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盛大集团首谈Lending Club事件:网贷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 孙爽 · 零壹财经 2016-07-18 阅读:3828

关键词:盛大金融科技Lending Club

盛大讲了中美金融科技的不同和原因,还讲了看好的金融科技细分领域和原因。

 

在7月18日的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盛大集团执行总裁张健表示其除了关注 TMT,还关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

 

另外,盛大首次披露了其对Lending Club欺诈事件的看法,并详细阐述了其眼中中美金融科技的不同和原因。

 

[font]为什么美国不看好网贷?[/font]

 

盛大发现,2015年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单个项目融资金额的差异较大,其认为这反应了各地估值体系的差异:欧洲的估值较低,说明其还在修复中;中国的估值较高,说明一级市场较为认可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美国的数据说明其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估值有较大影响。

 

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盛大看来是银行,而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借贷,所以盛大非常关注网贷。

 

为什么美国网贷估值低?盛大认为原因有五方面:监管,资金供应,需求,金融机构的反身性和投资人的类别。

 

第一,由于不确定是否会对网贷行业的资金充足率进行监管,估值还在观望。

 

第二,网贷平台尚未经历完整信贷周期。有人会说Lending Club已经成功从金融危机中存活下来,但投资人仍然对其保持观望态度。投资人对Lending Club从个人投资者逐渐转向机构投资者的动作表示存有顾虑,其认为机构投资者也要分为中介型机构投资人和最终机构投资人(如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家族基金等),后者对资金有控制权。如果不能获得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网贷可能只会是小众市场。Lending Club欺诈事件曝出后,机构投资人的逃离加剧了盛大的担忧。

 

第三,需求方面,没人知道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会维持多久。如果这个时期结束,借款人是否就会离开网贷行业,盛大表示怀疑。

 

第四,很多企业不存在反身性,股价下跌对实体业务影响不大。但是对金融机构来说,其本质是资金融通平台,股价下跌会影响到公司的基本面。Lending Club欺诈事件加剧了市场这方面的顾虑。

 

[font]第五,[/font]盛大观察到Fintech一直有两类投资人:一类是专注于科技,一类是专注于金融。Lending ClubOndeck究竟应该被认定为科技公司,还是金融机构,一直有争议。

 

盛大称已经用行动表明其非常看好以网贷为核心的金融科技。

 

Lending Club的股价为什么还在跌?

 

很多人疑问为什么CEO已经辞职,股价还在下跌?

 

盛大认为原因主要是:

 

第一,美国有句话叫“如果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这说明不止有一只蟑螂”,大家认为公司内控方面有更多问题没有被发现。

 

第二,华尔街羊群效应明显。如果一个机构投资人停止购买lending club贷款,就会有很多也停止。

 

第三,美国很多股票买方有很严格的内控条款,并不是它们对公司基本面不看好,而是当其股价跌破预先设定的线,从风控的角度就一定会抛售该股票。

 

[font]盛大眼中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font]

 

资金端,行业会回归p2p中介角色。都想成为超级大平台,但是网贷平台非常依赖其他资金中介。盛大认为网贷平台的终极状态是能连接资金的最终需求方和最终供给方。很多网贷平台最终供给方的增长不足以满足最终需求方,所以才会有很多非最终供给方。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资产类别的了解并不深入,之二是市场供应量不够大,“水深”不够,未来还会有巨大空间。中短期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供应是压倒一切的力量。

 

讲到这里,盛大称不得不提到网贷的模式之争。盛大认为金融行业可能很难出现真正的平台。市场认为Uber,Airbnb等典型平台模式其实供需两端很稳定,但是金融行业的资金端并不稳定,金融危机即是一例,这是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本质区别。平台模式要在金融行业发挥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长期这个情况会有本质改变,中短期多元化的模式会持续存在。

 

资产端,网贷平台会提供更为稳定的现金流管理。借款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消费等。投资贷款也并非投资人的所有选项。能根据客户现金流精准识别其资金需求是未来发展方向。网贷不容易实现精准营销,很少有人跟朋友分享自己在哪借钱体验比较好。

 

[font]中美金融科技有何不同?[/font]

 

盛大发现美国在说的是多元化资金端来源,但是美国在做的事情是完善资产端体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他们都在说资金来源的获取不是问题,可是在做的都是针对投资人营销。原因是中国金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的征信体系还不健全。人工成本差异也带来了思维模式的不同,例如,中国总是在思考如何利用线下人力介入借贷领域,在分期和小贷公司互联网化上都能看出这一点。

 

盛大鼓励有条件的投资人也看看美国的公司,并认为两国未来在金融科技上会有协同。

 

[font]盛大投资金融科技的逻辑[/font]

 

盛大最关心的是商业模式是否能规模化,是否能形成壁垒。“大家可以看到网贷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消费贷款,为什么房地产贷款的市场空间远远大于消费贷款,但是发展速度逊于后者?”盛大认为第一是房地产难以标准化,而消费贷款有 Fico评分等标准化参考对象,第二是房地产贷款的额度大,对用科技驱动/自动化驱动没有那么强烈的动机,而消费贷款由于额度小,用科技来加速就很有动机。

 

盛大还特别提到了保险科技,其称该领域”大有可为“。而区块链,”未来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大家中午好,首先非常抱歉,要跟在座的各位说一声抱歉,我们集团的总裁邱文友先生,因为有事,现在还在来上海的飞机上,所以今天由我来跟大家报告。

 

我们从去年到今年以来,做的一系列的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金融领域的一些金融科技思考。盛大集团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从一家专注于中国的互联网运营企业,向一家面向全球的投资控股公司。除了我们传统非常关注的TMT的领域,对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今天的演讲会从金融科技领域融资数据说起,探讨一下私募市场和公开市场之间估值差异的原因,展望未来我们觉得以借贷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企业可能的一些发展模式。此外分析一下我们的中国和美国之间这两个最大的金融科技或者是互联网金融市场彼此之间的一些差异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最后会和大家再做一个简单的分享,盛大在金融科技这个领域,我们的一些投资逻辑和关注的方向、机会。

 

在私募市场,根据提供的数据,有VC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有218家获得融资,总计的是49亿美金,其中北美128家,融资金额18亿,欧洲47家,融资金额3亿,亚洲36家,融资金额26亿。不管是从同比还是环比来看数增长都是非常强劲。

 

但是我们从单个项目的平均融资金额来看,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北美大概是1400万美金的平均融资金额,欧洲是小于1000万,亚洲区域是超过3500万,这也是因为在今年1季度中国有两笔非常大额的融资,对整个的数据有一些扭曲。不管怎么样,我们看来,单个项目的平均融资金额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市场间估值体系的差异。

 

欧洲是平均数据最低的,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欧洲市场在持续的复苏过程中。再加上大家的担忧,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对整个的市场估值体系会有一定的担忧。

 

中国市场因为一直以来对二级市场,对高成长的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都给予了非常高的估值这也会提振整个的一级市场,也就是私募市场对这一类公司的估值。

 

在美国恰恰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上市的一些金融科技类的企业,因为股价的持续低迷,对非上市类的金融融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美国的公开市场和私募市场,存在一个比较大的估值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呢?其实在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或者是金融科技企业里面,有很多细分的领域,我们最为关注的还是网贷这个行业,为什么?金融行业的核心在我们看来是银行,银行核心的业务又是借贷。所以对于网贷公司,对于借贷这一块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细致是予以密切的关注。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美国的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会对这样一些上市公司给予一个比较低的估值?

 

我觉得分析起来可能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监管,第二个和资金供应端有关系,第三个是和需求有关系,第四和金融机构的反生性有关系,第五和投资人的类别有关系。

 

我一个个展开和大家做阐释。监管层面非常好了解,这一块未来是不是会像传统金融机构,像银行一样,被要求有一些类似像准备金率,这一块还是非常不确定,因为这样的一些不确定性,对这一类企业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第二类,和整个的利差也好,还是和什么也好,整个的资金供应端也是有关系的,所有的网贷公司,基本上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他们没有达到一定完整的信用周期。他们有的会说,早期已经经历过一些早期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经历过,成功从金融危机中活过来的。在这一两家公司或者是其他市场上一些公司真正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再去经历一个完整的信贷周期或者是金融周期,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看到,这带来了不确定性。

 

另外一点关于资金端构建这一块,从早期的专注于P2P模式,不断的转型到面对一些不投资人,在这个方面,市场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因为零售大家普遍认为是会有黏性的,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这些投资人是不太容易逃避这些平台的。而相对而言,会更加的自由,他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见机行事。当然了,这也要区别来对待,这也是我在后面会提到的,这也要分,你究竟是属于中介型的机构投资人,还是终极型的机构投资人。终极投资人是指,主权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和家族基金,真正对整个基金有绝对的控制的这样一批投资人。因为有这样一些顾虑,导致对整个行业这一块有顾虑的,究竟这一行业能不能持续?能不能发展到很大的规模?

 

而在5月份出现了事件以后,CEO离职事件以后,甚至连机构投资人这一块也在套利这一个平台,在某一段时间,更是加剧了这一块的顾虑。

 

第三点在需求这一点,大家看到在过去,增长是非常快的。这也体现出了在需求端的强劲的态势。但是所有的这些发生在一个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不知道,或者是说我觉得可能几乎没有人知道,目前的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究竟会持续多久?因为这是在几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低利率市场环境。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下,未来如果利率水平回到常规的,我们所认为的这种常规的规模,是不是会对整个的需求端,造成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导致需求大幅的缩减?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另外一个顾虑。

 

第四点,想讲的是反生性,指的是公司的基本面和股价之间的关联关系。一般而言很多的企业是不存在反生性的,你的公司股价下跌,对公司基本面不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对金融机构而言,是存在这样一个反生性的,金融机构本质就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平台。所以在这一块,股价的持续下跌,对整个公司的基本面,至少大家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其实这也进一步在5月份的事件发生以后,市场加剧了这样一个担忧。所以在这以后,市场又进一步的下跌。

 

除了市场进一步下跌,除了刚才说的这样一些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原因,可能还有几点,很多人也在问,为什么CEO离职以后,反而这个股价会加剧的下跌,尤其看了一些公开披露的数据信息以后,会发现没有特别多的对公司财务资金有影响的,真正有影响的一些事件。

 

我觉得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美国有一句俗话,如果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可能会不只一只蟑螂。什么意思?出现了公司内控的错误,会导致大家对公司内控有一些担忧,会有更多的问题,还没有被发现。

 

第二点,华尔街的从众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华尔街,在中国和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有其他的机构停止购买这个对其他的机构投资人都会有影响,机构投资人的羊群效应和从众的心理行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点,并不出于基本面的考虑,美国有很多的投资人,其实有非常严格的内控条款的,并不是他们对公司的基本面不看好,而是当某个上市公司他们的股价,他们的市值跌破某一个他们认准的基准线以后,比如说跌破5美金,他们就会想要减持。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一个波动。

 

最后一点,关于这议题和大家做的一个分享是,我们也观察到,对于像金融科技类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都有两类投资人在购买这类公司的股票。一类是专注于科技行业的投资人,一类是专注于金融行业的投资人,这两类人的投资偏好和风险偏好是完全不一的。究竟他们是被认为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传统的金融机构,这都是有争议的,这也导致了对估值体系又有不同的认识。

 

科技投资人觉得可能公司未来的发展越来越不太像一个高科技企业了,因为他们关注规模,以及由规模带来的影响力。另外一块,金融的投资人,会觉得目前的估值可能还没有达到我相比较的其他公司的投资。这些种种的因素,导致了对上市的公司有一些误读的。

 

未来怎么样?有很多人问我们,尤其是盛大做了这个投资人以后,我们怎么看?我们非常看好以网贷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企业。未来可能的模式,从两方面阐释一下我们的思考和观点。

 

一个是资金端,一个是需求端。从长远来看,在我们看来资金端会是一个逐步去中介的过程,回归P2P本质。所有这些大的互联网平台,核心都是做超级大中介,不管是中国知道的BAT,还是海外非常成功的企业,都是做超级大中介。非常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网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依赖所谓第三方的资金中介,来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渠道。终极的状态会是对接真正的需求端,直接和终极投资人之间进行对接。这个终极投资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的投资人,或者是其他一些自己能掌控终端资金的这样一些投资人。

 

但是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需求端,快速的成长,其实需求是巨大的,增长是非常快速的,只是你零售投资人的增长速度不足以覆盖整个需求端,导致中间有这么一个空缺。由谁来弥补?做一个折中的方案,由这些所谓的中介机构投资人来弥补。这也是为什么过去这些银行他们会大量的浮现在这个行业里面来。

 

为什么这个需求,在今天我们又看到,有大量的养老金也好,主权基金也好,或者是家族基金也好,来弥补这样一个空缺。最根本的原因两个,一个是整个市场不太理解这个资金来源。现阶段,很多人并不完全理解这些,所以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这个教育部仅仅是对机构,还是个人,个人需要更多的教育,机构也是需要被教育,在这一块怎么参与到这一个市场里面去,这是一个。

 

第二个原因,跟整个的市场,供应量是有关系的。就是说水深不够。虽然我们觉得今天网贷市场发生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已经非常大,但在我们看来水深还是不够的,还有巨大的空间。目前每年产生的量,其实还不足以满足这些主权基金等等他们所需求的贷款的购买量。这一块,导致的目前这一个阶段,我们觉得也是去借助一些所谓的中介资金的力量,让整个行业更快的一个发展。

 

你可以想象一下,像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在他们的细分市场领域,占的比例也非常小,都不足以1%。我们觉得这一块应该快速的成长,达到我们所谓的目标。这一过程中借助中介的力量非常有必要。

 

所以在中短期而言,刚才说的是中长期,中短期,资金的供应和资金的来源必定是压倒性的一切,大家也看到为什么会有更多的资金供应的来源出现。讲到这不不得说网贷的模式之争,大家都在争哪一种模式究竟更好?我们的观点,在金融行业,至少在短期可能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模型。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持续低迷的股价,也没有看到市场对于这一种金融机构的认可。因为在我们看来,其实金融行业和其他的这些行业,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我们提市场模型的时候,马上会想到uber、aribnb等这样一些企业,这样的企业如果去想一下他们的供应和金融,金融平台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他们的供应会相对比较固定,所有的这些供应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者是持续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剧烈的波动。我们知道,在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就会出现短期的供应的枯竭,大家都看到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整个金融行业是怎么样耗尽了所有的流动性。金融机构供应这一块,由资金供应这一块的特点,所以导致了和其他行业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模型的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实是会面临一些挑战的,尤其是在中短期,如果是在长期,一切朝我刚才说的方向发展,其实是会对整个的行业,我们觉得会有一个本质的改变。但是在中短期,我们觉得更多的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多元化的平台,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在需求端,其实我们觉得未来,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场景是,这样一些以网贷为核心的金融平台,会提供更加完整的现金流管理。什么意思?对于所有的平台而言,今天对于借方和贷方而言,都仅仅是满足了其中一个环节而已。对于提供资金的投资方而言,我买了你这个贷款,其实也只是我整个投资组合里面的一块,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配置的全部。在未来我们希望有这样的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完整的现金流的管理,需要知道每个客户每一个企业在什么时间点,有什么样的资金支出需求,在什么样的时间点,会有资金流入的可能。根据公司的现金流,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等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去匹配做你的现金流管理,在适当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增加一些借款,在另外的时候,把一些富余的资金投资到一些特别的平台上面,去实现财富的增值,所有的一切都是给你完整的闭环体验。从公司视角,从网贷公司,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来说,他们都有这种意愿去做,怎么能叠加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各个企业关注的一个重点。

 

通过这个方式我们觉得可以更好的加强口碑营销。在网贷行业里面有一个特点,网贷,尤其是你借钱,这个事并不像你去理财可以那么好的实现病毒营销。真正有多少人会愿意说我把借钱非常好的体验和需求,和你周围的很多朋友,在你的社交圈里做分享,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通过一整套的完整的金融服务的比较,我们觉得可以做到更好的服务。

 

中国和美国两边我们都是在关注的,中美两个市场发现有很多的不同。提一个最大的不同,你在美国,你看到这些金融科技的企业,你看到大家整天谈的,是利用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好,传统的资金渠道也好,巩固你的市场,但是你真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你的左边,就是你的借贷,你花很多的精力怎么去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右边相对来说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在获取资金。

 

在中国恰恰相反,很多的公司都会跟你说,其实财富管理这个资金获取不是问题,大家都讲的是我怎么可以获得更好的项目,只要有更好的项目资金填过来,就不是问题。隔壁的展厅我逛了一下,针对营销的对象都是理财用户,而不是借贷的客户。所以这和美国有非常大的差别。大家做这两端。

 

我后来想为什么会这样?有三点原因,第一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事情还没有完成,所以民间有投资需求的但是有这种需求,并没有能被很好的满足。第二点中国的金融基础架构还非常不完善,大家也知道,我们缺乏像信用评分体系和数据基础。第三点,很有意思的,是因为中国和美国还是这种人工成本差异带来了大家在思维模式和创新理念上有一些本质部同的思考。可以看到美国金融科技公司,非常专注怎么用大数据,怎么用科技来做,中国也在做,但是中国会关注怎么利用用线下的人力资源,怎么用人力资源在商业模式上做创新,这是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里面我们很少看到的。中国像一些校园分期的产品,大量利用到线下的人力去介入整个的领域。包括P2P的企业,都和线下的小贷公司或者是金融公司结合,都是利用线下的渠道做事情。

 

本质上中美两国的人力成本差距在不断的弥合,本质上还因这个差异,导致大家在创新点的选择上会有一些差别的。

 

我们觉得这两者之间都有利有弊,怎么能更好抓住双方的机会,对于有能力的投资能应该两边都去看,我们两边都去看,是因为我们想找到一些潜在协同的可能,未来有一些互相互补的可能。

 

最后想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关注的一些机会。毫无疑问对于所有的投资人而言,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商业模式本身是不是可以规模化,是不是可以构建一些壁垒。我们同样非常专注于这样的一些领域。在网贷行业之前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抗朽木龙(英音),我们看到在整个的借贷市场里面还有一些房地产的借贷,为什么这些公司在发展速度上没有抗朽木龙(音)发展的迅速?本质原因这和可规模化有关系,以及构筑行业壁垒有关系。

 

两点,一点是否能被标准化的难度,二点是否可以采用自动化的必要性。因为抗朽木龙(音)本质上有一个标准在做基础,你可以基于这个标准,再加上一些维度,对客户更好的构建认知。但你在房地产市场,怎么评估这个房子,不仅和借款人有关系,你和房子本身有特征,拿这个房子的用途也有特征。这是不太可能标准化的。

 

另外一点,个人借款基本上,也就1.5万美元,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房地产而言,明显平均会高很多。你高很多以后,就可以不需要采用特别科技的手段来做,这一块也是导致这两个行业,在科技驱动方面的本质区别。

 

我们觉得未来除了抗朽木龙(音)这一块,会越来越多的有其他的一些分支领域产生标准化的产品,整个的行业也的是从标准化的过程,面向标准化的产向一个非标准化的产品延展的一个过程,这也会带来很多的机会。

 

同时依托行业接待领域衍生的机会,比如说二级市场的交易,比如数据服务的能力,以及提到的一些融合的机会,我们都觉得很值得关注。

 

另外还有关于基于保险的创新,未来也是大有可为。

 

最后一点我们还在看关于区块链的,我们盛大做了很多AR、VR的投资,未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现在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最后我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演讲。人们总是高估科技未来在一两年的影响,但低估在十年以后的影响,在金融领域也是不例外,我们会非常有耐心,因为我们坚信互联网科技在今后会深刻改变人们的金融生活,以上就是我跟大家的分享,谢谢各位!

 

相关阅读

起底陈一舟、陈天桥和周亚辉的互联网金融布局

Lending Club迎来中国接盘侠:盛大斥资10亿元抄底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网称人人分期遭查 回应:所有互金公司都要搬离大厦

下一篇>供应链金融如何借力Fintech?三类市场主体又将如何角逐?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