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应用金融科技目的是驾驭风险还是拒绝风险

顾亦明 · 零壹财经 2019-04-02 11:02:59 阅读:11290

关键词:不良率小微企业贷普惠金融金融科技风控

在去年的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人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发言指出:“对金融服务而言,核心不是完全消除风险,不容忍风险暴露,而是如何有效地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纪司长同时强调:“我们强调金融科技在推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但如果整个金融风险的管理都是零风险容忍,向下的渗透就无...

在去年的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人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发言指出:“对金融服务而言,核心不是完全消除风险,不容忍风险暴露,而是如何有效地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纪司长同时强调:“我们强调金融科技在推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但如果整个金融风险的管理都是零风险容忍,向下的渗透就无法进行”。

我国政府将推广普惠金融作为重要战略已有多年,但所取得的进展还是很有限。普惠金融的目标是面向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小微额度的融资服务,但传统金融机构面对这项业务一直是忧心忡忡,其首要原因就是普惠金融融资服务面向的客户需求具有小、散、频、快的特点,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常规运营模式无法支撑这类业务持续盈利。

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的核心就是风险经营。传统信贷业务一整套风险控制审核审批流程,大量依赖于信贷人员的人工介入,所以其运营成本结构和审批速度,无法有效适应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做到全方位对普惠金融融资服务的全面风险管理。

因此,传统信贷业务模式决定了融资服务所适应的客户群体只能是市场上的优质客户群体。传统金融机构只能是遗弃大量有融资需求的相对次级客户,无法向下渗透客群服务长尾客户以实践普惠金融的使命。

1、金融科技可有效支撑普惠金融的开展

当今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实践,已经证明了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的进步,诸如生物识别、大数据对比、人工智能算法甚至区块链等技术,可以有助于方便地识别在开展信贷业务中所面临的多种风险,包括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和部分操作风险等,提升风险管控和匹配能力。

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的工作重心,并不是在风险发生后的认判和处置,而是在风险暴露之前在信贷审核审批时候对产生风险可能性的估计和预判。金融机构在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了信贷业务的审核审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金融科技的成功实践,恰好就是在这一方面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多便利。金融科技此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于获得了更广泛更可靠的风险评估信息来源,提供了计量化的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手段,使得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上升到一个更为可控的层面。金融科技的成功实践,同时还逐步实现了数据驱动和自动化决策,减少了决策误差,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加快了审批进度。

金融科技应用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改善了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运营成本结构和审批速度,解决了金融发展中不平衡问题,推进了金融供给侧改革,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从而为金融机构扩大客群、改进贷款产品提供了可行性,为金融机构决心去尝试履行普惠金融的使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应用金融科技可有效掌控信贷业务整体不良率

在帮助识别信贷业务风险的过程中,金融科技本质上还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还是需要将相关的技术很好地结合融入相关的业务流程节点之中,需要将历史的数据和经验很好地积累结合融入相关的算法和模型之中,需要将管理人员对于业务产出的要求很好地结合融入相关的建立在应用金融科技基础上的决策过程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引进并应用金融科技这个手段,还是存在着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这里讲的怎样使用,不是指在技术操作上怎样使用,而是指在业务管理决策上怎样使用,是属于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信贷业务的管理理念问题。

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应用金融科技,首先要明确,金融科技是用于帮助驾驭风险,还是仅仅用于拒绝风险。这两个出发点,粗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但其背后的业务管理基本宗旨上还是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别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对待信贷业务的不良率方面。

在信贷业务中对于不良率的期望应是一个综合管理指标,须与信贷业务最终的盈利指标相关联。如果不良率过高,则最终肯定给信贷业务带来大的损失,反之如果不良率控制得过严,也将会造成大量进件未能通过审批从而流失业务量,最终也会造成业务亏损。

引进和应用金融科技,恰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为精准地计量评估信贷业务中的风险,从而可以方便地在大数理论的技术指导下,根据信贷业务的细分客群、整体规模和盈利目标,将信贷业务的整体不良率掌控在一个合理的期望水平。

3、客群下沉必然将导致整体不良率趋高

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当前经济有下行趋势、银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争相在信贷业务中引进和应用金融科技,目的就是要从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转型,扩大信贷业务的范围和受益面。在实际业务中,就是要做到客群下沉,面向更多年轻的客户、流动性职业的客户和流动性居住的客户等,并且在客群下沉的过程中依旧保障信贷业务能够持续盈利。

信贷业务的整体不良率,本质上是由业务面向的客群所决定的。当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的对象客群下沉之后,不良率肯定是会趋于偏高,这是毋容置疑的。换句话说,金融机构要践行普惠金融,是不能指望依旧保持像以前面向传统优质客户时候一样的不良率,而必须要接受不良率略高的事实。

既然信贷业务的整体不良率,本质上是由客群决定的,那么不良率的期望控制水平,也是本质上与信贷业务对客群下沉的程度相关。所以说,应用金融科技的手段,也是不可能帮助金融机构在容许客群大幅下沉的前提下,依旧能够保持与没有下沉客群时候一样的整体不良率。

当客群下沉并且整体不良率上升从而带来更多坏账的时候,金融机构需要依旧保障信贷业务能够持续盈利,所依靠的抓手就是两点。第一就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同时也是规模性地降低了原来的信贷审核审批成本,很大程度弥补了坏账所带来的成本;第二就是适度提高贷款利率。至于面对怎样的客群设置怎样的贷款利率,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算法也可以提供比在传统业务流程中更为有效的支持,让金融机构在合规的风险定价下追求风险收益,以保障业务最终的盈利。

4、监控信贷风险须考虑使用多项指标

普惠金融信贷服务的产品和客群,极其不同于传统信贷业务的产品和客群,因此在开展普惠金融信贷服务过程中,对各种类型信贷产品风险状况的监控,应考虑综合使用多项指标,引入比之传统监控指标更为广泛的体系。同时,金融科技应用本身,也能够给金融机构带来在风险监控方面的便利。

除了按照传统以90天及以上的逾期率作为贷款不良监控的重点指标以外,金融机构可考虑使用180天及以上的逾期率、270天及以上的逾期率、以及90天以上逾期的回收率等各项指标。在充分发挥系统自动化监控的条件下,有效进行多项指标的综合监控,设立多级预警门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信贷产品,不同客户群体,客户发生违约后的还款行为轨迹也是存在一些不同特征。根据笔者经验,某些行业小微企业或商户的流动资金受约束状况随季节的变化较大。此时,当有效甄别和排除了身份欺诈恶意骗贷的情形之后,对于主要是由于客户的还款能力问题而带来的贷款逾期,相应的小额信用贷款90天及以上的逾期率是要比个人消费类信用贷款90天及以上的逾期率要高,而同时90天以上逾期的回收率则也会相对高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实践普惠金融和获取风险收益的立场,银行无需对90天及以上的逾期率即不良率的单一指标过分顾忌,而是应以一个更广的视野,去综合看待、管理和驾驭在整个业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风险。

5、普惠金融服务中应用金融科技是为了驾驭风险

如前所述,金融机构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则必然需要有规模地下沉客群,从而也必然会面临整体风险的上升和整体不良率的偏高。而应用金融科技可以从风控模式和运营成本上帮助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尤其是帮助金融机构有效掌控信贷业务的整体不良率,保证信贷业务的发展处于一个全面风险可控的状态中。

因此,从普惠金融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普惠金融服务中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其目的应该是为了让金融机构驾驭风险而不只是拒绝风险。引进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一味地拒绝风险和排斥风险。

开展普惠金融服务,首先需要金融机构领导层理念更新。要明白信贷业务最终所追求的是风险收益。当履行普惠金融使命面对客群下沉必然导致不良率的上升,要能够泰然处之,充分发挥和依靠金融科技所给予的贷前风险评估和贷后风险监控的核心竞争优势,立足于通过风险定价和流程优化的综合手段,来实现业务的最终盈利。

要加强数据分析,通过实际的业务结果,适当地灵活地设置整体不良率的容忍度。可以在提供普惠金融信贷服务过程中,伴随着客群下沉的探索,不断及时调整对整体不良率业务指标的设置,不断及时调整数据驱动信贷审批的自动化策略。切忌以过往从事传统信贷业务的不良率指标来对新的普惠金融信贷业务进行对比考核。

针对开展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所面临的客群下沉和整体不良率偏高的情形,金融机构在相应调整不良管理指标的同时,要引进集中化流程化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制定统一执行的审批策略,部署数字化自动化的审批系统和监控系统,提倡尽职免责的行业共识。

同时对于监管部门,要更加明确地在政策和现场监管方面对于金融机构追求风险收益持开放和支持的态度,要更加包容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信贷服务过程中不良率偏高的情形,要从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尽快完善和建立起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

以监管部门推动的对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三个不低于”和“两增两控”目标为例,监管部门应有更为清晰的指导,尤其是对于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的控制,不宜间接促使金融机构只是以贷款业务的不良率为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的唯一指标,而应强调量质并重、可持续增长的导向,并在指标管理方面,应更强调资产质量综合评估的管理模式。

总之,金融科技可以支持金融机构更为深入积极地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做到做好,还需要方方面面一起跟进,完善各项配套,才能达到所期待的效果。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