中的子业务,既具有一般金融业务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独自的特点,总体属于普惠金融范畴。当前,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扶贫金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根据扶贫金融的特征,结合商业银行的金融属性,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设计扶贫金融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商业银行的历史责任,也是其发展的最佳时机。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最关心迫切着手解决的大问题,2015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贫困地区、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全面脱贫既是检测“三农”问题解决的程度,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点工作。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各机构的重要使命与职责。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脱贫的本质是让一些地区、一些群体在经济上能够富足起来,实质是也是一种经济活动。脱贫有二种渠道,一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救助或社会捐助,一次性脱贫;另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经济、金融手段,推动脱贫。显然后者更体现市场经济特征,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市场基础。

脱贫工作具有可持续性要求,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很可能脱贫后又返贫,这就需要构建可持续的扶贫机制,而解决问题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具有可操作和持续性。由于扶贫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市场属性有一定的冲突,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商业银行扶贫金融的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扶贫金融与金融扶贫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关于金融支持扶贫工作的表述有两种方式,即金融扶贫和扶贫金融两种,虽然这两种方式仅仅是金融与扶贫两个词前后不同的组合,但学者认为两者在具体内容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不精准表述会对金融支持扶贫工作带来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陆岷峰,汪祖刚等(2019)认为用扶贫金融这个概念较为贴切与准确,他们认为扶贫金融属于金融机构中的一种,是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小微金融、旅游金融相并列的一种特色金融,是为前者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其立足点在于金融服务上,本质是金融,显然,扶贫金融首先要体现金融企业的商业性特征,金融机构要将扶贫金融作为一种业务来经营,而不是一种政治任务来完成。[1]邢文洲(2019)认为,金融扶贫是金融机构作为一种渠道,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一种业务种类,同财政扶贫有较大的区别,财政扶贫一般效率比较低下,条件较多,审批的手续也较为复杂,流程很长。金融扶贫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优势,按照国家的战略布署,综合市场性和商业性的优势进行的一种扶贫活动,一般效率较高。同财政扶贫相比,金融扶贫更具有效率与持续性,可以较高效的利用资金。[2]杜金富,张红地(2019)认为金融扶贫的实质是一定要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的农村贫困群体,要对扶持的对象进行精准的识别,其终极目标就是减少贫困群体人员的数量及区域,在扶贫的内涵上主要有产业层次扶贫以及一定区域内扶贫两个层面,强调的是金融资源与金融手段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3]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金融扶贫立足点在扶贫上,更多的强调公益性,不仅仅包括了有偿的金融资源扶持,还包括了无偿的捐助式扶持;扶贫金融的概念立足于金融,没有回报或没有回流资金的业务称不上金融,更侧重于金融的商业本性,更具可持续性,扶贫金融作为金融业务的子金融,更多强调经营的含义。[4]作为一种特色金融,是金融子产品,是普惠金融中的一种,扶贫金融主体包括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服务机构;商业银行的扶贫金融业务也是包括了贷款、结算、存款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方式上不仅仅是间接投资,还包括直接融资,此外金融知识、金融理论、金融文化的培育、金融人才的培训都是扶贫金融的内容。因此,用扶贫金融更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更具有实际意义。[5]

(二)扶贫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困境问题研究。

邢文洲(2019)认为扶贫金融中的问题主要从商业银行机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配比错位,负债方资金期限短、成本高、刚性兑付与扶贫资金的期限较长、收益低及回收难度大相冲突。二是商业银行与扶贫对象信息不完整、不对称,信息失真程度高;三是扶贫对象金融意识、信用意识还较为淡薄;四是扶贫对象融资方式单一化,过度地依赖银行;五是扶贫金融机构扶贫金融产品不系统、尚未开发出符合扶贫对象特征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六是目前扶贫金融的政策标准还不精细,对发展与鼓励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等等。[2]杜金富,张红地(2019)主要从扶贫对象角度分析了扶贫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一是扶贫金融的风险比较大,主要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也相对较差;其次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也较差,经济实力较弱;三是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四是贫困地区一般金融生态建设较为滞后,人们的信用意识等等还有待提升;五是对扶贫金融工作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财政与金融手段脱节使用;此外,金融机构内部也缺少做大扶贫金融内在动力。[3]陆岷峰,汪祖刚等(2019)认为当前扶贫金融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供给侧结构不合理所导致,具体表现在扶贫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在当前各金融机构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不愿意将金融资源过多地配置在扶贫金融上;从金融供给主体来看也相对较为单一,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法人数量众多,但规模一般较少,实力较弱,技术水平较低;而从供给方式看,主要是传统的线下服务,技术含量较低,扶贫金融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同时在激励机制等方面力度也不大。[1]

(三)扶贫金融发展路径的路径研究。

杜金富,张红地(2019)认为要从五个维度来推动扶贫金融工作的发展,一是要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的合力作用,具体策略上要用活差别存款准备金融率、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实行投贷联动、财银联动等,多元化筹措扶贫资金;二是要强化扶贫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设,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三是要以项目标为载体,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四是不断设计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改进扶贫金融服务方式,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在扶贫领域的深度合作,五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增强农村信用意识。[3]陆岷峰,汪祖刚等(2019)认为金融机构要大力发展扶贫金融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扶贫金融不仅仅是解决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而是关系到金融机构是否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真正履行社会责任、有责任担当的金融企业,只有政治站位高,扶贫金融工作才能做得实;其次要增加扶贫金融的承办机构,不管是什么性的金融机构都要参与到发展扶贫金融工作中来,将扶贫金融工作作为已任;金融机构在发展扶贫金融工作中,要积极做好产业发展与扶贫金融发展的互融工作,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扶贫金融工作的前行;要积极引进金融科技在扶贫金融具体业务操作中,提高扶贫金融的技术含量;此外,做好扶贫金融还要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1]邢文洲(2019)认为首先要从宏观上给商业银行发展扶贫金融提供资金及工具上的支持,如提供专项再贷款,发行扶贫债券,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其次要进行分类监管,对扶贫金融实行监管鼓励,对于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提高容忍度;作为商业银行本身,要立足于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特别是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经扶贫金融承办机构更多的业务便利;要积极引用大数据等,提升扶贫金融工作的精准性;此外,还要积极创造扶贫金融的法制环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强政企银行全面、紧密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2]

现行关于扶贫金融概念的研究已经较为具体、准确,对扶贫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分析的也较透切,对如何推进扶贫金融的发展也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对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扶贫金融有十分重要作用。[6]研究的不足在于商业银行发展扶贫金融的根本问题没有从方法上找到答案,对策上仅仅是一些做法,作为一项特色金融,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顶层进行设计,要分析其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要有系统的特色金融发展思路以及外部条件的创造。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根据扶贫金融的特点,立足于扶贫金融中的问题导向,充分体现金融的商业性本质特征,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破解扶贫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金融科技+扶贫金融”的长效机制。[7]

三、构建“金融科技+扶贫金融”的发展模式

(一)扶贫金融的特点


1、公益性。扶贫金融的公益性与政府救济性公益是有本质区别的,扶贫金融的公益性主要是指通过扶贫金融的发展,以商业性底限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为这一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2、微利性。财务的连续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有业务的无财务收益将不可能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因此,扶贫金融不会只以盈利性为唯一的评价原则,但保本保微利是最终经营底线。

3、高风险性。农村金融本身的金融风险相比较城市金融就相对高些,扶贫金融由于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中相对质地又要低一些的群体,因此,扶金融的风险也会相对更高一些。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知识相对城市要低一些,农村企业、农民个人等信息积累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金融机构与服务对象信息不对称,这增加了科学决策的难度。[8]

4、小额分散性。农村人口密度相对较稀,扶贫金融可以用涉及面广、累计业务量大、单笔业务规模小,且金融机构农村服务网点无或少。扶贫金融缺少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扶贫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扶贫金融属于普惠金融中的一个组织部分,既具有普惠金融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个性特征,商业银行在发展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贫金融与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金融本质特征冲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金融企业,企业性或商业性是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股东价值或利益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主要是由其利润水平决定的,利润多少是评价一个商业银行的最综合的业务指标。显然,扶贫金融公益性、微利性、高风险性运行的结果一定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同其他高收益资产相比,扶贫金融发展的越多,对于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影响就越大。[9]

2、扶贫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冲突。从单位业务耗费有成本来讲,当然是越少越好,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银行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批量化经营,这在越大的银行,其优势越明显。当然,很多商业银行在做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贷款,已经基本实现全线上化,机器人进行流水作用,实现单位效率提高,符合现代化经营模式,而这前提必须是客户的标准化。对于扶贫对象而言,其群体的差异化往往较大,个性化较为突出,实现流程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经营模式困难较多。[10]

3、扶贫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态势冲突。全国目前各类法人金融机构近6000家,这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竞争经营成果最终体现的是利润,利润实际是竞争的结果,而前期实际上是客户、业务品种、成本等等竞争的结果。[11]在市场面前,只认价值而不会去问是否做了公益,这对于发展扶贫金融影响其效益的商业银行而言实际上是不太公平的,但市场显示的结果只能是竞争能力不足。

4、扶贫金融与商业银行客户定位。在资金仍是卖方市场的前提下,做大做优客户仍是各家商业银行的在客户战略中的首选,大客户、优质客户不仅效益高、风险低、综合回报率也很大,长尾客户尚未成为主流银行的首选客户战略。扶贫金融的客户主要是长尾客户,因此,与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不一致。[12]

(三)商业银行发展扶贫金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性

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而贫困群体作为短板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水平;金融机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取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又有责任与义务反哺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扶贫金融是金融机构应承的担当;[13]从金融机构发展的情况来看,城市市场竞争充分,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着力发展普惠金融、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品牌形象、瞄准长尾客户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下步竞争取胜的法宝,及时占据农村市场、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显得十分必要。

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金融的可行性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出现,特别是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的建设更是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贫仅仅是指老少边区及相对次发达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在日益发达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大环境中,发展的拉动也会带动脱贫的速度,而通过扶贫金融的发展,以金融杠杆推动贫困经济的更快跃上新的发展快车道。因此,扶贫金融具备金融机构开展一项新业务的基础环境。[14]

另一方面,由于扶贫金融面广、量大、金额小,加之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说发展扶贫金融也只能是有心无力。而现在金融科技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一是大数据为发展扶贫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可能,通过海量的大数据可以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资质、信用、生产经营情况等等,通过交叉验证,不断提升信息的精准性;[15]二是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扶贫金融的风险控制,如区块链对农村供应链金融各个节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识别票据和交易背景的真伪,物联网可能通过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对抵押物等进行有效的监管;三是通过数据模型的构建,对服务对象的风险进行精准的评估,提高扶贫金融决策的科学性;四是通过线上平台的搭建,将扶贫金融实现在虚拟的空间,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扶贫金融服务商与服务对象在虚拟的空间完成交易;五是线上平台的金融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化、个性化等,极大地降低扶贫金融交易成本,为扶贫金融的批量化经营提供了必备条件。[16]

(四)商业银行扶贫金融的发展模式

1、将扶贫金融列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商业银行不能将扶贫金融看成是一种负担或党和政府的要求而为之,而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认识扶贫金融的对于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是发展扶贫金融有利于商业银行社会形象品牌的打造;一个只抱守利润目标的银行只能是短视银行,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银行都是负社会责任的银行,积极发展扶贫金融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完美、优秀的社会形象;二是发展扶贫金融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农村市场是金融机构尚未充分拓展业务的蓝海市场,其空间十分巨大,远景也十分诱人,谁先去占领谁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动,大力发展扶贫金融是延伸商业银行发展触角,扩大发展边界的最有效的途径;[17]三是发展扶贫金融有利于配置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单一,机构间同质化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中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发展扶贫金融可以将商业银行大、中、小进行适当的配比,城市与农村业务适当兼顾,将现实拓展与潜在客户培育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商业银行长期竞争力的形成;四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特色金融更全面、系统;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通过特色化来彰显竞争的实力,如旅游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小微金融等等,无非是借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来提升本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而扶贫金融相比较影响面更广,在特色更具有个性化,大力发展扶贫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重要标签。因此,各行宜将扶贫金融发展列入本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当中,将扶贫金融与其他金融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上。[18]

2、积极构建农村金融大数据,提升扶贫金融获客精准性。扶贫金融不是金融救助,是必须坚持金融属性底限的一种金融业务,也就是说扶贫金融不是去扶持农村的有毒资产,对于无前景、不可回流的业务不可能去扶持。因此,精准获客,科学决策,择优扶持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就需要大数据来支持,这是扶贫金融发展的一项最基础工程。当前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地方政府或地方金融机构宜牵头成立区域数据管理机构,将区域内农村经济、农业企业、农村组织、农民家庭、个人情况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对于个人信息可将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个人健康、个人信用、个人资产等等都应当纳入数据库的范畴,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服务对象在办理金融业务过程中,积累其个人信用数据信息,同时也鼓励社会上数据企业通过合法的渠道积极获取农村各类信息数据,通过海量数据的积累,可能将区域内的农村经济、农民情况完全数据化,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清理、整理、交叉验证,从而为商业银行精准获得扶贫对象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来源[19]。

3、积极引用金融科技手段对扶贫金融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扶贫金融风险控制的好,业务才更有可持续性。大数据解决了扶贫客户准入的科学性,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对扶贫客户的全流程控制才是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对于扶贫个人消费金融,仍然要运用大数据系统对服务对象进行适时控制,设置预警指标,一旦出现触发机制要及时提醒,立即处置;对于扶贫供应链金融,要积极钳入区块链技术,对于有效地防范票据作假和无交易背景的伪供应链金融;[20]对于抵押类扶贫项目,要积极引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视觉传输技术,机器人控制,对扶贫项目的物质形态实现全天候监控;对于扶贫金融要提升自助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对于一些微型业务,完全可以实现线上平台交易或在自助设备上完成。通过人工智能在扶贫金融中的运用,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成本,从而为批量化、流程化提供条件,实现风险降低、效益提升。

4、创新设计扶贫金融产品。扶贫金融实现程度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水平,一方面扶贫金融产品要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还要体现金融产品能够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经营,一是要设计小额消费金融贷款,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当前消费市场潜力最大的市场,也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手段,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消费金融十分关键,因此,要设计符合扶贫对象的极小额度的消费贷;[21]二是要设计助农生产经营贷款,这是最主要的扶贫金融,要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经济组织的支持,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三要设置创业贷款,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这个群体有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生产经营经验,返乡后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创业生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四要设置农村助学贷款。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子女上学可给予助学贷款的优惠。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提升扶贫对象贷款的获得感。

5、搭建扶贫金融线上服务平台。商业银行搭伙建“扶贫金融”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扶贫金融服务模式。扶贫金融服务的对象面广、量大、额度小、成本高,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商业银行开发“扶贫金融”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降低扶贫对象的交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运行成本,并且具有极大的便利性。[22]“扶贫金融”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本行综合服务平台一个专区,也可以单独设立一个线上平台,最主要是功能要齐全,充分体现扶贫这一性质。

6、以项目支持为载体,带动扶贫指标的提升。直接着力于扶贫对象是扶贫金融的一种方式,但作用于能够带动扶贫对象的农村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同样是扶贫金融的一种作用方式,一定程度上,后一种方式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能体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属性,有更为广阔的运行空间。当前,商业银行一是要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对乡村振兴规划中的项目主动对接,积极介入,大力支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是要大力扶持农村中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其做大做优,对于新的项目要积极的开辟绿色通道,快速促成;三是要抓好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通过农村经济组织的做大,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7、大力发展移动扶贫金融业务,全面提升扶贫的便利性。移动金融不仅适用城市,从边际运用效率来讲,农村更高。因此,商业银行除了要重点做好“扶贫金融”综合平台外,更要重点发展好移动扶贫金融业务,实现“一机在手、业务尽有”,移动扶贫金融不仅要能实现小额的信贷业务,对于小额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等功能都要能实现。在此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开辟有关扶贫扶智的金融服务专区,金融业务咨询、金融知识微课堂等等。将移动扶贫金融业务APP打造成微型的专业扶贫金融银行。

8、创新扶贫金融的担保方式。将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都设定抵押物抵押,无异于将银行等同于典当公司,这是不符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的,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处置抵押特,指望第二还款来源还款的项目最终执行效果都较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方式本来就是多样化的,如无担保、信用担保等等。基于扶贫金融的特征,其担保方式宜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一是依托地方政府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专司扶贫金融的担保业务,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支取一定比例,不断补充担何基金,做大扶贫金融规模,在风险分摊上,不能百分之百地将风险完全转移给担保公司,承办机构与担供机构要共担;二是对于地方龙头农字企业,可依其信用情况确定担保方式,对于一些规模较大,市场信誉好的企业可实行免担保;三是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以票据、应收款、保兑仓、货物质押多种形式进行担保;四是以农村特有的资产形式进行担保,如经营权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1、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市场化的长效机制作保障,金融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扶贫金融方式将是构建扶贫长效机制最好的一种选择。

2、扶贫金融要同时体现扶贫的社会公益性和金融的市场化商业属性,脱离了市场化属性,扶贫金融将不具有可持续性。

3、商业银行的扶贫金融不能仅仅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来开展,而要同时兼顾公益性、商业性来设计商业模式,解决两者的矛盾及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一定是当前的金融科技手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扶贫金融过程中,宜更多的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扶贫金融的商业性和适用性。

4、金融科技优化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有效地管控风险,提高了效率与效益,使商业银行在服务长尾客户也可以实现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的经营。同样,金融科技钳入扶贫金融,使商业银行将扶贫金融由负担提升为客户的战略性配置、新增的特色金融、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的创新金融。

5、扶贫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必须成功构建“金融科技+扶贫金融”的融合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普惠金融,宜构建专业化的获客、风险控制、产品体系、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等。

(二)研究建议

1、强化银财联动,加大财政支持扶贫金融发展的补贴力度。扶贫金融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确实存在风险偏高、成本偏大,占用金融机构的资源相对偏多。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市场微观主体,商业性是其本质属性,风险最小化、成本最低化、资源占用最少化是其经营的最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同一市场背景下,存在若干同样类似的经营主体,在金融资源仍处于卖方市场的前提下,择优金融业务是各机构的首选。这就存在一个市场的公平竞争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平衡这种不公平,要充分运用财政手段,对从事扶贫金融进行财政救助,既可以减轻扶贫金融服务对象的负担,又可以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利于调动其做好扶贫金融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贫事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扶贫工作的商业性运作机制,有利于增强扶贫工作的活力与可持续性。财政支持扶贫金融发展一是可以直接进行财政贴息,对于扶贫金融发生的贷款利息全部或大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二是可以对金融机构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风险补偿或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三是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资源根据商业银行扶贫金融发展情况进行配置,特别是财政性存款及财政管理的金融资源,要按各机构扶贫金融的比例进行分配,为金融机构发展扶贫金融提供动力;四是对金融机构的扶贫金融业务发生的费、税进行减免或优惠等等,要让发展扶贫金融的机构获得比没有做扶贫金融的机构更多的经济利益。

2、加强监管引导,提升扶贫金融在各金融机构中的比重。监管政策和导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行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扶贫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也是近年来才提到足够的高度,在监管政策中并没有专门的鼓励和约束条款。扶贫作为党和政府的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大局,有必要对扶贫金融的发展提出更加具体的监管政策与指引。切实可行的是首先要明确扶贫金融的概念与统计口径;其次可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提升扶贫金融在整个金融发展中的比例以及扶贫金融的增长速度要求;第三要对构建金融机构扶贫金融的考核指标体系及口径,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监管激励和约束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要鼓励金融机构大胆进行扶贫金融业务的创新。第四要完善扶贫金融的监管制度与指引,给扶贫金融发展更大的政策容忍空间。

3、银证保全面发动,发挥各金融工具的合力扶贫。扶贫金融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责任,其工具也不仅仅是信贷手段,资本市场工具、保险工具以及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同样在扶贫工作中大有作为,因此,在强调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扶贫金融的同时,要强调银证保等所有金融、类金融机构全面发动,发挥各金融工具的合力扶贫作用。一方面各金融机构都要将扶贫金融列入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具体的发展措施,特别要根据本行业、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优势,找准本企业的发展扶贫金融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要各机构之间既要分工,也要协调联动,要通过金融产品的互融互通,对扶贫对象进行多维度的金融帮扶。

4、坚守初心,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扶贫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构成了农村金融的主体,在市场利润目标的驱动下,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纷纷脱农趋城,脱小趋大,背离机构成立时的本源与初心。在强调所有金融机构与企业大力发展扶贫金融的同时,还是要重点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扶贫金融发展。首先要让农村金融机构坚守初心,回归本源,利用其根植农村的优势,熟悉农村的优势,坚持“农”字当头,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其次要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提升扶贫金融发展能力;第三大型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广大农村金融机构结对帮扶,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在扶贫金融的运用上,要进行技术输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科技基因。

5、坚持扶贫与扶人相结合,打牢扶贫金融发展基础。扶贫金融的发展既取决于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还取决于服务对象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呼应程度。金融的输入重在造血功能的发挥,否则,金融的资源将会单向运动,有去无回。因此,金融机构要将提升扶贫服务对象的金融消化能力作为金融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将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激发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担当责任,激发创业热情;其次要将扶贫与扶知结合起来,要普及最基本的金融知识,要对新的技术进行宣讲、传播,提升服务对象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培养服务对象的金融知识、金融理念与健康的金融文化;三是将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注重服务对象中有一定文化基础、金融知识相对较高的群体,特别是有大城市务工经历、勇于创业的青年人,提升这一群体的金融智慧,加强农村金融相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发挥其引领导带头作用。

总而言之,扶贫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业态,在金融业的业务边界拓宽、市场资源的战略配置与优化、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获得各金融机构的重视与青睐。当前,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扶贫攻坚的伟大事业并行推进,将扶贫的社会公益性和金融的市场商业属性有机结合,将金融科技与扶贫金融深度融合,构建“金融科技+扶贫金融”发展模式,是每个金融机构和每位金融人的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扶贫金融与金融企业的使命与担当[J].企业研究,2019(03):24-27.
[2]邢文洲.商业银行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与建议[J].河北金融,2019(06):44-45+48.
[3]杜金富,张红地.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力度的研究[J].上海金融,2019(05):71-77.
[4]陆岷峰,周军煜.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足迹回顾及未来趋势研判[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05-19.
[5].沈黎怡.陆岷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9 年 (07):35-42
[6].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精准扶小”政策顶层设计探究——基于现有扶持中小微企业若干政策的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 年 (03):35-42
[7].陆岷峰、徐博欢.互联网金融伦理秩序研究 [J].武汉金融2019 年 (05):74-76
[8]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76-84.
[9]陆岷峰,徐阳洋.关于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4):32-41.
[10]陆岷峰,周军煜,关于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和判断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19 年 (02):24-34
[11]杨亮等.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形成逻辑、风险问题与治理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74-83.
[12]陆岷峰,徐阳洋.构建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基础[J].济南大学学报,2019(2):137-145.
[13]]周军煜等.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9(2):44-49
[14]徐博欢等.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推进民营经济更健康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3):01-06.
[15]陆岷峰,周军煜. 金融开放加大背景下我国外源性风险状况研究 [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9 年(03)):19-27
[16]徐博欢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研究[J].西南金融,2019(04):29-38
[17]徐博欢等.金融劣根性的内涵、表现及治理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16
[18]李蔚.民间金融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年(02)):05-10
[19].李蔚.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商业银行的担当与实施路径 [J].福建金融,2019 年(06):04-12
[20]陆岷峰、徐博欢.关于资金逐利性与资金调控方式的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3):11-18
[21]陆岷峰,周军煜.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J].区域金融研究,2019年(08):05-14
[22]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基本矛盾图谱与解决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8):01-07.

(本文发表在《河北金融》2019年11期,标题、内容等均有所有修改,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