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再谈"小微企业融资难":除了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还有三大“良方”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1-04-07 11:59:35 阅读:9402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数字员工数字风控金融供给侧金融科技

摘要:文章从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基础性痛点分析入手,认为在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因素中,人的劣根性是所有因素的关键,也是衍生其他逆经济发展现象的根源。用传统、单一的经济金融理论与思维已经无法解答、解决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综合运用抑制人的劣根性、深化金融供...

摘要:文章从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的基础性痛点分析入手,认为在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因素中,人的劣根性是所有因素的关键,也是衍生其他逆经济发展现象的根源。用传统、单一的经济金融理论与思维已经无法解答、解决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综合运用抑制人的劣根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大力发展与运用金融科技是彻底改变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促进中小微企业金融生态持续、健康成长的“四大根治良方”。

一、引言

小微企业群体因为庞大并且能以极低的社会成本赢得极为丰厚的社会效益回报,因而,关心小微企业群体成长已成为全人类所关注的话题,同所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体一样,其生存与发展须以金融的支持为前置条件,然而,基于金融的风险性防范与小微企业高风险外溢群体的冲突,国内外各方面长时间并未能从根本上求解到完美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答案。

以商业银行为例,仅从表象上看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约要同时满足供给方提出的36个标准要素,这还不包括潜在的无法计量定性的主观评价结果,而从现实情况看,除了低风险金融业务,几乎没有小微企业能够同时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这36个标准条件。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是小微企业本身条件不足还是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设置过高,多年来,我们在政策顶层设计上、在体制改革上、在宣传发动上,在道义号召上,围绕纾困小微企业所做的努力是方向、力度、方法还是认识误判,这些问题不解决,不研究透,即使做出再大的努力也不会取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形成的原因研究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个,但从融资双方来看,无非是供需双方及由双方衍生出的原因所造成。

陆岷峰(2020)认为小微企业融资从金融供给侧角度看,金融机构按照无风险或低风险设置的资金供给条件小微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定制化、专用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较少;资金供给结构不合理;机构内部的逆向激励及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基层机构及个人承做小微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从经营“贪大求快”理念上与小微企业的融资“短频快小”格格不入等等。因此,从金融供给角度来分析,金融机构服务小微金融的配套顶层设计一开始就与小微金融的服务需求拉开了距离。

周军煜等(2020)认为小微企业作为融资的需求方本身存在问题较多,首先是小微企业的风险较大,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半;其次是单个金融业务成本较高,又要低息融资,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用的基本规律相冲突;三是财务信息不透明、规范,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可靠的信源;四是管理水平较低,随意性很大,一些小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主的个人缺陷在企业经营中表现无遗等等。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经营中这部分劣质群体,导致很多金融机构对小微群体是“相敬”而不“相近”,在对小微企业服务过程中,按照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来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设计,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小微金融风险防控的级别与门槛,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徐阳洋等(2020) 认为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符合融资双方的根本利益,双方都有互为客户的需求,且政策环境不断提升撮合的力度,之所以融资成功率低是由于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信息管理基础较差,另外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风险识别及风险管理能力水平较低,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识别优质小微客户的自信心不足,多年来的小微金融运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是大量优质小微客户被金融机构错杀,无缘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而另外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大幅高于大型企业的不良贷款,因此,提升风险识别管理能力才是发展小微金融的关键,其他因素都不是主要原因。

(二)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路径上的评价性研究

在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各级党委、政府,监管及金融机构多年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离目标始终有一定的距离。

徐博欢等(2020)认为在解决小微金融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紧抓影响小微金融成功率中最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影响小微金融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本质矛盾才是破解小微金融难题的根本。而多头出击不伤要害往往会事倍功半。

陆岷峰等(2020)认为一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个说法或表述不精准,宜用小微企业融资获得率来进行定量衡量,用实际获得融资的企业除以应当获得融资企业数这个指标才是反映小微金融解困的程度,应当获得融资企业数宜由地方主管部门会同金融机构共同制定标准、确定,包括但不限于税收、工商、司法等信息,并给金融企业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二是人的劣根性作为人类所固有的不良品质以及不健康的心理需求,与人共生并存,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表现出来,同样在小微融资双方的行为表现中显得更加突出。人的劣根性很多,涉及到小微企业表示为自私、侥幸、贪婪、懒惰等,涉及到金融表现为傲慢、炫耀、胆怯、恐惧等,在具体的金融行为中表现为嫌贫爱富,不敢担当等。小微金融中存在的问题的一切根源来自于人的劣根性及金融的劣根性。我们长期以来在解决小微金融问题中始终是在外围进行战斗,没有从人的劣根性这一根子上来解决问题,因而,成效与目标总会显得有一些距离。

欧阳文杰等(2020)认为目前关于小微金融有些地方政府有一定程度上包揽过重、过多,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属于越位性质,这不利于激活小微企业发展韧劲和创新动力,因此,在小微企业融资上要更多让市场说话、表态,由市场选择其生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生劣汰,保持小微企业群体的优质性,而不是鱼目混珠,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向循环。

(三)关于纾困小微企业融资路径与渠道的研究

在纾困小微企业融资方法上,周军煜等(2020)认为宜大力增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的比重,一方面可以分散金融风险,另外一方面,直接融资更加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当前重点要打开、大开民间融资之门,当然,这要与监管体系完善程度及监管能力相匹配。直接融资重点发展内源性股权投资,在平台上要大力发展股权众筹平台,为小微企业提升尽可能多的市场直接融资机会[7]。

陆岷峰(2020)认为当前金融供给总量是支撑小微金融需求的,主要问题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不合理。因此,要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上多下功夫。一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结构,按照小微企业对社会贡献比,相对固定各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小微金融机构的资金占比;二是大力发展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微型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只有足够量的金融机构才会有足够多的金融供给,也才能融资不难及价格优惠;三是金融工具多样化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专属产品,提供尽可能多、系列化、适应小微金融的金融产品。

马进等(2020)认为金融科技是打通小微融资双方信息通畅的有效手段,金融科技不仅强化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优化风险管理手段,更主要的是能够通过非财务信息实现银企双方信息互联互通,且能掌握到对方的实时动态,通过平台化管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精准获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当前,要大力推进小微金融双方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化经营水平,通过数字化,实现信息实时化、全面化,以提高双方的信任度

从现有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来看,目前,国家、监管、金融机构在探索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不可谓不尽力不尽心,各种监管、金融创新为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的理论成果既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了高质量的提炼与总结,对未来的实践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综合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探索成功的经验,解困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可以用“多元、多维、多点”来概括和形容,因此,单单某种方法某个方面是很难实现整体目标;

二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尽管很多,但有一个基础性或本质性、主要的原因,其他原因都是由此衍生而来,人的劣根性在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中适当的环境下都会表现出来,既在小微企业中有表现,也在金融企业中发挥作用,因此,人的劣根性是小微融资困境的基础性、本质、主要的原因,有效地抑制住人的劣根性为全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融资是双方甚至是多方的交易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成功及交易成本的高低又受供求等多个规律的影响与制约,因此,统一融资供给双方的目标、文化、结构等等是实现高交易率的前提;

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允许融资交易失败,但不允许错杀,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优生劣汰,优化经济生态的发展,而不允许错杀是因为服务小微企业是金融的本源本责,金融必须对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风险识别能力低、扭曲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这种错杀事件的频发。

五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提法上是一个相对的有技术含量的质量指标,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百分之百地满足就是不难、资金价格市场最低就是不贵,“难”与“贵”应当有个参照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的选择,扶优限劣,实现资金供给与小微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配比即可。不然就走上了资金供给制的老路上了,不难是指符合贷款条件的当贷的则贷,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样的条件下办理就是不难;而对于不应当支持的小微企业(具体是指企业品质差、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没有市场的价值或竞争能力等等),其应当完全交给市场进行生死判决,对这类企业所谓融资难不能定性为金融机构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判断小微企业资金价格是否高,要本着利率覆盖风险价格的基本原则,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价格只要低于市场上的小微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的价格就不算贵;

六是既然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维的,因此,解决的方法必须是综合治理,多方发力,当前要立足于从抑制人的劣根性入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大力发展与运用金融科技四方面同时发力,以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交易率及降低融资交易成本。

文章认为抑制人的劣根性是发展小微金融的文化与价值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小微金融的供需平行线之间距离很难拉近或重合的动力与指引,提升小微企业的韧性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分别从金融供需两方面共同努力提升融资交易成功率的手段,而发展金融科技则是实现小微金融供需融合的手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紧抓小微企业融资基础性痛点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痛点的解决,从提高融资交易成功率的角度,客观提出小微企业融资难与不难的基本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度、金融科技运用的进度、小微企业韧性加快速度以及抑制人的劣根性的强度的基本依据,通过提升供给双方的融合标准与行为准则,从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动力。

三、小微企业融资的基础性痛点

小微企业融资如果用凝固式分析,一是在资金供需过程中,当资金供不应求时,资金处于卖方市场,金融供给者处于主导地位,其出具要约条件,资金需求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优先满足条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二是在同等条件下,有些小微企业能融到资,而有些企业却融不到资,正常情况下,融不到资的企业主体一定存在某些缺陷或不足。因此,着力研究小微企业融资的基础性痛点对于全面解决其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基础性问题不分析透,其他方法再多,也缺乏针对性,往往解决不了根本。从这些基础痛点分析背后的根源无一不是人的劣根性的现实表现。

1、战略选择无定力,市场定位变幻多

很多小微企业的产生是基于生存的需要,被迫创业,主动创业的比例很少,据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19年版)》显示,被动创业的企业占比约占新增小微企业的76%,约有24%的小微企业是由存量企业为了解决上下游或关联业务而主动发起的小微企业。被动创业设立的小微企业往往事先无规划、无目标,只有利润、生存的创业动机,因此,在发展上没有长期规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看到别人挣钱的项目往往紧紧跟随,没有自己设定的目标、定位,人云亦云,随意性大,在行业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没有专注或深耕子行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是人的缺乏“自信”“专注”等劣根性的重要表现。

2、信息杂乱不规则,风险识别难上难

小微企业基于规模较小,人才较少,数字化程度低等原因,不仅仅财务会计信息不全面、完整,企业的各类信息缺少系统的归集与整理,造成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完全不对称。这是人的劣根性中“自私”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从金融机构管理的角度,换位思考,如何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便利等。信息社会、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的各类决策都是基于信息的真实、全面才能完成,信息越充分,决策才能越科学,而不完整、散落、失真的小微企业信息,给金融机构对其识别往往会产生较大误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任取决于信息与了解,而对其恐惧是因为基于信息的失真而担心误判,如果不能精准进行风险识别,是很难有坚决支持小微企业的信心、决心与底气的。

3、融资单位多而小,单个管理成本高

从企业的数量来看,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5%,而所占企业的资产规模约在40%左右,因此,小微企业融资单位数量巨多,但单位融资数量很小,甚至以千元为融资计量单位,对于金融企业而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行一笔融资虽然没有大型项目需要的资料与流程,但必要的调查与审批等等基础性手续必不可少,因此,从金融管理者角度而言,做小微金融业务不经济。据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19年版)》显示,承办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的平均成本要高于大于型企业平均成本的400%-500%,虽然,小微贷款利率平均执行要高于大中型企业,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仍然难以激发其争做小微业务的积极性。

4、融通资金稀保障,担保化解渠道少

小微企业一般为自然人创业,没有较强较大的股东作背景,同时,作为初创企业也很少有紧密的合作伙伴,没有较多的资本积累,在运营方式上,又主要以劳务服务为主,固定资产小而少。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仍处于初中级阶段,对风险设置相应的缓释措施也是国际上融资风险管理通行做法,而小微企业的融资其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风险保障及转移手段十分微弱,据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19年版)》显示,由于没有适当的风险转移或担保措施占融资失败数的73%。

5、管理流程随意大,风险管理难度高

小微金融的贷后管理往往影响首贷率,而目前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通常较低,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康的企业文化,严谨的业务流程,有些小微企业还多头开户,实行现金结算、账外结算等。因此,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过程难度极大。这也是小微企业中人的“自私”“侥幸”“不忠诚”“不诚信”等的表现形式。

6、公司治理无常式,持续发展预期差

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金融企业十分看重的指标之一,但问题是众多小微企业没有形成公司治理制度或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管理队伍上基本上是家族制,在管理方法上基本上是家长制、一长制,形不成有效的制约和科学的决策流程。结果可能是决策随意性大,个人行为无约束,企业到一定规模争权夺利、财产纷争,个人消费无度、挥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经营有一定的市场后,往往全额收回投资,完全用负债进行经营,结果这种经营上的风险完全由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人来承担。人的“自私”“贪婪”等劣根性在此暴露无遗。

7、创新研发少投入,核心竞争能力低

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人才积聚能力也较差,最主要对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不够重视,往往选择模仿、改装他人的技术成果来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多,三是能力不强,四是转化技术力度不大,五是借用他人的技术或人才也不多,这与人的“懒惰”劣根性有很大关系。因此,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往往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市场一有变化往往是第一批淘汰的对象。

8、信用文化不严守,违约事故概率多

信任是维系金融关系的绳索,而由于违法成本及信用成本太低,更主要的是少数小微企业主对信用看的不是很重,往往以违约手段来获得不当利益,将别人的信用、信任作为攫取效益的手段与工具。据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19年版)》显示,综合贷款到期直接逾期、进行展期、倒逼金融机构进行续贷等,小微企业的违约率在37%左右。这也是人的劣根性中“自私”“贪婪”“失信”等的重要表现。

9、群体劣币多又散,错失良币概率高

小微企业当中大多数都是本着创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为已任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少量的小微企业从一成立之初其动机就不纯,如有些小微企业利用假票据诈骗商业银行贷款,同一资产进行多次抵押,多头开户、多头骗贷,有偿还能力故意逃废债等等。金融机构正是因为有这一部分“劣币”,为了有效地防范风险不得不设置较高的信贷准入门槛,由于制度的设计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进行个性化设计,只能是针对群体的特征来制定,而在风险管理上往往是以顶格上限标准为基本执行标准,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的设防措施都要列明到位,执行的结果,小微群体中一大批优质的群体被错失或错杀。小微企业中的“劣币”一定是由人“劣根”引发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小微金融领域表现得十分典型。

四、根治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四大良方

(一)良方之一:抑制人的劣根性,培育共同的融资文化与价值理念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可以抽象为人的行为活动,而人的行为又是受人的思想、心理所控制,保持小微金融健康发展,提升交易成功概率,必须构建小微金融良好的道德秩序,通过抑制小微企业和金融企业双方行为人的劣根性,强化道德的约束力,可以在共同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与互融。虽然这种力量无法律各行政约束力相比来得快与直接,但这又恰恰是法律与行政约束力最重要补充形式,其作用在小微金融服务中有时超过寻常的力量,解决制度、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劣根性的抑制则意味着金融正能量的发扬、光大,从而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与机会的增多。因此,解决小微金融发展中的问题第一良方就是要培植并树立以下文化与价值观。

1、平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都是市场微观主体要素之一,之间都是平等的一种价值交换和互为服务、互为前提的关系,不存在谁高谁低。现实生活中表现在银企之间,在小微企业创业初期,金融机构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处于资金供给方,且成为一种稀奇资源的控制者,而当小微企业发展成长或达到一定规模时,又成为各金融机构客户配置争取的对象,企业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与被动、服务与被服务不存在谁高谁低问题,这实质上是人的“虚荣”、“自我”等劣根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不论在什么时间,场景都应当确立一种平等的地位,始终尊重对方,未来的合作才能持续、长久。

2、换位。只从利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人的“自私”性劣根在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小微企业如果认为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或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金供给才是最好的机构,而金融企业只服务无风险、低风险又高收益的客户才是可做的客户,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设计的制度与划定的业务标准,融资成功的概率只能是低之又低。换位思考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各自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较为客观且可行。因此,推动小微金融发展,参与方要主动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进行目标客户的定位,制度的设计,坚持公允价值、中性原则,为融资交易打下坚实的思维和制度设计基础。

3、守信。“损人利已”也是一种较为突出、典型的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在行为表现上往往以“失信”为代价,这不仅仅在资金的需求方有表现,供给方也会有失信的行为发生。如投诉较多的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个别的金融机构承诺小微企业还清贷款后再续贷,结果,小微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过桥贷”还贷后,金融机构又失信不贷了,使企业陷入困境。当然小微企业中失信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金融机构,极为恶劣的是通过各种手段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守信”应当作为融资各方主体的道德与行为的底线或准入门槛。

4、救助。“损人利已”、“雪上加霜”、“嫌贫爱富”等都是人的劣根性中的“自私”一种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主体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你死我活”式走向“合作共赢”新阶段,特别是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增多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一棵“常青树”。小微企业初创时小不代表永远小,金融机构有钱不代表永远不被挤兑。2020年初发生在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众多的小微企业挣扎在死亡边缘,但我国的众多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喊出了“救助小微企业就是救自己”的口号,主动承担救助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冲在了救助搞疫的第一线,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一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一种健康金融文化,不仅仅做锦上添花的事,更是积了雪中送炭功德。

5、共担。自保是人的劣根性的一种直接反映,当共同碰到致命性打击可能性同时时,主体双方是否会愿意为对方付出所有还是首先自保是考验人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面对同一个或更多困难时,是共担或自保其结果是不同的,自保可能成功可能全部失败,但共担有时还有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于小微金融业务而言,自保一定是可能一时一地一方的成功,但绝对不可能超过共保的预期。因此,面对共同的困难与压力,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当然选择共担的方式,才能有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6、专注。专注与守信有一定交叉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专注是一是指对事业的专注,一般是指与合作方的专注。专注往往与“四面开花”相对应,即违反常规伦理规则,以利益、利我为标准,进行多头合作,带有一定的投机性,是人的“自私、侥幸”劣根性的一种表现。如一些小微企业为了获得融资,以“开户”“合作”为条件,总认为合作机构越多,成功的概率越高,从而与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结果,合作机构很多,但专注、专业度不够,最终很难有从一而终、风雨同舟的合作伙伴。因此,现代经济时代各种类型的企业家都应当有一种“专注”精神,因为“专注”才会有更高的“信用”得分。

7、安全。极少有企业主观上主动承做高风险事项,如有也一定是为了某种个人或企业的目的,俗说“富贵险中求”,这是标准的“侥幸”劣根在一些小微企业中的表现,而金融机构往往是风险的厌恶者,求稳才是发展根本,安全是一切的基础。小微企业如果也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经营中往往会表现出谨慎、严谨,从而极大地降低企业及金融的社会风险。

8、共荣。很多人能经受住共同奋斗,但难以共享共荣,这是标准的“自私”“妒嫉”劣根性表现,实际上“一山不能容二老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山更多的老虎都容得下。市场经济如此之大,绝对容纳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繁荣昌盛,只有各个主体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才有可能迈步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9、公益。任何经济主体都是社会主体成分之一,在“自私”的劣根性的作用下,极个别企业是唯利是图,甚至不顾及社会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进行损人利已的行为,如有些企业故意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进行污染作业,故意逃废债伤害他人利益,作为社会主体,就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要合法经营,二是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三是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处理好社会与企业、整体与个体、长远与近期的利益关系,始终以大局、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良方之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小微金融的有效供给

当资金需求方条件一定的背景下,小微金融交易成功率及其融资成本则取决于金融供给侧的供给模式、产品种类以及通道。目前,我国的金融供给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不协调,诸如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及特点错位,形成了小微金融的硬性缺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的角度须做好下列工作。

1、保持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积极打造“双中小”生态圈。

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门,囿于监管和能力的原因,中小金融机构只能服务于单个规模不能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10%以下的客户,因此,小微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是天生的共处同一融资生态圈和互助的最佳搭档。双方互为对方发展而发展,在资金卖方市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首先要保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只有中小金融机构做强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另一方面要将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政策制度的设计,推进“双中小”互惠互融。

2、开发丰富多样小微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个性化金融需求。

小微金融产品供给越丰富,小微企业选择余地与空间就越大,目前金融企业的金融产品虽然很多,但面对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却较少。小微金融产品要尽可能体现短、频、快的要求,特别是融资条件与手续上,本着实质性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原则,能简则简,能省则省。要将小微金融的产品与现有的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尽可能设计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类融资产品。如江苏银行设计的税E融线上小微金融产品,只根据小微企业的税收等级及纳税时间,就可以提供信用类贷款,不仅承办速度快、方便,而且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难问题。

3、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增加有效的金融供给。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处于一种短缺经济,但当时配置的是指定型价格,低价但无足够的物资供应。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了计划管理模式,只有当供给足够多的时候,需求才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当前,我国的金融供给总量绝对超过需求的资金总量,道理很简单,我国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流通中货币则远远超过美国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小微企业之所以感到融资难,是因为供给服务小微企业的机构太少,只有当小微金融机构足够的多,且掌握了社会应有份额的金融资源,小微企业才有可能融资不难且价格不贵。因此,当前要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字头金融机构、地方“7+4”机构,甚至民间融资都是必须的动作。

4、加强金融机构成本管理,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

小微金融量大单位规模小,只有批量化才能降低基经营成本,金融机构只有成本降低了,传导给小微企业的直接表现就是融资价格低。当然在社会资金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对于低于小微企业的其他形式融资的机会成本就是一种相对的低成本、低价格的支持。

5、强化资金供给结构引导,保持小微金融的份额

金融企业的金融供给应当与企业对社会贡献的结构基本相吻合,就是说,金融供给用于大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量与其对社会贡献量基本一致,在结构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在小微企业间进行实力的竞争与选择,这样才是比较公平的金融政策。

6、坚持小微信贷中性原则,提供小微平等竞争机会。

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也是企业,只有保持自身的发展才有能力支持更多的小微企业,从供给角度,小微企业也是市场主体之一,在服务过程中,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不岐视小微企业,坚持信贷中性原则,只要符合条件就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7、大力推动投贷联动模式,发展股权内源性融资。

目前,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偏高,由于间接融资规定规则较多,不太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个性特征,而股权融资相比较更注重实质性风险与回报,诸如股权众筹、民间投资形式上的手续较为简单,便捷,因此,应当积极发展股权众筹平台,鼓励民间融资规范化运行,大力推进内源性融资,力推投贷联动,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良方之三: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比肩大型企业金融回报评估值

小微企业作为企业生态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成长性,但由于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风险级别较高,管理成本较大,金融机构只能用市场价值的标尺来丈量每一个目标客户。但小微企业由于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也不能完全只听市场无形手的指挥,也必须受政府有形手的约束。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对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宜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产业导向、就业人数、创新能力等指标,对小微企业实行白名单制,即属于应当支持融资服务的企业,而对于落后产能、环保问题严重、市场竞争充分的小微企业可列入负面或控制类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名单,从而避免用“难”字掩盖了小融金融实际上的状态;二是作为小微企业本身应当坚守市场价值规律的原则,力争“小而优”“小而美”“小而强”,除了规模上与大型企业无法比较外,其他方面的金融评价值等于甚至高于大型企业,成为有竞争力的金融被服务的主体,这就要在提升企业韧劲和韧性上下大功夫。

1、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小微企业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激活市场的重要因素,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各级党委、政府、金融机构关心与关注的重点,也是小微企业重要的生存价值所在。一是要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相结合起来,二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三是要积极在解决社会就业方面承担独特优势与价值,作出应有的贡献。承受大型企业想做而难以做到的一些社会事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角色,也才能不断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与支持。

2、打造守信“金”字招牌。

信用是维系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关系的基础,小微企业一般负债率相对较高,在与金融机构发生的信用关系中,要切实保持良性沟通,树立正常、健康的业务合作关系,要通过自身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合作中不失信,无论有什么困难,对金融机构的承诺一定要践诺,只有有守信“金”字招牌的小微企业也才会有忠诚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

3、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集中反映了小微企业的市场生存适应度,也体现了小微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更多的是关心小微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小微企业要将创新目标与手段列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要不断加大对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力度,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大胆引用新技术,新产品,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国际水平的标准,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4、保持资产合理流动性。

我国的企业的负债率大都在70%左右,小微企业还会高一些,为了格守债务信用,小微企业整天都在忙资金“头寸”的调度,有时还会陷入“高利贷”“过桥贷款”的困境。这就要求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保持企业资产结构的流动性,特别是遇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式危机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资产的流动性几乎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高流动性才有高变现能力,从而在企业极度困难时才会有度过危机的机会与可能。

5、提高经营数字化程度。

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发展必经的发展模式,作为小微企业也不例外,否则,逆数字化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而数字化过程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智慧的行为过程,小微企业资金有限、技术人才相对薄弱,至少要实现数据化最基本的建设标准,首先要财务信息、经营信息数据化,要满足金融机构对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的运用,数字化是小微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争取金融资源竞争能力的优势的重要工具。

6、加强企业的科学治理。

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小微企业由于规模不大,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组织与机构,但是,切实加强决策团队的建设十分必要,其次要强化重大事项的内部制约与约束,特别是涉及企业的发展定位、重大投资、大额财务支出等等要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与控制手段。第三是要依法依德治理企业,强化对主要负责人的行为管控,不能将一个企业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第四是要切实坚持和完善公司各类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企业。

7、着力构建健康的文化。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小微企业可持续成长不竭的动力,因此,小微企业要积极营造一种守法、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奋力拼搏的企业文化,其次要着力打造管理及员工团队的建设,要坚持党组织的建设,切实发挥党员在各个层面上的先锋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团组织等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第三要积极树立各种先进的典型,标杆,将员工队伍引导到学先进、比先进上来。第四要培育企业员工树立坚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维护小微企业的社会形象。

8、提升市场化适应能力。

小微企业要不断提升对市场信息反映的灵敏度。作为企业要主动接受市场的选择,充分尊重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要多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要根据市场接受的程度,及时找出企业发展中的不足和短腿进行补救,对于落后的产品、模式、文化、管理等要敢于否认,勇于革新,提升适应市场、顺应市场的能力。

(四)良方之四:大力发展与运用金融科技,技术迎刃融合复杂难题

换一个思路与维度、探索运用技术手段来考量、解决小微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是数字经济时代一大特征与优势。小微金融要比肩大型企业客户的优势,就必须实现金融业务批量化、标准化、线上化、智慧化和流程化,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技术的先进和创新为前置条件,只有标准化、智慧化才能实现业务的批量化、流程化,解决长尾客户的效益回报及风险控制,而线上化更是通过低成本运行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尽最大可能选择优质目标客户,智慧化不仅提供智能化的风险控制手段,更是可以替代自然人的重复劳动及其信息掌握的有限性,因此,在自然人眼中小微金融发展面临的无法求解的问题,对于金融科技手段而言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正常发挥而已。因此,作为破解小微金融有效手段的金融科技当然是金融机构最迫切和最应当推行和运用的手段。

1、植入科技基因,提升数字化程度。

金融企业本身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枢纽其数字化程度须走在各行业的前列。因此,金融企业须将数字化作为一切发展和设计的基础与起点,要通过金融机构本身数字化的优势,构建超大型数据信息库,打通数据与各方面数据库信息的沟通渠道;要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方面带头创新、实践,以数据要素市场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推动新一代社会经济技术的运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

2、推进数字风控,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小微金融的风险控制最大的问题是依靠自然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的,而通过数字化技术确将小微金融的风险管理都可以控制在管理者的视角之内。通过大数据可以构建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小微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实时了解企业的行为,通过物联网可能随时了解企业的物理状态,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预防小微企业信息传输的真实性,而云计算足够大的空间可以将企业云,金融云无限放大,储存所有的信息与数据。特别是数字化将决策完全可以通过数字来说话,解决了人的主观偏极的认识,更加客观的评价,通过技术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3、搭建银企平台,保证实时信息互联

专注、信用、共荣、共担等等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而在数据经济背景下,实现了解的目标一定是构建共同的或打通的线上平台,只有通过平台数据的打通,才会保持信息的实时互换、也才能更好的互融,只有是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提高各自对对方的认知,信息量足够的大,才能提升决策能力。

4、引用数字员工,降低小微金融成本。

小微金融业务具有面广量大单位规模小的特点,要保证小微金融业务的集约化、经济化,必须通过批量化的经营才能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切实降低小微金融产品成本和价格。这在自然人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而数字机器人(即数字员工)的出现却将此变成现实。数字员工可以一是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自我学习,尽可能多地收集目标客户的信息,根据目标客户标准,锁定营销客户;二是可以进行批量风险测评,通过大量信息的清洗、整理,得出决策的科学结论;三是可以快速地完成小微金融的风险监测、计算等等,一切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并以自然人无法实现的速度完工;四是对自然人难以完成的计算也可以快速完成,而且数字员工聘用成本较自然人员工要低60%左右,且一员多用多岗,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不间断。通过数字员工的引用,切实降低小微金融的管理成本,使小微金融标准化、批量化、线上化、流程化成为现实,传导到小微金融末端就是金融产品价格的下降,解决融资贵问题。

四、结语

理论与实践经验均表明:一项工作目标实现的不理想无外乎方向、方法或力度上三个维度出现不足,解决小微金融中问题必须从供需双方同时发力,基于构建共同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从而不断提升小微金融的融资交易成功率。通过四剂良方激发四个层面的活力,从而使小微金融供需两条平行线演变为供需平行线行距进一步缩小甚至基本重合,从而将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变成完全的有效的金融供给,大幅度提升小微融资交易的成功概率。

(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