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揭秘平安普惠整合战术 两年内2000万客户野心曝光

互联网+ 周假 · 零壹财经 2016-05-06 阅读:4674

关键词:平安普惠陆金所倪荣庆

谋求上市的大陆金所,在其将旗下三大平台整合完毕后,其野心也在逐渐清晰的业务条线中变得清晰、明朗。

4月24日,平安普惠副总裁倪荣庆参加蓝鲸记者训练营并接受零壹财经专访图/蓝鲸传媒

 

3月份,创立才一年的平安普惠撤销了三大业务群中的SME(中小微企业)业务,原有的三条业务线调整为两条,即无抵押和有抵押。销售和中后台保持不变。

 

4月底,平安普惠副总裁倪荣庆在接受零壹财经专访时披露这一动作背后的思路:

 

 

一方面,平安普惠的产品架构包括无抵押、有抵押、SME(小微企业)三个模块,同时SME产品中也包括无抵押和有抵押两类,这意味着产品遭遇同质化问题。

 

另一方面,平安普惠在SME业务的探索时间并不长。倪荣庆称,这样的时间点和体量允许平安普惠做出适当的业务调整。

 

不难看出,平安此次调整是为了让业务更高效。

 

倪荣庆更简洁地表述称。“我们发现整合以后更明确,那就是无抵押和有抵押业务,至于客群对象是个人还是小微企业组,可以在销售企业中做区别。”

 

上述事件发生的背景源于2015年3月,平安集团宣布整合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成立“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

 

而升级的陆金所3.0版本不再有P2P业务,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后的平安普惠成为陆金所控股下的另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P2P业务悄然生变,尽管陆金所仍旧销售P2P产品,但提供方已变成平安普惠。

 

倪荣庆认为,业务整合后并不影响陆金所开放平台的方向和定位,相反,此举增强了陆金所的线下服务能力。

 

平安在此举方面的考虑是,通过普惠金融和陆金所建立融合线下和线上垂直领域的O2O平台生态圈,会有助于线上线下导流,形成消费金融的生态圈。

 

倪荣庆称,此举符合平安集团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战略部署。

 

新平安普惠的消费金融野心

 

2016年4月底,在接受零壹财经专访时,倪荣庆称平安普惠已经顺利完成战略调整。

 

这其中包括:平安普惠向轻资本模式转型,加速规模扩张,撤销SME事业部也出于此考虑。整合后的平安普惠小贷与线上P2P业务结合、线下与线上结合,在竞争格局和运营效率进行了优化。

 

据平安普惠数据显示,整合后的平安普惠拥有了大约40000名员工。截至2015年12月,平安普惠的贷款余额较两年前的200亿元翻了四倍多达到850亿元。

 

即便如此,对整体的消费金融市场而言,平安普惠仅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央行近期统计数据显示,在27万亿元的居民贷款中,26.7万亿元是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放的。中国绝大多数的业务依然被银行占领着,这和很多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比如在美国,57%的个人贷款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消费金融的蓝海已经来临。

 

在国内,这个蓝海形成了银行、P2P、小贷、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等几大消费金融市场主体。

 

其中,630家银行仍是行业的主导;零壹统计数据中的超过2000家涉及消费信贷的P2P公司是消费金融的后起之秀,此外还有8910家小贷公司参与这个市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JAT等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正成为行业的新焦点,行业交易量也正进一步扩大。

 

平安普惠在消费金融蓝海里的野心也来越大。

 

在无抵押信贷业务里,平安普惠前后推出过优房贷、POS贷、车主贷、薪金贷等近十款产品。于去年开始涉足有抵押贷款业务后其也推出了宅e贷产品。

 

整整一年后的2016年3月,平安普惠宣称自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消费金融提供商。

 

过去几年,平安集团已经逐渐形成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支柱产业。平安普惠正期待它的消费金融业务成为集团重要的利润贡献来源。

 

“老”平安经验的新应用

 

整合后平安普惠,悄然生变的现象之一是传统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整合。这一整合,消化的是线上与线下的能力。

 

平安普惠的线下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平安集团在此方面的经验。过去十几年,平安布局了线下服务网点超770个。在风控上,平安普惠提供数据是有超过3500名当地风控专员。

 

过去十几年平安集团所积累的线下团队经验,在整合后的平安普惠里继续发挥作用。

 

在业务上,平安普惠有两万的销售队伍,这构成了其主要的直销形式;另外,其有大约有4000人的网络和电话的远程队伍。

 

APP的移动营销正在成为平安普惠的发力点。实际上,其最主要的方式是全线上快速放款。

 

倪荣庆称,目前平安普惠占主体的是无抵押业务,占整体业务来源的90%。这体现在其移动APP端上。

 

2015年前,平安集团曾在有抵押业务上有所涉及,但正式开始于2015年8月,目前大概占比10%左右。倪荣庆表示,平安普惠正在试图扩大线下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

 

在风控方面的应用,是平安普惠对平安集团十数年以来经验应用的典型例子。

 

通常,传统金融采用一种常见的信贷调查形式。数据化后的风控系统成为一种模型。这个模型中,反欺诈系统、评分卡、审批制度都会往里装。

 

人脸识别技术在反欺诈的应用上是一个典型例子。零壹财经此前报道,2016年,人脸识别技术已列入平安集团和旗下壹钱包发展战略中。

 

在零壹财经此前另一篇报道中,平安集团一位高管层透露,除人脸识别技术,指纹支付正在开发并将应用于壹钱包等移动端。

 

除人脸识别技术外,平安集团传统的网、电、移三屏互换技术仍应用信贷业务中,支持客户在办理贷款时,在PC、电话和移动端切换选择。

 

战略:两年内用户要达到2000万

 

实际上,平安普惠在对待不同的客户群体时,自有一套闭环内与闭环外体系。

 

在闭环内,APP的使用可以增加和客户交互的频率,形成大数据,再依此开发个性化服务的产品。倪荣庆举例称,平安普惠闭环数据对接的是超过1.09亿的平安集团客户数据。

 

倪荣庆说。“我理解的这些信贷产品、贷款产品,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数据产品,而且越往后面越是一个数据产品。”

 

针对外部客户,平安普惠试图将贷款服务植入到开放的消费场景中去。

 

“比如说客户要出国旅行,或者说研究生需要出国深造,在这些不同的应用场景中,需要根据客群对资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消费导向。”他说。

 

至此,一个线上线下融合,传统平安集团经验与新兴互联网金融及技术融合的平安普惠脉络浮出水面。

 

而这次业务整合最关键的,他认为在于避免了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更好地调整组织结构、业务和产品线、以及后台系统等资源。

 

“因此,平安普惠才能在渠道、产品、团队和风险控制方面取得重大的协同效应,吸引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他说。

 

“届时,平安普惠将成为世界上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这一目标背后,平安普惠自整合后的一年来客户量增量达到150万。战略上,据倪荣庆披露:到2018年,平安普惠的目标客户群计划将达2000万人。

 

再从更高点俯视,谋求上市的大陆金所,在其将旗下三大平台的陆金所开放平台、平安普惠和近期收购的“前海金交所”整合完毕后。其野心也在逐渐清晰的业务条线中变得清晰、明朗。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国外互联网保险案例:按需保险平台Trōv

下一篇>欧洲监管局调查结果:清算、货币、银行受区块链影响最严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