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消费金融

激辩互联网消费金融:已成红海?场景为王?

消费金融 孙爽 · 零壹财经 2016-07-10 阅读:4439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场景

五位创业公司CEO怎么看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否已成红海?是否场景为王?科技如何改变金融?怎么看待趋势?

 

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相关文章:

霍学文:现在不规范区块链技术 将成为非法金融活动来源

廖理: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四大监管建议

陈生强:京东金融不想把自己做成一个金融机构

百度副总裁张旭阳:以技术的力量,助力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蚂蚁金服井贤栋:Fintech不是简单的在“互联网上做金融”

腾讯副总裁赖智明:金融云是红包之后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

 

7月10日,在第一届金融科技大会上,飞贷CEO唐侠、51信用卡管家CEO孙海涛、买单侠CEO胡丹、分期乐CEO肖文杰、掌众金融CEO张敬华分享了他们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看法。

 

他们都认为中国的消费金融有巨大,但。发展空间在市场方面略有分歧是否已成红海

 


 

胡丹认为入场选手比消费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增长得要快,所以竞争很激烈。

 

肖文杰认为随着去年全国放开消费金融牌照,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银行等选手的进场,互联网消费金融很快会变成一片红海,但竞争之下各方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他认为互联网公司有C端运营、数据和技术优势。

 

张敬华认为消费金融的细分领域已成红海,就像在草原上生活一样,你会发现草原上看不到几个人,也看不到牛和羊,但是早晚在水源地边上会发现大量的牛羊都聚集在周边。


 

有两位嘉宾认为上有压力,孙海涛认为感觉到了。利率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业务上的冲击

 

对于“”这个问题,但。科技如何改变金融各方基本上都认为科技对金融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反欺诈上,在科技对信贷审批的影响程度上有分歧

 


 

唐侠认为金融的本质是风控,风控的核心是数据。金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可以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管理这些风险,负面信息库的共享也很重要。

 

孙海涛分享了与宜信合作的“瞬时贷”,他认为科技改变金融的方式对他们而言体现在反欺诈方面。

 

胡丹认为科技对金融的改变体现在风控、用户体验和客户生命周期开发上。

 

肖文杰认为科技对其业务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审批订单和管理的效率上。

 

张敬华认为大数据在信审模型中作用有限,在反欺诈方面作用突出。


 

而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否场景为王只有飞贷认为综合授信比场景更重要

 


 

唐侠认为,消费者面临的场景非常多,在不同的场景都去满足这种金融需求的话,对他自己负债的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同时,对投资者来说,无法了解他过度负债的现状。飞贷金融在获客上不认为场景为王,也不认为渠道为王,而是希望以综合授信来打动消费者。

 

孙海涛则认为,。好的消费金融产品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场景

 

胡丹认为,。他还谈到我国线上消费场景趋于垄断,小的电商会倒闭,大的电商会自己做消费金融,所以买单侠不会做线上消费金融。而中国实体零售竞争业态分散,消费金融能提高用户转化率和客单价。没有场景的消费信贷面临很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

 

肖文杰认为,因为它:1、有很强的获客能力;2、有利于降低风险;3、随着消费金融市场趋于市场,金融利润会降低,但消费场景很好变现。消费在前,金融在后。他认为场景非常重要

 

张敬华认为,降低风险的方法一个是要做小微,一个是要做细分市场。在线上直接放贷风险巨大


 

在对的看法上,。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所有嘉宾都提出要“心存敬畏”,不同的是,张敬华认为要对监管心存敬畏,其他嘉宾认为要对风险心存敬畏

 


 

肖文杰认为。未来中国整个消费金融发展起来,多头借贷和整个金融的风险一定有爆发的那一天,各家机构管好自己的风险,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才会有未来

 

张敬华特别提出要感谢监管部门,他认为。中国金融创新的环境“非常非常好”


 

 

(有删节):圆桌论坛实录

 

周亮: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华兴资本的周亮,下面由我主持今天下午的第一场论坛——“互联网消费金融:蓝海,还是红海?”首先,有请我们的五位嘉宾上场,


 

第一位是飞贷金融的董事长、CEO唐侠先生;

第二位嘉宾是51信用卡管家 CEO孙海涛先生;

第三位嘉宾是买单侠创始人、CEO胡丹先生;

第四位嘉宾是分期乐创始人、CEO肖文杰先生;

第五位嘉宾是掌众金融创始人、CEO张敬华先生。


 

 

公司简介

 

首先,我想请每位嘉宾花一点点时间先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公司。

 

唐侠:在三年前我们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资源投向了互联网,投向了互联网风控科技,投向了产品的设计,,谢谢!飞贷的前身是一家传统金融公司,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但是在N年以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由于资金来源的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规模化经营。经过三年的转型,我们现在已经彻底转型为一个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它主要是向外输送我们互联网的科技技术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以及消费金融等产品的设计理念,令中国持牌的金融机构可以高效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微小企业等企业主和消费人群的手上。我们现在的公司已经更名为“飞贷金融科技公司”

 

孙海涛:大家好,我是51信用卡的孙海涛,51信用卡是我于2012年首创的,在中国做一个APP,。前面两年发展的时候比较迷茫,一直在寻找它的模式,后面两年越来越清晰,现在我们已经提供了在APP里。包括最新的,也是最先进的在这个平台里已经给这些大量的信用卡用户的撮合,包括个人的,还有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还有现在的一些有创新的城商行,给用户基于他信用卡的账单数据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这是我们现在的情况。使用户的账单智能化的在手机上进行管理,提醒它还款帮助用户还信用卡还款,包括给银行提供办卡的业务提供各种贷款风险定价、信贷理财我们目前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盈利能力也非常好

 

胡丹:大家好,我是买单侠的CEO胡丹。买单侠是一家针对年轻蓝领人群的消费金融科技公司,谢谢各位!我们服务的客户全是蓝领,年龄在18-35岁之间,我们给这些年轻的蓝领在线下消费场景里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比如我们跟很多线下3C的门店结合,在蓝领购物的时候给他提供分期付款。目前,我们用户的增长非常快,如果跟银行信用卡比的话,基本上可以赶上一个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活卡数的增长,可见中国的蓝领人群信贷上受到银行的服务是非常少的,我们客户有个特点,即薄文件人群,在人民银行的征信数据非常少或者压根没有,这也给我们业务提出了比较有趣的风控挑战。

 

肖文杰:大家好!我是分期乐的创始人肖文杰,分期乐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公司,我们现在提供的服务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服务,是连着消费场景+金融服务一并提供的。这很简单,分期乐往往是以电商的方式让用户看到,不单独提供电商服务,也不单独提供金融服务,我们是把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做的。分期乐创立时比京东白条和蚂蚁的花呗都要早,我们最早是从校园里开始的,经过三年发展已经从校园里走到校园外,开始服务于白领、蓝领等等所有有消费金融需求的一些人群,主要是以中国的年轻人为主。至今我们整个用户规模也过了千万,也创造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商业模式。谢谢大家!

 

张敬华: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掌众金融的创始人张敬华,我们团队在2014年进入到互联网金融的行业领域里,我们旗下主要两款产品,一款叫闪电借款,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端,面向年轻人提供小额快借的产品。整个团队之前是做支付出身的,所以,我们做这个产品时的理念是两个核心理念,第一个是自动化的审批,第二个是如何能做到快速的审批以及快速的到账。

 

另外一个产品叫闪电分期,主要是基于我们原来面对的大量中小商户,基于这些中小商户为他们购物的场景提供分期类的金融支持。目前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尤其是目前中国八千万的中小商户经营环境不太好,我们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一个微小金融服务解决目前三四线城市,尤其中小商户这一类银行服务不到的人群,解决这些人群的金融类的需求。

 

我们整个团队完全是基于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端的技术,基于这样一个大数据进行信审的核心能力的建设,我们整个团队自动化的信审,包括我们技术的人员超过200人。所以,我们也是一个典型的以技术为导向的一家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

 

 

怎么看竞争格局?

 

是否过于拥挤?

 

周亮:谢谢五位嘉宾的自我介绍,大家通过这五位嘉宾自我介绍页看到一个共性,这几家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手段在给消费者进行消费金融相关的一些服务。我们这个论坛很重要的一个议题也想跟五位嘉宾分别讨论,在这么一个消费金融的领域里到底是红海还是蓝海,因为这个领域有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像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甚至不管是蚂蚁、京东、微众这样一些大的互联网巨头都进来了,这个行业是否会变的过于拥挤?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唐侠:。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谢谢。关于消费金融这个领域,中国的市场到底是蓝海还是红海,答案是比较一致的,就是现在市场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市场容量潜力极其大。但是说蓝海、红海仅仅用未来的存量来看,我觉得可能还要加以修正。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未来要参与到消费金融,这个竞争行列的企业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没有一个让客户选择你的理由,即使是市场容量再大,对他来说也是红海

 

孙海涛:我对消费金融市场的理解,整体上肯定是一个增长得非常快的蓝海,从我的角度去看:第一点,我们的年轻人,年轻一代消费升级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第二点,现在年轻人的信贷消费经验才刚刚开始释放,过去有信贷经验的更多是通过信用卡,中国目前有信用卡的比例其实是比较低的,可能在1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包括今天学生念书的时候就有很好的消费金融类的服务给他提供,当他毕业以后,当他逐渐发现他的收入快速增长,他的信贷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其粘度也会越来越高,这里面支持了它本身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三点,过去提供信贷服务,消费金融公司是偏传统金融,他们对今天的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在客户端最大化的利用用户的数据在过去是比较落后的,今天这个时间点,有很多公司百舸争流,这里面能激发更大的市场和空间。

 

胡丹:我讲我们自己的细分,我们两年前开始创立,那个时候绝对是一个蓝海,大家都看不上,看不起,到现在也不能说进入红海,但市场的潜力确实很大,整体消费金融的渗透很低,所以,有巨大的潜力。不过入场的选手比渗透率的增长要快。所以,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我们做金融有一个感受,即它的门槛看似很低,妖魔鬼怪都可以很快的杀进来。看似借贷是很简单的,但金融的关键是怎么把风控做好,把钱收回来,把收益做起来。这几年竞争下来我们感觉这个行业从原来的超额收益已经回归到一个理性的收益,金融的收益跟制造业现在已经非常接近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现在这个程度就要拼效率了,金融中不但是资金的效率,风险的控制,还有运营成本,获客能力,是不是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可以用更少的人,更高的运营杠杆,更高的计算力的杠杆可以把各个维度的成本给降下来,这样的话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薄利的状态会是这个市场比较平衡的状态。

 

肖文杰:关于红海、蓝海,其实我觉得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分。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市场应该是公认的大家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和市场,是万亿级的,甚至数十万亿市场的空间。所以,从整个市场的容量上来看,我们觉得这里还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市场,从竞争者的角度来看,国内从去年开始放开消费金融在全国牌照的限制,再到整个互联网巨头开始杀入,包括各种创业公司的杀入,包括几千家P2P转型的进入,包括所有一些银行也开始醒悟,开始做消费金融资产,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可预计的这个市场很快会在竞争的角度上变成一片红海。这其实并不可怕,竞争一定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好的,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同样,也会使这个市场更加规范地运作,并且为更加合规的企业带来更好的机会。其实我们看到的消费金融,在中国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因互联网来运营一定会占优,因为互联网一向都是很擅长运营2C,很擅长做整个数据和金融上的一些整合和发掘。在我们看来,如果你能很好的应用整个科技来深入优化你的效率,提升你的风险管理的能力,我相信如果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那么在这个市场里你一定会看到你是一个很好的蓝海。

 

张敬华:前面嘉宾都已经总结了,我来自于内蒙,从自己亲身的感受来说,像在草原上生活一样,你会发现草原上看不到几个人,也看不到牛和羊,但是早晚在水源地边上会发现大量的牛羊都聚集在周边,中国目前的消费金融市场也是这样的典型市场现状,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但是大家都在几个很细分的领域已经打成红海的感觉了。我们自己掌众的想法是说你希望你离水源地更远一点,我们自己的定位就是这样,我们能不能干金融机构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鸡肋的活,我们2014年做微小贷的尝试也咨询过很多同行,很多同行主要针对个人的贷款都是以三万块钱以上为主,因为在一个人工信审的模式体系下,如果对一个个人放款的整个流程走下来,如果对一个个人放款几千,两千块钱,那每放一笔都是亏损的,我们当时就想如果我们能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件事情走得更远,我们可能就离原来的水源地更近,我们自己的生存能力更强一点。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中小商户的分期市场也是同样的感觉,会发现大量的3C的市场,大的电商市场,甚至一些大的电商类的平台都在提供分期类的服务,但是很多稍微往下走的中小商户,稍微往三四线城市走,就会发现这些服务都没有公司或者没有真正的服务体系去服务。我们想能不能通过真正的互联网这样一个技术手段或者金融手段我们能走得更远一些,这可能是目前市场上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情况。

 

 

利率下行和竞争加剧对公司的冲击有多大?

 

周亮:谢谢五位嘉宾,从刚才交流讨论过程中我感觉到大家第一对消费金融这个大蓝海基本上每个人都是非常认可的,但是对于竞争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读,如果我们从更具像化的数据指标来看,我们台上的这五个嘉宾代表的五个公司,我问一个问题,大家有多少人感觉到了利率下行或者我们开始感觉到因为竞争使得我们放出去利率下行的压力。哪几位嘉宾明显感觉到这个压力的可以举个手臂我示个意。

 

有两位嘉宾明显感觉到利率上有的压力。

 

我再问一个问题,哪几位嘉宾明确感觉到来自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给我们业务带来的冲击?孙总一位。

 

 

科技如何改变金融?

 

反欺诈、审贷、用户体验?

 

我大概算了一下,从概率上来讲,我可以理解现在竞争还是有的,但是还没有到完全白热化的一个地步。我们第一个问题就结束,关于红海和蓝海的问题。我们这个论坛谈的主要是金融科技和企业通过金融,通过大数据、IT技术改变传统的消费金融的不管是场景也好,风控也好,获客也好的方方面。所以,我想每位嘉宾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来举点我们自身的一些例子,好的成功经验来给台下的一些嘉宾分享,看看我们到底在这个领域做了哪些数据,跟风控或场景不太一样的事情。我们还是从唐总开始。

 

唐侠:严格来说,飞贷金融科技不是一个消费金融公司。所以,今天这个主题里有些关于消费金融深度体验的问题,我可能不是讲得那么全,但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我相信不管是消费金融还是其他金融,。在这一点上,中国征信体系在不断的往前走,数据共享也在慢慢形成这种格局。所以,用大数据的方式把各类个人信用体系所应该关心的这些数据进行抓取、挖掘、整合、计算,然后模型化,评分体系要更加科学合理,这是风控的一个挑战。但是我想说的还是关于科技这一块,由于现在消费金融中的一个趋势是互联网化,人们在获取融资需求的时候,更渴望的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毫无疑问,现在移动互联网将会使消费金融使用的程度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金融的本质无非还是风控。风控这么多年谈下来,实际上还是一个数据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如何在消费金融领域里极大的运营?这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我相信消费金融也好,其他金融也好,首先是信用风险,同时还有一个是欺诈风险。我们如何防范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是利用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技术的关键。比方说我们用刷脸识别技术来进行一些验证(人的身份验证)。还有一些就是关于我们的负面信息库是否共享,还有一些行为数据,包括它购物的行为数据,包括它在金融机构所留下来的所有信用数据是否能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充分的整合,这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于大数据的挑战,第二就是来自于科技在金融这个领域里运用的挑战。

 

孙海涛:简单分享一下所以,这是我们自己在用户的风险判断主要是在反欺诈和还款能力两个领域所做出的技术上的突破。我们51信用卡给用户撮合信贷服务的时候,我们数据是比较独特的,因为从用户几年前每个月的账单帮他管理,我们的一个天然优势是了解这个ID背后消费的趋势,他的负债率,各个银行的额度,以及他过往逾期的情况,最近消费增长的情况,我们做信贷风险判断的时候很容易判断出这个用户接下来6—12个月里还款能力是否会有问题。这里面有足够的数据判断。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两年以前跟宜信一起合作一个产品——“瞬时贷”,这在中国网络历史上应该也是一个里程碑。这个产品过去我们拍脑袋定了几个指标,比如通过用户授权的通讯录,运营商通话详单,以及授权电商的收货地址等基本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真实靠谱的,而不是一个中介操作的虚假身份。从这个角度去做在线借款反欺诈的工作就非常之有效,一直到进行了两年,我们这个业务也做得非常好,宜人贷在美国也上市了。今天的在线贷款业务中这已经是个标配了。

 

胡丹:拿我们自己的行业来讲,如果没有今天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样的行业,我们没办法服务蓝领,也没办法把贷款的单均做到非常非常小,才两千多块钱。这其中有两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打破门店的限制,打破网点的限制,让客户用自己的手机作为一个富有很多传感器的个人设备,可以提交他个人的很多信息。

 

第二是云计算技术,我们做建设的时候不需要像银行一样买小型机、大型机跑反欺诈引擎,我们完全可以跑在云上。这两个是基础。我们非常重视技术,公司里有过半的员工都是技术相关的人员。

 

具体来讲,技术在我们业务里主要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就是风控我们客户是线下实时获取的,这些客户我们之前都不认识。客户在手机店买手机,他身边不会带工作证明,银行流水这些东西,最多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还有本人。我们要基于这些很薄很少的信息做判断,这强迫我们用很多非传统的审核手段,非传统的征信手段。

 

举几个例子,互联网行业用很成熟的社交图谱,我们拿来做用户的分群,把好人、坏人以及他的联系人放到同一个社交图谱,由此可以看到好的客户是非常离散的行为,坏的客户都是抱成团,这样一个小的工具就能让我们把团伙式的欺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防控。

 

再比如客户都是用自己的手机,用APP申请,他所有的行为我们都可以在申请的过程中抓取。比如在传统的银行申请一笔三千的贷款他就填三千,最后做风险建模就获得一个变量,三千仅仅是一个数字,但这是第一个。在我们体系之内他怎么拖动那个贷款滚动条,是从一千突然拖到三千还是中间有所犹豫,滚动条滑动的快慢等都可以获取大量用户行为的信息,这些信息我们放到最后的深度学习里可以跑出一些非常显著的变量。

 

第二个方面是用户体验由于我们的业务一定是在现场当场办的。所以,必须很快给用户一个结果,不能像信用卡一样等了两三天才给结果,用户跳出率会很高,逆向选择也很严重,好人都跑了。所以用户体验上借助实时的大量运算,借助很多工程的力量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把审核时间压缩到7分钟左右。

 

最后一个是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开发银行赚钱,我们说信用卡公司发卡是不赚钱的,他靠跟客户持续的发生沟通,发生业务,在第二年开始赚钱。我们没有网点,我们只能用好手机的APP,把APP的用户体验做得很好,把还款交叉销售,甚至会员推荐会员这些功能都做上去,可以把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做起来。

 

肖文杰:整个科技在我们公司的一些应用的情况,这个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的时候我们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没有太多的数据,更多的会靠一些流程和机制保障我们整个定单的通过率,这个东西其实在我们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困扰着我们,有时候定单堆积起来是几天都审不过来。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内部流程的优化,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都解决不好。当我们开始用整个数据,尤其当我们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时,我们用整个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会变得非常容易。我们发展过程中,过去几年的增长非常快,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几年来都得不到解决,那就是我们对用户承诺的时效性问题。我们最开始给用户的承诺是十分钟搞定,十分钟给用户一个结果,一个全新的客户进来。一开始订单量不多可以搞得定,但当我们进入高速增长时,这个问题就搞不定了。

 

原来分期乐每天十几万笔的交易,每笔交易只有一千块钱不到的小额的时候,要知道如果投人的话你要投多少人进去,最开始50个审批人员,还可以很规范的管理他,培训他,让他理解,我每一次政策变化的情况下,保证大家能按照相关的政策处理的准确度达到百分之八十多。可到了几百个审批人员的时候,培训的难度会变得非常大,你如何按照每个人按照相同的标准来帮你处理呢?不可能达到。如果有一天外面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调了一些规则,你要重新培训这些人,那也是巨难的一件事情,光培训都得花一个星期,你怎么管理风险呢?

 

所以,我们在上面花了很多时间,两年时间一直在挖掘各种各样的数据应用,这样的话,我们在审批过程中能更多的通过数据,以提升我的效率,。当然,有些特殊情况还需要人来判断,但我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把它做到更高的通过率,只有这一条路,我们试了很多很多的方法,尤其是做个人消费金融,。这是第一个。我们第一个应用是在于如何提升我的审批效率,能够确保我们每天高效的处理这些订单。其实我们的人工按照我们的规则同样可以把坏账率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今天为止我们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每天处理几十万定单,人工介入量只有不到5%我们不像银行,银行可能放一亿下去只要一个定单,一个定单一个团队做一个星期的尽调就可能搞定了,我们一个亿可能是十万笔交易,靠人是解决不了的

 

第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分期乐,今年我们预计可以做到300亿的资产规模,我们看传统金融公司的整个规模,他们几万人的团队,密集的布在每一个点,每一个岗位都是拿人堆出来的,而分期乐到现在还不到三千人。科技的东西是可以帮助你搭内部整个生产工具,你能够保证可以高效的,每个部门都能很好的衔接,很好的在一个平台上工作,这也是我们在内部非常看重的。

 

这两个点我觉得是我们至今为止应用得比较好的地方,未来我们来看这个领域里,我相信在数据端的应用,如何通过数据来管理风险,提升你的整个公司的运作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不能把这一点运用好,我认为未来再大的蓝海可能都没你什么事儿,肯定没你的机会。

 

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太迷信于整个的数据,我们看到今天为止在国内大数据的应用上,能够在互联网领域看到应用比较成功的两个领域,一个就是金融,另外一个就是广告,还没有其他的地方说大数据到底有多么神奇和牛,还没有。在金融科技的这条路上,我只能说大家能更好的如何发现企业的问题,学会用这个东西解决自己的问题最重要。

 

张敬华:因为银行在试图发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试图发行信用卡的时候,会发现银行还在基于传统方式,比如审核一个人的工作是不是有稳定的社保,是不是有保险,是不是有车有房。当我们把用户额外授权的一些数据项提供给银行之后,在银行那一端跑信审模型的时候,银行就会发现针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用户甄别起来信息更准确了,,这是第一点。我们掌众金融有两个点是比较有特色的,第一个是我们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银行机构,我们实际上主要在帮助一些中小的银行,一些农商行做互联网的借贷或者是撮合。这是现在银行一个极大的需要金融科技公司做这样一个补充的,我们现在也是让用户收集运营商的信息,包括刚才讲的社交的信息,包括电商的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学历,包括一些简历,包括你简历更新的记录、频次,跳槽的频次,这些额外的维度提供给银行之后,能有效的让银行把风险控制下来

 

第二点,掌众全产品系列都是打着“闪电”,我们目前的品牌口号叫闪电借款56秒到账或者56秒放款,我们应该算全行业第一家60秒之内全程信审完成包括放款,这也跟很多银行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怎么做数据的实时,数据仓库的建立,实时的分解,实时的脱敏,实时的分类标签,再做到实时放款。放款的时候,很多中小银行业做不到实时放款,我们联合很多支付公司打通很多支付通道,使得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

 

我前两天看到腾讯马总的一个讲话,他说互联网技术就是在云平台上利用人工智能做大数据,就是把这三点怎么应用到某一个具体的细分领域。我们这些创业者无非就是把它应用到金融领域,包括大数据的概念,我认同刚才肖总提到的,你会发现真正在提供信审模型的时候,所谓大数据也是没有太多用处的,但是大数据在反欺诈,刚才买单侠的老总讲的,用在反欺诈的模型上族群的分类上很有效,但是对于个人批贷额度这个时候可能还是电商的数据,他的信用卡的账单,银行流水的数据可能更有效。金融科技公司无非就是把这些所谓的技术、人工智能、云平台的存储,包括大数据的反欺诈的核心应用以应用到金融,甚至只应用到金融的某一个细分的领域,比如学生、蓝领,可能这是我们目前掌众主要的两个在市场上跟其他传统创业公司不太一样的点。

 

我们目前更多的是跟很多银行机构在合作,今天也是借这个大会,如果有很多银行希望基于互联网的小额放贷或者基于一些新兴的消费金融场景试图进入的时候,可以跟我们掌众金融做合作。感谢主持人。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场景与获客

 

场景到底重不重要?

 

周亮:刚才几位都从大数据、风控、反欺诈的角度讲了很多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聊到“消费金融”时离不开一个词,即“消费场景”,我想请五位嘉宾分别从场景和获客的角度讲讲我们自己的优势或者做法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互联网今天尤其在线路上面获客越来越贵了,线路上面的获客成本甚至超过线路下面的获客成本,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做消费金融的公司来讲,我们在获客和场景端是怎么做的?能不能请五位嘉宾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相对成功的一些经验。

 

唐侠:消费金融领域很多投资者都在谈特殊的获客渠道。坦率说,飞贷金融在这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有好的获客渠道,有独特的资源和消费场景,这毫无疑问是优势。但是消费者他面临的这个场景会非常多,在不同的场景都去进行这种金融需求的话,对他自己负债的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同时,对投资者来说,无法了解他过度负债的现状。在飞贷金融的概念里,它不太去追求消费场景,而是去令消费者能不能有一个综合的授信,这个综合的授信可以令他融资得到满足以后应用到不同的消费场景。所以,我们在金额上会做一些区隔,比如一万以内的我们就不再做,我们会在它的综合授信上追求额度上的合理性。这是其一。

 

谢谢。其二,令它的方便程度,一个陌生人在三分钟之内通过飞贷金融的平台能得到最终的答案——你可以有多少授信额度。得到这个授信额度的同时你可以得到资金。清算的整个过程也是无缝对接的。最后,他发现所有的额度和所有的信贷实现其实都是来自于银行金融机构,因为飞贷金融科技不提供任何资金,也不提供任何的信贷,我们只是做科技的支撑和大数据的整合,最终给一个风险的判断,由合作的银行进行最终决策。到现在为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有三家国有银行已经跟我们进行了战略合作,选择了我们这个平台。所以,我们的获客不是以渠道为王,也不是以场景为王,我们还是提供一个综合快捷的授信,以这种方式来打动客户。

 

孙海涛:我觉得好的消费金融产品一定要有一个适合它的场景,你到我这边来借钱,我借助你,这时候风险是非常大的,你的判断逻辑以及所有的好人、坏人混在一起找你麻烦。

 

我认为目前的场景主要是线上卖东西,还有线下卖东西的。大量的消费金融公司,如京东、阿里都是在商城里建立的消费金融,微众的微粒贷我不觉得它有场景,它只是利用庞大的微信流量来获得转化。

 

第二种场景,我自己的体验发现,并不是说用户在买东西的时候,我在一年前想为什么全世界的信用卡都是一个月给你发一个账单,很麻烦,每个月把你账单生成,通过另外一张卡还给他,这就是信用卡这个物种的基因,它就是创造了一个月一张账单的场景,让你每天刷500块、5000块,积少成多,一个月账单来了15000,最重要的是在账单前面写一行小字,“这个月15000,最低还款额3000”,现在的场景可能延伸的两年多三年,银行进来,说这个月账单已生成,消费了15000块钱,应该还。”下面短信又来了,拟回复“FQ12就分12期”,这是信用卡这种模式、这种物种所创造出的一种场景。

 

回想到51信用卡公司,我们积累的这几年作为一个免费的信用卡工具,管了五六千万人的信用卡账单,我们去年开始逐渐往金融信贷产品业务增长非常快,我觉得主要是符合了它的基因,就是谢谢。我们管用户的账单其实是属于对用户的信用、负债进行综合管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账单的账单,我们用户有三四张信用卡,每过三四天时间打开APP看一下,我这周还要还一万、五千,下个月还多少钱,我的钱够不够。我们用这样的APP管理模式,用户问自己我的钱够不够,是这么一个场景。当我们给用户提供一个信贷服务的时候,他的转化率就相当之高。用户的up值也非常高。获得消费金融的客户最重要的是你获得什么场景,有好的场景,你的业务才能做的强大。

 

胡丹:我们之前也考虑过无场景的消费信贷,但是不跟购物场景绑定在一起,无场景的消费信贷逆向选择问题非常严重,比如竖块牌子“我是个贷款的APP”,去搜“贷款”两个字的人,大家可想而知,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人会在APPStore搜索贷款。虽然进来的客户很多,看似每个成本获取成本不高,但是由于逆向选择问题,一定要把通过率做到很低才能保证最后的损失不在很高的水平上,这样一乘,导致最后每个客户的服务成本是很高的。我们之所以一定要跟场景深度结合,主要是避免逆向选择的问题,比如我们跟线下卖手机的结合,跑到手机门店十个人,可能有一两个知道这个门店有分期所以故意来欺诈的,正常的八九个人都应该是好人,这是一个随机样本,在这样一个样本里我们就可以给一个比较高的通过率,最后的损失也不会很夸张。

 

对我们而言,这样的场景有很多,有很多是有自有场景的,比如线上的商城,像京东、阿里,这类公司我们知道它肯定会自己做,而且也会做的很好,因为它有现有数据,通过现有客户的用户行为制作白名单,从白名单里给授信。所以,可以把风控做得很好。

 

互联网在线上这块电商是趋于集中的,很小的电商最后会慢慢倒闭,要么它长的很大自己做消费金融,这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跟线上的消费场景结合。

 

中国的经济在线下,尤其实体零售,耐用消费品的零售是非常非常分散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分散的小连锁,小的独立经营的实体没有提供金融付款的能力的,不像美国的沃尔玛自己能发信用卡,他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变成它的赋能机构,通过这些场景获取客户,通过这些场景把客户的转化率和客单价提高。

 

肖文杰:关于消费场景我们还是有些比较独到的了解,开头介绍我了解到场景是非常独特的东西,消费在前,金融在后,这就是我们对这个很核心的理解。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场景对消费金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第一,消费场景是可以具备很强的获客能力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初我在创办分期乐的时候,我自己在考虑要不要场景,我做了一个调研,我找了十个人问他,你们要不要借钱我借笔钱给你们,你们可以想买什么买什么,我找了十个人,十个人中至少有8个人告诉我,觉得我是骗子,放高利贷,没人理我,走了。然后我又找十个人,我这台iPhone5S你要不要?每个月200多就可以用5S了,问了十个人8个人两眼放光。这里我们能看到消费场景对于如何获取一个用户是一个更加具像的东西,消费场景是可以运营的。尤其当分期乐做促销和打折的时候用户增长得非常快,消费场景对我们获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

 

第二个点在于风控,京东里有一个很大的风控,现金类的风控比指定消费去向的业务风险大很多。当我自己掌控消费场景的时候,这个用户买什么、消费什么,我们清清楚楚,对我们整体风险会天然的少一些,在我们平台上套现也会变的更少一些。所以,我们整个风险更容易把控。

 

第三方面,长远的发展和利润方面它会给你很好的帮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整个消费金融一定在竞争方面是非常红的红海,中国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是非常惊人的,短短的一个行业可以瞬间一两年做成,竞争非常激烈。当一个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这个市场一旦成熟,整个在金融上能拿到的利润就会变的非常有限,因为金融市场的利率非常透明和公开的。

 

反过来看消费场景,线上、线下,毛利率百分之几十的比比皆是,当你整个获客用户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后,反过来消费场景是你很好变现的地方。以我们自己为例,你能想象在我们平台上有人买件100块钱的T恤而分期吗?肯定很难想象,但事实上每天都有很多用户买T恤、鞋而分期,这种习惯已经培养出来,足够的用户场景开始可以给你有更好的变现。

 

张敬华:大家好,我们掌众的获客渠道还是比较简单,我们之前的团队是做支付出身的,我们主要面对的用户群是之前有一些信用卡或者试图申请信用卡但信用卡失败的数据。我自己有个数据,去年整个中国转接清算的交易量是50万亿。我们做支付公司的时候,当时主要的工作是要对抗套现,因为一般来讲,行业里做的比较好的支付公司能把它的整个套现比例控制在20%以下。稍微差一点的支付公司基本上这个量级要到30%-40%,包括今年银行央行也在试图调整信用卡的很多政策。中国到去年为止总共发行了4亿张信用卡,接近2亿人拥有4亿张信用卡。我们去美国考察发现美国平均一个人7张信用卡,这是非常大的差异市场。在美国所谓的消费金融或者所谓的信用卡市场非常非常活跃,核心就在于它的整个信用卡的市场针对套现的梳理,疏通的一个通道是比较通畅的,现在美国信用卡一旦有逾期,则可以基于不同用户的风险定价做不同的区分,但是在中国刚才我们算的市场,如果是20%套现的话,中国存在着十万亿的资金被以一个56天免息期的情况免费的提供给用户,这是一个巨大的很不正常的集合金融的现象。

 

我们掌众金融要做的是如何帮助银行。我们之前算过我们如果能解决千分之一的市场我们就能做到一年100亿的规模,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我们如何做到针对之前银行在传统风控方式情况下,银行每年针对很多年轻的群体进行信用卡的限额或者信用卡就不发了的状况?原来针对学生市场信用卡市场一刀切,学生一张信用卡不放,现在最新的政策又针对不同的学生市场有新的政策出来。基本上传统的金融机构是很典型的还在用传统风险厌恶型的方法管理着这样一个信用卡的市场。掌众抓住这样一个机会,通过互联网的巨大的流量,再通过线下的中小商户带来的巨大流量,将这些所谓的信用卡被降额的用户或者你试图申请信用卡但你数据维度不够,我们给这些人提供金融服务,这是我们典型的获客的情况。

 

额外补充,在线下我们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分期类的交易,坦率讲,相比来讲支付类的交易还是比较低频的交易,低频相对讲是高毛利,支付类的交易是非常低毛利率,但是非常高频,我们现在主要通过线下的获客方法,通过高频的支付带过来用户,你是不是试图做一个分期的交易,我们把这个用户提供过来。

 

线上我们很认同,线上确实直接通过互联网信贷放贷它的风险非常非常大。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明确,如果在互联网这侧我们只做微小贷,通过一两千块钱的,通过这些人,在信用卡那一端你发现余额不够,我们跟51也在合作。如果你发现这些人信用卡账单很明确,他有一些逾期的记录,我们给他提供适当的贷款的情况,这是我们主要面临的一个市场用户的群体。这类用户群体从我们自己大概的估算还是这个市场量非常大的,七八千万的市场是足够的,这也是中国目前消费金融或者金融科技里我们觉得是一个很典型的细分市场,因为我们的感觉是中国在近几年之内,信用卡的发行量应该还是远远达不到美国的充分的水平。因为随着信贷的平台,征信的基础,中美的差异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觉得从这块来讲互联网的流量包括线下的流量,我们倒不是太担心。其实做金融科技来讲最核心的还是解决风控,你真的有更多的人在你平台上能借到钱,能享受到这种金融服务就一定有更多的人来你这个平台上希望你给他提供服务。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未来

 

敬畏风险,感谢监管提供创新空间

 

周亮:谢谢。结束之前我们想请五位嘉宾分别用一两句话展望一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未来。

 

唐侠:希望在未来中国的消费金融大蓝海里,中国利用这种坚持不放弃金融本质风控的前提下,多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服务于微小金融的需求者,创造中国的消费金融真正的品牌。

 

孙海涛:我觉得未来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很大,我们这些从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公司我觉得要对风险心存敬畏之心。

 

胡丹:基本一样,。消费金融也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对金融还是要尊重金融规律,存敬畏之心

 

肖文杰:我的观点也类似,核心的话,我相信未来中国整个消费金融发展起来,多头借贷和整个金融的风险一定有爆发的那一天,大家管好自己的风险,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你才会有未来。

 

张敬华:我自己的感觉是感谢监管部门,真的,中国金融的创新环境还是非常非常好的,唯有感谢,我们自己心存敬畏之心,感恩!

 

周亮:好的,感谢五位嘉宾的分享。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金融:行业现状、中美异同、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12万亿美元消费金融市场!如何被美国企业瓜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