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孟岩:Libra 是走向开放金融的重要一步 | 大咖谈

人物 Mr.J 零壹财经 2019-06-25

关键词:金融

Libra希望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数字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
6月18日下午,全球互联网巨头Facebook联合28家知名企业发布了数字货币项目Libra(天秤座)白皮书并上线测试网络。Libra希望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数字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其Facebook主页上发长文宣布该消息:“未来,我们希望为个人用户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一键支付账单,扫二维码购买咖啡,或者不需要携带现金或地铁卡就可以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
 
Libra海啸快速席卷了包括区块链业、金融业、科技业在内的众多领域,并引发了广泛讨论。6月20日,数字资产研究院发起,由OK联合主办、零壹财经协办了以“Libra:一场牵动全球智慧、技术、经济、政治、权力的全方位博弈”为主题的沙龙研讨会。
 
本次会议讨论内容涵盖了与Libra相关的思想、技术、政策、落地、发展潜力以及挑战等诸多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包容性。会议报名人数110人,实际到场人数超过130人。

会上,CSDN副总裁孟岩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孟岩认为,世界上从来没有稳定币,所谓的稳定都是用户心理预期的稳定。Libra与许多现有加密货币的主要差异在于背后的资产储备。现有的诸多加密货币由于缺乏这种锚定的内在价值,因此价格会因心理预期的波动而产生价格的大幅波动。
 
关于Libra是不是“银行”的争论,孟岩认为就目前来看,Libra更像央行,而不是商业银行。但从长远来看,随着Libra被广泛接受和使用,Libra可能会成为集央行与商业银行功能于一体的超级银行。
 
另外,孟岩表示Libra在支付领域是将互联网与金融网络融合,相较于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传统支付系统,具有全球性、高性能和易拓展等三个优势。
 
最后,谈到Libra与开放金融的关系,孟岩这样说道:“区块链最大的应用是开放金融,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信用货币时代,金融中各个阶层都被一小撮人所垄断。而开放金融应该将各层货币的发行权市场化,无论是央行、商业银行还是金融基础设施,并且需要打破金融收益的分配权。开放金融的特征应该具备自主权身份和资产、全球点对点交易、透明的数据与流程和无处不在的激励等特征。”
 
以下为演讲实录(根据讲者发言整理,有修改且经过讲者确认):
 
感谢朱嘉明老师和数字资产研究院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Libra的一些理解。之前在朱嘉明老师的指导下,和邵青老师合作完成的“命题作文”《Facebook数字货币:缘起、意义和后果》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我是这方面的专家。其实并不是。我对于Libra白皮书的理解可能比不上很多人,但由于我在这个行业时间比较长,对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一些背景可能知道的更多一点。
 
现在关于Libra白皮书的解读很多也很详尽,各个角度都有,所以我不再赘述。今天在这里主要大家从四个业内争论较多的问题去谈谈Libra:为什么要做所谓的“稳定币”?Libra是不是银行?Libra比支付宝强在哪里?Libra与开放金融有什么关系?
 
1、 为什么要做所谓的“稳定币”?
 
世界上从来没有“稳定币”,但货币有锚可能是好事。这两句话分别来自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前半段是朱嘉明老师的观点,后半段是张五常老师的意见。
 
Libra白皮书中写到:“一个Libra 并不总是能够转换成等额的当地指定货币(即Libra 并不与单一货币挂钩)。相反,随着标的资产的价值波动,以任何当地货币计价的Libra 价值也可能会随之波动。然而,选择储备资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波动性,让Libra 的持有者信任该货币能够长期保值。”
 
这就是在告诉直接告诉用户,Libra是存在波动的,而不是绝对稳定。这里的关键在于“信任”。稳定币其实是心理层面的稳定,我们觉得某种货币稳定它就是稳定的,不存在绝对稳定。现在来看,Libra与许多现有加密货币的差别就在于缺少背后资产支撑,缺乏这种内在价值,因此价格会因心理预期而大幅波动。
 
为什么做稳定币?是因为过去这些年,比特币作为支付货币的尝试是失败的。肖风老师今年三月份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如果比特币作为一个货币是一个电子现金,显然实验是失败的,如果用比特币做一个全球的支付系统这个实验也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把比特币看成一个投资工具它是成功的,作为一个资产类别它是成功的。”
 
比特币作为支付货币是失败的这点,在圈内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我们都知道,圈内有个比特币神教,就是激烈地反对这一观点。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很多场景中我们还不能使用比特币进行支付。比特币作为支付货币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价格不稳定。
 
这里有一段轶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左边这位叫戴习为,中间的是戴维,右边这位是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中本聪。戴习为是微软早期职位较高的华人,而他的儿子戴维则是一位密码朋克。1998年1月,戴维在论坛发表了b-money白皮书,介绍了如何构造一个数字现金的想法。“数字加密货币”的概念也由此而生。
 
十年后,b-money白皮书成为了比特币白皮书中的第一个引用来源。中本聪曾经感叹说,自己设计的比特币只是b-money 的一个实现。
 
我不知道中本聪是谁,但我认识戴习为。多年前我做CSDN总编时,戴老师出了一本书叫《过河卒》,也因此结缘。这些年也偶尔有联系。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告诉了我很多轶事,其中有一件事是这样的:
 
中本聪在确定比特币方案之前曾给戴维发过一封邮件,在邮件中就问了一个问题:比特币应该通缩还是通胀?
 
戴维当时并没有及时回复中本聪。中本聪于是将比特币设计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通缩机制。后来戴维曾表示,比特币最大的错误就是设计成了确定性通缩机制,他也十分后悔当时没有回复中本聪的邮件。
 
关于戴维的观点是否正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在研究通证经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通缩型单币体系具有内在矛盾。
 
一个通证经济体的价值由交易量决定。交易量越大,这个通证经济体的价值越大。而交易量与人们对该通证出现通胀或通缩的心理预期成反比。如果用户认为某种通证将会出现通胀,为了避免贬值,用户一定着急将其花出去,可接收的人同样为了防止财富缩水不愿意接收这样的通证。相反,如果认为通证将会通缩,别人是愿意接收,可是持有通证的用户却不愿意花了。所以,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一旦形成预期,交易量一定会降低,流动性变弱
 
所以,通证经济体的价值也与通胀或通缩的心理预期成反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证价格上涨会加大通证经济体的价值,而上涨的过程会使用户形成升值预期。用户升值预期的形成,反而会减少该通证经济体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从而降低整个通证经济体的价值。
 
反过来看,当整个通证系统价格下跌时,会导致心理预期增加,进而导致交易量降低,通证价值进一步下跌,从而使整个通证经济体陷入死亡螺旋。
 
当然,还存在一个二级市场,它会改变通证经济体的一些运动参数,但总体来说不改变性质。二级市场在价格暴跌时会向通证系统内注入价值,价格急涨时从系统中抽取价值。
 
总体而言,通缩型单币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可能会有人拿黄金来质疑我的观点,但黄金之所以能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成为全球本位币,是因为从历史上来看,黄金并不是通缩的,比如19世纪就曾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黄金增产。
 
从目前市值排名前十的加密货币的流通率(=交易量/市值)来看,几乎所有通缩型加密货币的比率都低于10%。只有稳定币USDT,这一比率高达389.1%。也就是说,每枚USDT平均每天在市场上被交易四遍。而这还是USDT的一个较低水平,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一数值在600-1,100% 之间。这也再次证明了,要想增强流动性,首先要稳定。
 
要搞懂稳定币,首先要理解货币倒金字塔阶层。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不要把货币看成一个单独的整体,它实际上是分阶层的多层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货币的最基层是黄金和美元,这是一体的,因为当时美元是含黄金的。然后黄金和美元支撑起各国央行发行的纸币,然后央行纸币支撑各国商业银行的存款,然后进一步支撑起证券。
 
而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倒金字塔的阶层转换了,黄金被拿走了,美元跟黄金脱钩,于是美元变成了全球的货币的基座,最底层的基础货币。然后就是央行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款和证券。
 
在倒金字塔当中,越基层的我们叫钱,而越高层的货币就越接近于信用,或者我们这么来解释,就是在上下两层之间,下层是支撑上层的钱,上层是基于下层的钱而扩张出来的信用,是这么一个关系。
 
那什么是钱?什么是信用?大家钱包里的纸币就是钱,由中央银行发行。举个例子,现在有个买啤酒的人叫Bob,John要拿10块钱去买Bob的啤酒。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John有10块钱的资产,Bob有一杯啤酒的资产。交易发生时,John的资产减少10块钱,增加一杯啤酒,Bob是增加10块钱,减少一杯啤酒,从而完成了交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整个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是没有变化的。
 
但如果John当时没带钱 ,而是通过一张欠条买了这杯啤酒,承诺事后还款。这时信用就是这张欠条。当时John和Bob的资产负债状态和上一种情况不太一样。就John而言,他的资产增加了一杯啤酒,而负债增加了10块钱。但当John将钱还上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如果把信用和现金的总和看到这个系统的货币供应量的话。会看在货币供应量在第二种情况下会先扩张再收缩,这个过程就叫做信用扩张。
 
而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不是通过扩张信用,而是通过外汇占款,或者向财政部购买债券来发行货币。中央银行的特权在于能够选择购买资产的类型来进行货币发行,而一般商业银行无法主动选择资产类型。
 
但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信用扩张。举个例子,如果商业银行只有1000元的准备金,而用户需要贷款4000元,按照一般的想法这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存款余额不足。但商业银行可以。只要满足准备金要求和监管,商业银行可以同时增加4000元的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保持平衡。这其实就是在凭空创造信用。现代银行制度中,如果满足准备金要求,你的贷款就是你存款的抵押。不是存款产生贷款,而是贷款产生存款。这就是商业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手段。
 
所以,中央银行是通过购买资产来进行货币创造,而商业银行是通过信贷创造信用。在《美联储传》中有一章提到“曼德雷克机制”,就是商业银行在满足准备金率及监管的情况下,根据借贷需求,凭空创造信用,并且收取利息。这就是一种信用扩张。
 
带着这些知识储备,我们再来看一下USDT。在2019年3月之前,USDT白皮书中表示每发行一枚USDT都有一美元现金存在银行作为抵押。Tether(USDT发行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创造新的货币,只是将现实世界中流通的美元从现实世界映挪动到了区块链世界。但在2019年3月,Tether修改了白皮书,改成每发行一枚USDT都会有一美元现金及等价美元资产作为抵押。很快Tether就购买了债券,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等价的美元资产。
 
更重要的是,在前不久Tether被纽约总检察署调查,就是它凭空发行了8.5 亿枚USDT给到兄弟公司Bitfinex 交易所。原因是Bitfinex交易所中的大约价值8亿美元的比特币被几个国家的政府冻结封存,从而导致其无法及时给用户兑现。在这种情况下,Bitfinex向Tether寻求帮助,通过债权抵押的方式让Tether发行了8.5 亿枚USDT,即在Tether 的资产端加上8.5 亿美元的债权,负债端加上8.5亿枚USDT。
 
但就像我上面讲过的,谁有权力选择购买资产的类型来发行货币?央行。那谁有权力以贷款扩张信用并进行货币创造?商业银行。所以,Tether之前的种种行为,已经告诉大家,它既是一家央行,也是一家商业银行。我们可能在过去的150年间也没见过一家拥有如此权力的金融组织。它可以选择购买资产发行货币,也可以自主选择给谁发放贷款。所以,Tether是一个集央行与商业银行于一体的“怪物”。
 
2、Libra是不是银行?
 
正是由于对Tether 做了一定的研究,所以在看到Libra之后,不禁会问:Libra是不是银行?
 
昨天(指6月19日)我刚刚和开源圈内的一位专家争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Libra不是银行。Libra现在做的主要是汇款,而汇款很多机构都可以做,比如支付宝和微信。那支付宝和微信是银行吗?显然不是。
 
Libra是银行吗?我觉得是。首先,Libra在白皮书写到,“尽管Libra 不会使用黄金作为支持,但它将采用一系列低波动性资产(比如,由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提供的现金和政府证券)进行抵押。”这里让人惊喜的是“政府债券”。我之前和邵青老师合写那篇文章时,没想到Libra会如此大胆,我以为它只会抵押法币现金,没想到它会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的方式扩张货币发行。这里有很多问题:买哪个政府债券?什么期限?接受什么利率?这个完全是由Libra自己决定。所以,如果你说Libra不是银行,我们可以好好争论一番。
 
其次,白皮书中表示,“用户不是直接接触到储备”。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户可以知道Libra的一篮子货币的构成 ,但无法直接从Libra中承兑一篮子货币。不承兑,也是央行的特权。我们看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能看到现在每一块钱背后的储备资产是什么,但你是不可能拿着现金去找中央银行承兑的。回到Libra,用户可以去二级市场找交易所或流动性提供商去兑换,但不可能在一级市场上将Libra换成一篮子货币。
 
我们判断Libra是不是银行,基于以下两点:能不能自主选择购买资产发行货币并且不承兑?能不能扩张信贷?满足前者,是央行;满足后者,是商业银行;如果同时满足,那就很像Tether,是一个既是央行又是商业银行的超级银行。
 
现在关于Libra是不是银行的争议在于在发行Libra的过程中有没有进行货币创造。反对者认为Libra协会在市场上利用现金购买债券然后发行Libra的过程,是一个资产配置行为,不涉及货币创造。但如果未来Libra能够受到用户支持和认可,可能很多用户根本就不会考虑承兑Libra,甚至有可能政府会直接通过抵押政府债券来释放Libra。这种情况下,就完全不需要用现金去购买债券。这难道不是信用?不是货币创造?
 
所以我坚持我的观点:假以时日,Libra会成为集央行与商业银行于一身的超级银行。但现在,它更像央行。
 
3、Libra比支付宝强在哪?
 
这几天关于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很多人都在问:Libra与微信支付宝相比,到底强在哪?
 
举个例子,可能有人知道,互联网和语音网以前是相互分离的。大概在2003到2004年的时候,福建有人曾因私自在互联网上搭建VoIP 网络而被判刑。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大家观念的变化,互联网和语音网才能相互融合。正是由于两网融合,今天我们才能在互联网上语音通话,一起和远方的朋友一边语音一边打游戏。设想一下,如果互联网和语音网没有融合,现在会怎么样?你可以需要一边玩没有语音的游戏,一边通过电话系统与别人沟通。
 
结合这个例子,再看传统支付体系与区块链支付体系相比落后在哪,其实一目了然。
 
中国支付系统如今是全球最先进的基于中心化系统的支付体系,但也相当复杂。今天中国人能够在跨行转账是可以选择“即时到账”,是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中央银行清算系统。我们的清算系统极其强大,强大到我们通过一个银行向另一个银行汇款,直接一并清算。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并不像我们说的这么简单,它只是在短时间内做了很多复杂操作。到了当天晚上,银行间需要进行对账,但这种对账经常出现问题,经常对不上,有时甚至需要人工复检。这就是如今的支付清算体系。
 
现在的微信支付宝支付,是在互联网上提供的支付网关服务。
 
什么叫支付网关?支付网关就是银行金融网络系统和互联网之间的接口。我们今天实际上就处在互联网和金融网络分离的一个情况下,用户接触不到金融网络。但通过微信支付宝提供的支付网关服务,才能将互联网和金融网络连在一起,实现移动支付。所以,我们看起来的很轻松的每一笔支付背后都有并不简单的支付清算过程。
 
那区块链支付体系要做的事就是,让金融网络和互联网像之前语音网和互联网一样,实现二网融合。如果说语音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让我们今天可以打语音电话、玩吃鸡游戏,那金融网络和互联网融合,又会诞生多少创新?我们可能现在无法想象。
 
与传统支付体系相比,基于区块链的支付体系有三大优势,即全球性、高性能、易扩展。
 
全球性,也是不可排异性。区块链的支付网络是全球性网络,尤其是Libra模式。未来会将准入制网络改成非准入网络,任何人都能直接连接核心金融网络。,从而会衍生出许多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场景。中国目前的支付体系是最先进的,所以我们体会不到支付的痛苦。我在澳大利亚曾经有一次跨行汇款五天才到账。
 
但这个先进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中国为此构造了非常复杂的CNAPS 体系。我们知道,体系越复杂就越脆弱,扩展和扩张起来就越费劲。而区块链这种平面的、平等的、点对点的体系,其简单性和扩展性长期来讲优势极其巨大。
 
高性能在未来进入物联网时代后会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体系实现了两网融合,无需通过复杂的支付流程,会极大提高支付的效率。
 
易拓展是指可以在区块链上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区块链支付网络也就相当于将原来只能被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的 金融网络开放,让人们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去发挥。一定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想想在语音网和互联网融合的开放环境中,出现了多少我们之前不敢想的新东西。
 
4、Libra与开放金融
 
Libra白皮书让我最兴奋的东西不是任何具体的内容,而是它的表述。就像我上面讲过的,我开始以为Libra的表达会比较收敛,毕竟还要做事情。实践者不能太嚣张,该装孙子的时候还是应该装孙子。但我没想到它一上来就这样说:“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再看看它的价值主张,虽然它在白皮书中将其表达为“机遇”:
 
“我们认为,应该让更多人享有获得金融服务和廉价资本的权利。
我们认为,每个人都享有控制自己合法劳动成果的固有权利。
我们相信,开放、即时和低成本的全球性货币流动将为世界创造巨大的经济机遇和商业价值。
我们坚信,人们将会越来越信任分散化的管理形式。
我们认为,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应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设计和管理。
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责任帮助推进金融普惠,支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用户,并持续维护这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倡导的开放金融和普惠金融吗?让每个人都能享有自己合法劳动成果的权利,而不被中心化机构控制。
 
再来看货币的倒金字塔模型。今天的金融体系是垄断金融,不但下面三层货币的发行权被牢牢垄断,而且谁能发行什么证券、跟谁交易、在哪里交易、交易多少、按什么规则交易,完全由一小部分人决定。
 
未来开放金融将所有层次上的货币发行权全部去中心化,允许任何人、任何企业以自己青睐的方式发行证券和票据甚至信用和货币,并在任何双方同意的位置交易。铸币权要市场化,可以通过交易所来充当数字银行角色进行信用扩张,然后开源基础设施可以发行证券。
 
其次,金融收益权要开放,不能是一小部分人把高额金融佣金据为己有。分蛋糕要把蛋糕分均匀,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最后,要开放金融监管,发展监管科技。区块链也是金融监管科技中的重要基础设施。
 
总之,开放金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自主权身份和资产、全球点对点交易、透明的数据和流程,以及无处不在的激励。
 
从整体来看,Libra可能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技术上也不一定最强,可它已经比其他人先走了一步,并且是走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457万美元的巴菲特午餐:多面孙宇晨的又一次鬼才营销

下一篇>朱嘉明:Libra和未来世界的全息货币经济体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3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