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百年外滩见证:金融科技风起上海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20-09-25 10:48:59 阅读:21146

关键词:中国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外滩大会蚂蚁集团金卡工程

1853年,英国药剂师J. Lewellyn在上海花园弄1号(今外滩一带)开了一间「老德记药店」。虽名为药店,却也经营糕点和洋食,其中就包括一种口感酸苦的棕色液体。 很快,这个被称为「咖啡」的饮品便伴随着西餐的普及在十里洋场流行起来。 不过,当时的咖啡价格不菲,因为咖...

1853年,英国药剂师J. Lewellyn在上海花园弄1号(今外滩一带)开了一间「老德记药店」。虽名为药店,却也经营糕点和洋食,其中就包括一种口感酸苦的棕色液体。

很快,这个被称为「咖啡」的饮品便伴随着西餐的普及在十里洋场流行起来。

不过,当时的咖啡价格不菲,因为咖啡豆从产地采摘、烘焙再到运到中国需要经历至少6月的海上漂流,再加上受潮等因素损耗严重。所以,还只是上层阶级和外国人士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时移世易。

同样在外滩,2020年9月24日「外滩大会」现场,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给刚刚在台上的嘉宾: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端上了刚刚冲泡好的咖啡。

这是一杯来自非洲卢旺达的咖啡。

如今,通过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咖啡豆从卢旺达的「咖农」手中送到中国消费者面前只需要十几天时间。并且,通过包装袋上的二维码还可以完整溯源咖啡豆流转的每个环节。

在井贤栋看来,这杯咖啡其实也折射了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无论多小,都可以参与全球贸易;咖啡用区块链溯源保证品质;咖啡馆也是千万服务业小微的代表。这杯「数字咖啡」其实是包含了数字时代的普惠和创新。

通过一杯咖啡的「奇幻漂流」,见证了百年外滩的金融科技传奇。

1、老牌金融中心的创新基因

百年以前,自上海开埠以后,大量外国商品和资本涌入这个长江门户,外贸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现代金融业的繁荣。林立而起的钱庄、银行,让外滩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金融街」。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仅有15家华商银行,大都是官办或者官商合办的,很少有私人银行。1912年之后,8年时间里全国的银行增至130多家,大都是私营银行,并且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城市。

活跃的商业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催生了上海银行家们的创新意识。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凭借「一元起存」而声名大噪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这家于1915年创办的银行,资本不足10万,规模甚至不敌一家钱庄。但创始人陈光甫却凭借一系列的创新产品,打破了外资银行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格局。并将银行服务的受众门槛大大降低,吸引了大批普通老百姓。

「如果当时的金融创新更多是依赖个人银行家的觉悟,今天随着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的发展,普惠正在成为日常。」在外滩大会的开幕致辞中,井贤栋如此总结到。

他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一元起存」比喻为百年前的余额宝,相同的是,它们在当时高举高打的金融市场中选择了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不同的是,今天借助数字技术,金融创新的影响更为深远,动能更为持久。

如果再把镜头转到20年前,迈入千禧年的金融中心正受到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入世(WTO)渐行渐近,金融市场开放将有更多来自外资机构挑战。另一方面,以金卡工程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信息化大幕刚刚开启。

上海再一次扮演了金融创新的「急先锋」。

2000年6月28日,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央行上海分行、5家商业银行和上海资信公司组成了中心理事会,形成了一个信息共享体系,这也是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2002年3月,脱胎于金卡工程的银联公司在上海成立,它的搭建了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

2003年前后,中国最早的一批信用卡中心陆续开业,包括招行、农行、建行在内的一大批卡中心都选择了远离母行落户上海,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聚集了优质的人才、技术、金融资源,还有传承已久的开放、创新基因。

如果再看更近一些,沪港通、自贸区、科创板……无一不是这个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努力求变的证明。

特别是科创板去年开板以来,大量的创新科技企业有了更多上市选择。截至2020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1677家,总市值约为42万亿元。截至7月21日,科创板市值超过千亿元的6家企业中,上海占了4家。

截止到2019年末,上海拥有1659家持牌金融机构,稳坐全国头把交椅。去年上海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60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依旧是驱动上海GDP最重要的力量。

不仅如此,这里还聚集了中国最头部的几家金融科技独角兽。按照最新的估值或市值计算,全球前五大金融科技公司里有四家来自中国,其中众安保险陆金所总部都在上海,排名第一的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总部也在上海。

2、「克勒」文化下的科技底色

上海曾经涌现出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公司,从有着中国版ebay之称的易趣网,到OTA龙头携程、再到缔造了当时中国最年轻首富的盛大网络。但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消失于互联网的浪潮之巅。

上海没有互联网基因、上海错过了互联网的机会、上海不相信互联网……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外界质疑的本质是,这个曾经最开放、包容的城市没有了创新的活力,也没有抓住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时代机遇。

同样的疑虑也曾发生在新金融领域。

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启。一时之间,北京、深圳聚集了大批创业公司。甚至,比邻上海的杭州都一度被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称为创业圣地。虽然上海也有拍拍贷、陆金所,但相比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光环,多少有些暗淡。

「上海的风格就是讲规则、慢节奏。不习惯于闷头往前冲,而是要按照规矩一步一步来。」一位上海的投资人朋友认为,这也是它在草莽遍地的互联网发展史中一度掉队的原因。

旧上海最早那批接受西方文化的人被称为「老克勒」,一说是源于英文collar,指旧上海洋行的白领。也有说是来自单词carat,钻石的计量单位「克拉」,以代指当时那些衣着光鲜、见过世面的精英们。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老克勒」们糅杂了中西文化内化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典型如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彰显独特的腔调。这种文化给予了上海更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但不够「野蛮」的打法也让它错失了一些机会。

200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振聋发聩的一问:「上海为何留不住马云?」被外界视为整个上海反思互联网的分水岭。但骨子里刻着「克勒」文化的上海或许会迟到,绝对不会缺席。

自2014年,上海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以来,百年金融中心正向着科技创新中心迈进,人才、政策、资本都在加速聚集。

近两年来,伴随着金融科技相关政策的明朗,上海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日益加大。金融科技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以数字化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之一,人工能力为例。

2017年,上海出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一年之后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围绕人才队伍、数据资源、技术创新等重点,推出22条细则。

目前,包括浦东、黄浦、杨浦、长宁等等都制定了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政策,从重点园区建设、应用场景示范、重点企业培育等方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2019年7月,上海市经信委披露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3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尤其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话语权。

此次,首届外滩大会涵盖了数字普惠开放、金融科技创新、全球生态共建、商业价值变革、绿色和可持续发展5大前沿话题,会场还发布了不少金融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

例如,蚂蚁集团的智能理赔技术「理赔大脑」。运行数据显示,它能识别最多107种医疗、理赔凭证,将保险产品的理赔核赔效能提升70%。即便是理赔链路最长的线下调查案件,平均核赔周期也能从30天缩短至15天。

再比如,关乎到大众钱袋子的理财「助手」——智能理财AI支小宝也是第一次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首席技术官邓宏在现场与它进行了一场类似「图灵测试」的实验,超过70%的用户以为是真人。

3、数字时代的新金融体系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新金融?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井贤栋引用了经济学家希勒在《金融和好的社会》一书里的描述:

「金融所要服务的目标都源自民众,新金融应该是人人共享的金融,无论年龄、地域或者财富的多少,每个个体都能获得金融的助力,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会场预测金融科技的未来时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他认为开篇那杯「数字咖啡」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不仅代表了数字时代科技对于商业、金融、物流等带来的改变。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一次全球资源重新分配的机会,而这种重新分配的结果就是世界更加普惠和平等。

王坚院士表示,过去的技术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但是未来的技术会让世界的资源分配显得越来越简单。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Achim Steiner也认为科技革命、数字金融是破局全球普惠问题的「药方」。在他看来,数字变革最明显的「增值」之一就出现在金融科技领域。

Achim Steiner认为,数字金融对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来说是救命的,它同时支持企业并保护了就业和生计,可以帮助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例如政府每年通过对数字化支付节省超过3000亿美元。

那么,关于蚂蚁致力于建设的数字化新金融体系,井贤栋则总结了三点不同:

第一是新金融服务的对象,从二八到八二,过去的金融让20%人获得服务,新金融让剩下的80%更多普通人和小微企业,享受到和银行行长一样的金融服务。

第二是金融服务的核心从以钱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如果过去的金融是人找钱,企业找钱,新金融是钱去找人,钱去找企业,为他们提供助力和支持。

第三点,新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场景化,不仅让每个个体获得个性化的服务,更像血液和肌肉骨骼融为一个生命体,新金融和场景融合得更加密切,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发展。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在谈及面向数字时代的新金融体系时表示,核心靠的是智能、云计算、数据库、区块链。然后通过这样一个体系,去构建以技术为驱动的新金融。

「所以,未来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

今年初,上海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显示,上海将推出金融科技企业培育、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在五年内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根据伦敦Z/Yen集团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上海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中前进1名,跃居第四。金融科技是上海首次进入前四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备考良好的金融基础,上海有着丰厚的金融科技发展土壤。

就像18世纪,英国凭借着航海和贸易的优势让伦敦成为了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样,19世纪的华尔街因为资本的力量,让纽约成为了全球新的金融中心。

「到了21世纪,因为金融和科技的力量,我相信上海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全球金融中心。」胡晓明说到。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