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为什么监管越来越严了?看郭大刚对近期热点的思考

郭大刚 · 零壹财经 2018-06-20 09:43:41 阅读:54978

关键词:互金独角兽理财监管网贷

1、对于普惠金融服务门槛的再认识 作为一家通过互联网提供民间信贷服务的主体,外部性特征显著。也就是说,无法保护客户的利益,也就无法保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这个原理,延伸出对于通过互联网提供民间信贷服务的主体要具备KYC能力的基本要求。KYC的目的不是要降低客户的能力要求,...
[/b] [/align]1、对于普惠金融服务门槛的再认识 作为一家通过互联网提供民间信贷服务的主体,外部性特征显著。也就是说,无法保护客户的利益,也就无法保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这个原理,延伸出对于通过互联网提供民间信贷服务的主体要具备KYC能力的基本要求。KYC的目的不是要降低客户的能力要求,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工具来提升客户的能力,使其充分满足具有投融资能力要求的适当性。也就是说,不是要降低客户投融资的门槛,而是要通过互联网提供民间信贷服务的主体的服务使得客户具备满足适当性要求的能力。所以,追求所谓的极致用户体验,并不适用于通过互联网提供民间信贷服务的领域。 普惠金融的目的,不是要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而是如何使得客户能够提高能力、采用有效的工具,尽可能达到相关金融服务的业务门槛要求。 降低门槛,往往意味着降低服务品质。 提高客户的能力,提供丰富而有效的工具,并不意味着降低服务品质。 而在这个方面,技术工具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吗? 2、对互联网独角兽们的关注 最近,独角兽规模的互联网业务的机构主体在公开的资本市场的操作,受到媒体的关注。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为什么是这些机构、为什么在这些市场、为什么采用这种操作方式呢? 在周期末端处于资本退潮阶段,资产价格有别于在周期中资本膨胀阶段的价格。资本膨胀阶段的价格,由于有对于未来的乐观预期,所以会有更多表现为不理性的的泡沫般的高估值。而在资本退潮阶段,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所以更多会表现为不理性的低估值。从作用对象而言,对于相较于各种实业的互联网这类业务,前一个阶段更多表现为不理性推高估值,而在后一个阶段又更多表现为快速的过低的非理性的低估值。 高估值阶段获得的资本,在低估值阶段要释放。如果不足以平衡周期的时间成本,则会出现破产。 互联网头部机构凭借大而不能倒逃避社会责任。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示范-脱离实体产业,推升资本泡沫,割韭菜掠夺社会财富,垄断市场来抑制创新和阻隔市场竞争,凭借媒体引导社会情绪......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互联网奇迹”吗? 公平和效率,都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不过是方式和工具。别忘了,最终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用一个新问题替代和掩盖另一个老问题。是这样的吗? 方式和工具,仅仅是需要平衡和妥协而已,对吧? 这有点像端午节的粽子,无论咸甜,关键是要对得上不同食客的口味,是吧? 3、Regtech会对市场监管能力的产生什么影响呢 从规范第三方支付和清理互联网资管业务的过程看到,传统互联网头部机构对于既有的正规金融体系的影响更大,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新兴的Fintech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 这些传统的互联网头部机构凭借过度的涉众性社会影响,形成交叉混业过度紧密耦合的业务交易结构,重运营过度降低客户服务门槛而不是提高客户能力,并不能够真正通过KYC来解决金融服务的适当性问题,反而是会掠夺性地过度地规避金融监管,使得非特定公众-特别是个人财务脆弱敏感群体-置于无法自我保护的境地,进而凭借涉众性社会风险做到大而不能倒,甚至通过庞氏的方式来掩盖自身经营管理中累积的金融风险,正是凭借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和涉众性等将风险外溢。而又由于这两者,实现了大而不能倒。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所谓的新兴的Fintech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深刻地受到传统互联网头部机构的影响。 金融监管机构、Fintech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们、研究机构们,对于互联网独角兽甚至恐龙们,是不是要小心点了呢?他们的触角已经如孢子般无孔不入,需要隔离阻断风险传递路径,强化regtech对于业务过程和行为监管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全量采集和有效分析,从而化解风险呢? 但是,无论如何,谁也叫不醒不愿意醒来的装睡的人,对吧? 4、与某媒体的问答 媒体问:为何网贷监管越来越严了呢? 我的回答是:那是因为风险,特别是涉众型社会风险累积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了,因为监管的收益就是平抑、对冲、去化掉的风险在时间轴上的规模-风险强度。某项业务形态对应的风险强度与全行业以及其他业务对应的风险强度的占比反映了业务的风险敏感性。还有就是风险结构和递延次序。金融风险递延至经济波动,再最终形成社会风险。网贷存量规模不显著,但增量相较于其他金融业务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且,本身不需传递,直接形成社会风险。所以,当网贷业务风险强度扩大时,监管强化就理所应当了。现阶段,某些网贷机构,无法理性面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最终淘汰的结局,为了延一口气,或者急于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化操作,重操现金贷、首付贷、校园贷和配资业务,更有继续大规模扩大在贷余额规模-甚至不合规资产规模,继续扩张线下分支机构,继续扩招人员规模,继续突破利率的要求,继续规避资金剥离至银行存管的要求,甚至有自融去炒ICO的……那么,近期的各种现象就可以理解其中根本的原因和内在的逻辑了。最终,坚信,还是那些建立了风控、反欺诈、市场运营、KYC等核心能力,而且具备足够规模的抗风险能力,真正将业务根植于金融的逻辑上,才最终会形成市场中坚。 把不是金融的问题丢给金融,那就只能累积风险了。最终,问题集中体现出来,就是那支替罪羊了-这就是金融乱象。这么复杂的象,本质在哪里呢?是头痛医头的整治乱象呢?还是治本呢?这个投资回报该如何分解和度量呢? 宽和严,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是什么样的呢?受体是什么样的呢?时间轴上这些变化发生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是此消彼长的呢?现在的严,是不是因为前面太宽了,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呢? 面对不同的周期,出于行为的惯性,那就很危险了,是吗? 千万别把包容当纵容,好吧? 5、互金的广告一直是一个老问题。 线下发单子,线上各种植入,上市也可以作为媒体炒作的素材...... 广告,一直是互金领域的一个老问题。 广告对于资产端和资金端哪个更有效呢? 追求光环干吗?光环耀眼的光芒,更多是掩盖之下的色彩吧?光环更多是招揽旁人吧?让旁人看不清楚而迷惑吗?什么样的才需要光环呢?什么样的会追随光环呢?光环总有褪色的一天,之后呢?越是耀眼和灿烂,越是激发出人类的贪婪吧? 6、钱包丢了以后的几点体会。 高强度数字货币钱包可以抑制物理货币丢失的风险。 数字支付体系还不完善,需要深度渗透,加强覆盖,提供更多的支付渠道和形式供客户选择。 储存和使用物理货币的成本和风险远大于数字货币,如果替代,主要的障碍是使用习惯和即有体系的机会成本,包括配套的法律、技术等等支撑体系。 7、互金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 资管新规缩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城农商行资产荒。资产定价能力缺失源于长期的制度安排下基于牌照的套利,长期漠视基础核心能力的建设,因为不必建,建了也没用,所以面向新零售大消费市场需求毫无能力,不得不面对互联网而“被”赋能。牌照资源以来的制度的耻辱彰显着门口野蛮人的力量。 都在忽悠增量的时候,还是那问题-治标?治本?无法面对存量,就解决不了存量。靠增量,那都是YY吧?形成存量问题的机制没变,增量一样是问题吧? 唉!一声叹息。 人性在这里也彰显无遗啊。没有圣人。能人只是把人性显露的更加赤裸裸罢了吧? 中小型持牌机构在进入大消费新零售市场时,遇到的问题和当初民间金融互联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类似。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许会比较类似-更多依赖技术手段。 呈现出来的现象或许就是,互金市场的主体,会从民间金融服务主体,发展成为,中小型持牌机构与民间金融服务主体并存。 这就是良禽择木而栖的金融道理吧? 良禽择木的过程是一个投资建立商誉的过程。投资强度越大,机会成本越高。投资强度只有通过后期的确定性来获得摊薄周期。一旦发生外部风险,只能通过分散风险和对冲风险的方式保持投资的有效性。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