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科技战略与装备竞赛: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竞争激辩|32期闭门会
银行科技 零壹智库 · 零壹智库 2019-01-03
12月下旬,在零壹财经·零壹零售金融智库第32期闭门会上,零壹财经创始人柏亮在主持会议时对此次闭门会的背景做了如上介绍。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银行科技战略与装备竞赛”。
银行科技这一概念,近两年常被提及,尤其是去年金融科技监管加强以后。事实上,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的金融业态,都在逐步回归到持牌机构,而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金融业务板块。
在此前的监管环境下,科技公司基本只要具备相关技术就可以开展金融业务。但经过近期监管后,科技公司的金融业务在逐渐被剥离,而更加体现服务性、辅助性。但不可阻挡的是,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结合在加强。
本次闭门会邀请了相关学者和业界实践者,进行深入讨论。闭门会分为上下场,上半场讨论的主题是“风控升级——银行业务转型的破局点”,下半场的主题是“开放银行——用什么兵器练就独门武功”。
第一部分 风控升级——银行业务转型的破局点
智能风控助力中小银行业务转型

他指出,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小银行在风控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挑战,包括不限于技术团队缺失、资金预算较少、业务范围受限;因此在智能风控系统的开发方面,几乎都以对外采购或者合作为主。因此,城农商行应是做金融科技的乙方企业比较聚焦的客户群体,而相对成熟的第三方银行科技服务商也是中小银行风控智能化建设的助力。
关于如何实现智能风控的破局,刘向南总结了以下四个关键点:首先是打破所谓的数据孤岛;其次是从基层架构层面优化数据基础;再次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后是信息化安全建设。
征信与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关系
银行数字化转型、智能风控布局离不开数据。谈及征信与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关系时,央行征信中心原副主任汪路指出,他对运用智能手段、大数据技术等进行风控,整体持保守态度;在征信领域,相对企业端的大数据征信,他对个人端的大数据征信态度更为保守。
一方面,他对将非直接信用交易数据(如互联网巨头们掌握的各类交易数据、社交数据、行为数据等)用于个人征信态度保守;同时,他指出,个人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监管当局对当下诸多行为尚未认可,如果没有被认可,各机构不应开展这类业务。
另一方面,他仅认可内部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使用。如一些机构在业务开展中已经沉淀了数据,并且是合法的,也具备了内部使用、进行风控的能力,且仅仅在内部使用;但与此同时,这种方式是否是有效的、公正的,他持质疑态度。
总体来看,他认为,数据使用与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思考,并进一步找到解决方案;且监管部门要有作为、要关注、研究问题,并且组织社会去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
客户下沉已成趋势,银行应加强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副司长李晓枫指出在“长尾效应”的作用下,银行客户下沉已成为一个历史趋势。银行的长尾业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小微企业和消费金融。中小微业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银行相关业务经验的持续累积下,现阶段发展较好。而消费信贷因其最大的特点是非抵押,故应是银行未来业务下沉的重中之重。

他同时也分析了中小银行的业务下沉路径。他指出,面对变局,中小银行亦应进一步开放。“大行都对线上流量巨头低头,小银行就更不用说了,你要做这一块,可能开放API是条路子”。在具体发展路径方面,他指出中小行应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画一个大图,可能要从一点点做起来,对小行比较合适。”
第三方科技机构对银行业务意义非凡
关于在141号文之后银行如何拓展网贷业务,冰鉴科技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管琯指出,在银行网贷的科技转型之中,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弥足重要,因为特别是在金融信贷领域,高端的数据分析人才来源比较有限。尤其是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他们吸引高端人才就职的困难较大。

科技是中立的,应增强数据的可解释性
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拍拍贷首席数据科学家陈磊提出了如下观点:其一,应用科技的手段来做决策;其二,通过数据的累积,可以把“一个低频的应用做成一个高频的应用”;其三,科技是中立的,应对其保持开放的心态;其四,针对模型和数据滥用的问题,应通过加强模型的可解释性来应对。
DataVisor中国区总经理吴中指出,应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来应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欺诈行为。对于缺乏标签甚至无标签的数据,亦应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加以应对。此外,他强调,应强化模型输出数据的可解释性。
第二部分 开放银行——用什么兵器练就独门武功
金融组织形态会变,但功能相对稳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消费金融中心主任李广子指出,金融组织的形态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现在的银行和十几年前或者更早之前,组织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金融体系的功能始终是不变的。“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支付清算、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等”。
李广子进一步指出,银行和科技的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集中在金融功能上,且从中长期来看,银行和科技的融合,可以向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的功能发展。
此外,李广子也对银行的智能风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不同数据的含义不同,基于场景的数据更有价值;其次是智能风控的客户范围应主要集中在消费、零售这些区块;再次是我们国家应加强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最后是数据和数据模型可能存在滥用的问题,这需要关注。
监管的水位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零壹财经华中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田勇作了闭门会的总结发言。他指出,中国金融行业的弯道超车,只能是在金融和科技相结合的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在零售金融领域,在支付、场景金融等方面,发达国家没有中国做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