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陆岷峰: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合作存在三种模式

观点 张铮 零壹财经 2018-11-27 阅读:28526

关键词:陆岷峰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银行互联网监管政策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岷峰对“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与银行合作共赢?”问题做相关分享。
11月27日,零壹财经在上海召开“金融改革四十周年 度“势”创新——2018零壹财经新金融秋季峰会”。会议聚焦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力邀各行业精英人士,探讨金融改革历程、发展变化及未来趋势,助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峰会圆桌论坛上,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岷峰从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合作方式、金融科技公司盈利模式、银行互联网监管政策、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转型等四个方面对“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与银行合作共赢?”问题做了详细分享。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的合作,陆岷峰认为存在内生模式、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外部金融科技公司三种合作方式。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盈利模式,陆岷峰表示金融科技公司要与合作对象进行深度融合,共同配合运营,流量分成,风险分担,利润共享,这样能够随着银行业务进行流量分成,具有稳健的盈利能力。

银行互联网监管政策方面,陆岷峰认为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很有必要,而且要给予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贷更多的义务与责任,并从五个方面对监管支持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转型方面,陆岷峰表示金融科技公司应从推动服务专业化、保持产品领先,时刻注重自身产品升级迭代和注重对长尾客户的服务三方面去做好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同时,陆岷峰认为未来金融科技的趋势是平台化,分工更加专业化、将满足各层级消费者的需求。



下面是陆岷峰对圆桌问题的详细回答

1、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方式有哪些?

(1)内生模式,银行传统的信息科技部。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主要是从事银行计算机方面的开发、维护、采购、管理、网站的信息发布、以及一切与科技挂钩的东西,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一般都是由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负责。

(2)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一般大型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较多。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市场化的机制扩大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研发和场景应用落地。提升系统架构的更新及数据尤其是企业大数据处理能力。改造服务网点、升级服务渠道,用智能终端、智慧终端取代传统网点。创新变革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思维。但是目前的关键是看银行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比如建设银行组建了独立的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人员超过3000人,依托建设银行集团的科技团队和科技实力,探索将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输出给中小银行,提升全行业的金融科技水平。山东城市商业银行联盟联合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一种模式。

(3)和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大银行分别与国内几家大型的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合作,但这种合作仍主要常见于中小商业银行,一种是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技术外包、流量场景等服务,另一种就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技术,银行提供资金,双方共同运营,流量分成,风险分担。这两种模式都充分体现了金融和科技的专业化分工。比较典型的有百度和南京银行合作的度小满消费金融,百度公司提供流量的导入、基于AI的智能化风险评判、科技IT支撑,南京银行负责放款,风险按比例共担。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 陆岷峰)

2、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务如何盈利,银行愿意为哪些服务买单?

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务如何盈利

(1)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一次性买断的技术外包,后续提供运维服务。本质是产品销售型的模式。但是盈利能力并不是很强,主要原因是这类公司竞争较激烈,银行可选产品的面较广,同时存在拖欠工程款等现象。

(2)与合作对象进行深度融合,共同配合运营,流量分成,风险分担,利润共享。这对金融科技公司的要求较高,能够随着银行业务进行流量分成,具有稳健的盈利能力。

银行愿意为哪些服务买单

简单说银行更愿意金融科技公司提供
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增加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密切关注开放银行带来的各自发展机会。

(1)银行自身不愿意做的产品或业务,但是这类业务并不会给金融科技带来较大的利润;

(2)能够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优化流程改善客户体验的服务。这类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提供咨询服务等的科技公司,降低银行风险、提供流程优化以及采用高科技手段显著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精确度,改善客户体验,效益对比明显,有科技前瞻性,且明显帮助银行省钱。

(3)帮助商业银行建平台,提供流量入口。银行获得优质客户且获得资金沉淀,帮助银行挣钱,是一种分润模式。

3、如何看待网传的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双方合作共赢需要监管的哪些支持?

(1)十分有必要:当前互联网贷款中的乱相丛生,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文件来约束。对互联网贷款进行彻底明确。包括明确定义、范围,内涵。同时对互联网贷款的原则、资质、参与互联网贷款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余额、信息数据、授信与内控、联合贷款要求及贷款额度、催收合作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政策约定。

(2)给予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贷更多的义务与责任。商业银行有可能在线上贷款业务方面占据市场主流,唱主角。在P2P平台在清理整顿中已进入暴雷高发期,出台互联网贷款办法可被视为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致力互联网贷款,将更多社会民众需求的小额、分散的互联网贷款纳入自己怀中的得力之作,既能防范互联网贷款风险,又能给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扩张提供重要契机,也可理解为商业银行对大量互联网贷款进行有效“接管”的表现,或为互联网贷款收编为正规军创造条件。

(3)明确了互联网贷款合规的底线。清理不合规互金平台,规范催收。互联网贷款办法要求清理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山寨互金平台等合作对象,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贷款催收等条款。

(4)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或机构发展互联网贷款没有太多的优势。互联网贷款办法中贷款区域限制与出资比例限制虽然意味着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完全依靠自身来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有用力过猛之嫌,但是这也规范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降低互联网金融借贷导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回升风险。

监管支持
     
(1)规定创新运行空间的上线与下线。因为不是涉众投资。影响不到社会稳定等问题,互联网贷款最大的问题一是风控,一是催收方式,守住这两条底限,应当大力支持发展。

(2)大力支持设立互联网小贷公司,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是互联网贷款的三个主体。线下小贷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了。

(3)大力支持互联网小贷公司与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

(4)在服务过程中,监管部门需要注重对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加强监管,金融科技公司和商业银行合作,通过互联网渠道可能将原有的风险成倍数放大。比如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开发的信贷系统产品涵盖了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从贷前尽调到贷后电催能够一手代办。这固然为银行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成本,但在与类似的外部系统的对接过程中,某些流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盲区和空白,进而演化成某些风险隐患。这类信贷系统往往会提升放款效率和规模,一旦蕴藏着某些风险点,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5)监管部门需要督促商业银行实时公布与合规互金平台合作过程中的贷款总额、贷款余额、不良率等重要信息,保证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真实性、规范性。同时与持牌互金机构,尤其是网络型银行资源同享,形成风险把控联动机制。

4、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促进自身业务转型与赋能银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未来有何趋势?

(1)推动服务专业化,内生到银行的业务中。金融科技公司应该深入了解银行在营销拓展、业务创新以及技术升级的灵活性等方面的痛点,整合专业的资源或团队,推出针对解决银行的痛点的产品或服务,保持自身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要善于进行技术整合,为银行输出整体的、流畅的解决方案。

(2)保持产品的领先,时刻注重自身产品升级迭代。市场上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不同领域的供应商很多,也都有自身优势,定期投入做产品的升级迭代,时刻保持自身技术和产品的领先性。

(3)注重对长尾客户的服务。商业银行在服务高端客户有充足的经验,但是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略有不足,金融科技公司在促进自身业务转型时应注重向服务普惠金融群体服务,帮助商业银行下沉金融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供服务效率。

未来的趋势?

(1)平台化。金融科技是一种解决方案,那么最佳的承载形式便是平台化:一家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多家机构在平台上协作,形成一个稳固的多边生态系统,以保障金融服务的高效和安全。平台化天然地与网络效应连接在一起,最终,一到两个巨头成为金融科技平台的载体。也不必恐惧,金融服务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市场空间都很大,都足以诞生出一到两家平台型机构。所以,未来的演变方向或许是,基于分工的不同,金融科技领域会诞生不同的平台型组织,这类组织以多边生态系统的形式保持竞争力,并对外提供服务。

(2)满足各层级消费者的需求。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来自于中国底层消费者需求的释放,而后逐渐演变为各级消费者。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消费者对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将会更高,同时也对金融科技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丰富金融科技业务及产品服务、拓展金融服务载体,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了解消费者诉求,顺应其需求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金融科技的有效发展。

(3)分工更加专业化。未来的趋势就是金融和科技从前端用户展现层面是深度融合的,从后端业务操作层面是专业化的分工。即:融合+分工=协作共赢,这种模式将有利于金融、科技领域的有机合作,共同促进金融和科技的发展,让科技更好的服务于金融,让金融惠及更多群体。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2018零壹财经秋季峰会:零售金融的变革之道

下一篇>2018零壹财经秋季峰会: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与银行合作共赢?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