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圆桌论坛:转型·破局——金融与科技的数字化机遇

观点 王若曦 零壹财经 2020-09-17 阅读:6504

关键词: 信用科技圆桌论坛金融数字化科技赋能消费贷款小微金融

“2020第二届信用科技论坛”于9月16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9月16日零壹财经·零壹智库联合大数据征信与智能风控服务商微众信科共同召开“2020第二届信用科技论坛”,与行业专家、银行业人士、科技企业高管等共同探讨信用科技赋能下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之路。

论坛上开展了以《转型·破局——金融与科技的数字化机遇》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圆桌讨论由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柏亮主持,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肖飒,江苏银行运营部总经理沈志峰,小米金融董事长助理、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胡伟,微众信科CTO吴万港参与了圆桌讨论。



柏亮:都说疫情对数字化的影响非常大,疫情期间都在做什么?公司业务发生了哪些改变?

吴万港:疫情促使我们从传统的行业到线下主要的工作方式,变成了一种数字化的转型,从原来相对比较慢的节奏状态下,变成比较快的节奏。在这个前提下,对于我们的行业前景来说的话,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不管是从银行层面来看,还是从客户层面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胡伟:疫情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有两块业务,对金融业务来说,是面向于米粉的一些服务,疫情期间所做的信贷服务里面,在疫情早期无法上班的情况下,我们大量的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大大提升贷后管理催收的效率。

从对企业的信用服务来说,小米生态链里有一个被投公司是生产体温枪的,之前体温枪是有小朋友的家庭常用的东西,疫情来临之后,订单量突然激增。早期传统银行面对这类企业,有大量订单需要采购元器件的时候,是不敢提供资金支持的。而小米金融有全链金融业务,从早期的批订单开始我们就全流程的监控生产经营数据,从采购到入库到最终的交付,全流程的去做整个数据的画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疫情刚刚开始爆发时,我们迅速和一直在合作的这家企业达成了共识,迅速提供资金支持,使得疫情期间的生产跟上了,迅速扩大生产。

疫情验证了我们全链金融数字化产业服务模式的成功性。疫情正好是一个机会,让原来要求线下尽调的企业慢慢的接受这种基于数据、远程非接触式的业务开展的模式,所以我们相信随着疫情渐渐的稳定甚至慢慢的解除之后,我们能留下来的除了我们抗疫的经验,另外一个就是把这些科技迅速的推广,然后给大家培养一个用户习惯吧。

柏亮:疫情结束之后原来要求线下尽调线下见面的,到现在都不限行了,那么刚刚标准化的产品,有回潮的趋势吗?

胡伟:因为本身产品是基于互联网化的,就像我们习惯了使用支付宝和微信,然后让我用现金,就非常难接受了。疫情到现在已经半年了,产品使用下来也非常的稳定,数据表现也还不错,大家觉得这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就会习惯去使用。

沈志峰:从银行方面来讲,因为商业银行还算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服务形式的变化较大。所有产品的宣传或者是沟通咨询,已经完全被迫的线上化了,包括客户经理所有的产品宣传都是通过小程序、电子海报,甚至是抖音方式去宣传,客户也在慢慢的去接受这样的方式。

其次是疫情也考验了很多银行移动化、线上化的这种完善性,那么从现在来看,不管是企业手机银行还是个人手机银行,线上化程度体验好的,完善程度高的这些银行,基本上金融服务的这块是不受影响的。所以这也是对线上化体验程度完成了一次大考验。

柏亮:现在网点来的人少了,我们怎么处理这些网点?

沈志峰:到目前为止,据统计,江苏银行苏南地区大部分的网点基本上客流量已经慢慢恢复了,但是苏北那边可能还有一部分的城市网点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60%到70%。针对这种情况,原来银行是厅堂等客户,现在基本上变成到外部拓展客户,所以网点基本上由结算为主的网点转变为营销为主的网点,所以真正在网点留下来的工作人员最少可以3-4个人,其他的业务员都已经外拓出去。

柏亮:以前跟金融相关的很多的案子都比较复杂,在这个大半年的时间你面临的是怎样的改变?

肖飒:我们单位有12000个律师,我去问统计的数据,里面做破产业务的那些律师,今年很忙,他们超额完成了任务;然后做离婚案子的律师更忙,三个月就完成全年任务;然而我们这些做金融案子的律师就比较困难,业绩才达到60%,做尽调也都逐渐转变成线上的形式。

柏亮:律师行业发现处理破产的业务会大幅的增加,疫情刚开始几个月也经常会有数据出来,一个月有多少的企业申请注销等等,像微众信科服务小微企业,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有更多的企业产生,还是说破产、逾期的情况更多,我们实际业务中感受到的情况是怎样的?

吴万港:总体的经济形势确实不是非常好,但是国家在释放大量的红利,尤其是面向小微企业的红利,那么经济总要往前去发展,这种前提之下,实际上对于银行层面来说,它有监管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所以银行的大量资金会往解决大量社会就业问题的中小微企业去倾斜。

但是中小微企业势必要通过一些渠道来获得大量的资金去经营开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我们国家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是最佳的途径,但是银行也有经营方面的要求,那么银行希望降低自己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控制,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不良率。

从这个层面来说,在这个赛道里面,恰好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实际上大量的小微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活动,但是银行由于很多原因不敢放贷。

但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银行希望由第三方机构,最好是金融科技机构,来弥补由于它自身各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那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准备的工作。

比如利用一些新的技术,如AI技术,为了给银行在做风控的时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我会通过区块链的引入,或者说安全多方计算或者联邦学习的引入,给这些企业提供真实可靠性的信息,作为征信评估依据。这对我们在产品的研发和投入,以及项目管理,还有组织管理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柏亮:疫情期间我们国家出了很多的政策,要求通过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向小微企业输送资金,然后提供金融帮助,中间会遇到层层困难,银行有银行的困难,所以现在银行通过像微众信科这样的技术服务公司,去服务于这些小微经济,这个过程中你们觉得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然后这几个月有什么更大的改变没有?

吴万港:银行对互联网里所产生的新兴技术,比如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联邦学习,我们在跟他们做一些技术方案沟通的时候,实际上银行很感兴趣,但感兴趣和落地实施还是有区别,真正落地的时候,他们的抵触心理是蛮大的。他们的担心出于这几个层面,第一个是稳定,第二个是监管的问题。
其实有不少客户合作下来之后,其实他们慢慢在这个过程里接受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就为我们下一步去更好的推进,比如说数据治理,推进区块链技术或者联邦学习的技术来打下很好的基础,通过初期的信任或者项目落地的方式已经帮我们建立起来良好的基础。

柏亮:胡总在在做机构之间的这种资产交易,比如说银行金融机构和科技机构之间,无论是来自于技术方面的差异,对资产的认知上的差异,你是怎么感受到资金到银行实体之间的是否畅通或者这几个月有没有巨大的改变?

胡伟:我们团队最核心的事情就是把这个钱尽可能通畅的引导到制造业实体企业去。小微企业为什么总是在说资金不通畅,或者是融资难融资贵这些问题。但是根本原因就是,从数据来看,小微型的企业生命周期较短,不论是做资金银行的监管,或是不良率等考核,可能大部分小微企业过5年就没了,自然而然天然会形成这么一个钱就不是那么畅通的问题。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类似于我们刚才吴总提到的,你这边提供最擅长的技术能力,然后满足监管的要求去实施相应的技术,我们更希望产业的角度去看,每一个企业去分析他每一笔资产到底本质是什么,它最终的这些交易行为,它的生产行为我们能不能把它数字化,全部数字化之后,通过一整套的资产的清洗,然后把它转化成我们金融机构愿意接受,然后风险可以看得明白的数字化资产。最终再对接到我们银行的最终资金。资金的方式其实是可以多元化的,不一定非要是信贷类的资金,其实可以把它做成产品,批量的转化成债券,或者做ABS,或者是票据,核心是在于我们怎么把这些企业里面的经营行为数据,把它资产可识别化。

目前我们所做的出了看经营数据,包括和微众合作提供一些数据,我们更希望通过生产车床间,来获取它日常经营的行为,这些行为我们用在个人分析的模式上,把它应用到一些企业的监控和风控的模式上,那么这些经营数据就非常的原始化和实时化、并且有保真度。

通过这些数据,再结合银行征信也好,或是外部的数据,融合在一起看,这样我们对企业本身的经营状态就非常有实时全貌的把控,我们把这些数据推给银行,不管是信贷部门,甚至银行投行部,就很简单的,不需要去通过人去监控你,生产线今天开工了多少,返工率是多少,数据可以量化,而且可以做到实时同步。从经营层面的数据拿出来,一方面可以印证生产经营数据的真假,生产经营情况,这样不管采用怎样的投资方式,我们都觉得是风险可控的,所以这是我们觉得现在存在的问题和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的路径。经过多元化的跨界合作之后,我们希望能解决这些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提高它的效率,然后帮助他们复工复产。

柏亮:在挑选合作伙伴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的时候,它的数字化程度,它的标准化程度是不是你们考虑的比较大的因素?

胡伟:我们一直在和江苏银行有合作。国内银行在整个监管的鼓励下,其实各家银行在IT的投入科技化的投入也非常重视,也投入大量资源,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基本上两个原则,首先是在产业这块的合作,产业这一块,比如说交易银行部、贸易融资部,是否愿意和我们一起创新支持产业金融发展。

第二个当它业务有理解的时候,这个时候IT的投入,数字化的程度就会跟上,因为金融科技、信息系统都是围绕着我们的核心业务去做服务,它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或者是拓展边界的工具,如果业务理解不深的话,做一个系统你不会用的话,是没有用的。在我们看来选择合作伙伴,主要对业务的理解外加对IT资源的协调。

柏亮:所以尤其是疫情以来,我们银行在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变化面前,银行到底怎么样去做,是怎么样通过数字化的改造等等,去实现资金在比较高速、安全的进入到实体经济?

沈志峰:银行就像主持人讲的监管后疫情时代,对小微企业的这块要求,提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首贷还是新增各种指标,其实作为银行来说,作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界性难题,其实银行背后根本的问题我觉得是两点。

一个是信息不对称,违约成本低。第二个就是运营成本高,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实包括违约成本低,是因为对于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第二个从小微企业来说,跟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抵押物比较少,那么它的信用数据相对是不完整的、缺失的,那么它的风险系数相对比较高。如何在海量的小微企业当中能够找到适合银行去合作或者贷款的对象,其实对于银行来说运营成本是相当高的。这一块如果按照传统的贷款模式或者是客户经理的跑街模式其实已经远远达不到我们持续经营发展的要求,甚至是监管的要求了。

那么基于这个情况,其实各家银行都在小微企业服务当中开始应用金融科技,特别是大数据的这块的挖掘和应用,特别是一些信用数据,或者是关键数据应用,在小微企业当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么这个里面包括传统的比如说财务数据、工商数据、税务数据,也包括外面的比如说海关数据、交通数据,以及比如说小微企业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公司联动,包括它员工的一些税务信息,包括它的收入情况,都纳入了我们对小微企业风险评估的模型当中。

其实银行这一块的投入,还是挺大的,包括跟外部的金融科技,包括有数据来源的这种金融科技,包括微众信科这样的合作,是解决小微企业难题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第二个就是我们认为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其实是通过完全的数字化的改造,把我们传统的一些融资产品、信贷产品改造成纯线上化的包括运营一体化多渠道,就全渠道的运营一体化的现场化的流程,来降低整个小微企业业务流程的全渠道流程的成本问题,这样我们认为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才能够把这个信息才能下沉接触到更多的小微企业。从金融科技公司的角度,除了解决前面讲的几个问题之外,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数据,来帮银行找到更多符合银行在规定的利率指标下,同时又能够维持银行持续化经营的信用体系的客户,这样子也可以帮助客户大大的去扩大这一块的客群,那么我认为这双方是合作的关系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

柏亮:银行也在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还是做了非常多的尝试,而且银行尝试的制度成本要比其他的机构要高很多的。这里面讲了制度成本,其实国家不仅仅是给这些货币方面的政策,其实也有很多管理办法,比如说像互联网贷款的管理办法,比如说像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评价办法等等,过去法律导致的这些障碍,你觉得对于我们服务小微企业,或者服务银行的数字化,到底有多大?现在这些东西出来以后到底改变多吗?

肖飒:主要是利率上限出来了,民间借贷确实是受到不小影响,间接的小贷公司也好,银行信用卡业务也好,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会发现对于法律的确定性的这种预判,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去从全球市场来看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你会发现法律的迭代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跟上银行科技、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等的发展,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我们现在给市场一些空间,比如说你规定的稍微原则一点。而如果只是给一个数或者几倍的说法,可能会引发一些没有必要的市场的变化。

对商业银行和跟商业银行在信贷科技方面去合作的这些机构产生的实际影响,其实还是利润空间有压缩,大家分润的模式可能会有变化,以前可能大家挣得多一点,大家都还能你好我也好;现在的话利润摊薄,强势的还能保持自己的利益,弱势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还不好讲。所以未来有一个变化,单纯的科技公司应该怎么走,是以什么为抓手还是值得商榷的事。

吴万港:首先合规是第一要素,金融科技的本质应该是金融,因为你服务于金融,所以合规是第一要素。但是怎么样做到合规,对金融机构来说自己在合规的要求之下,我们怎么样按照他的这种要求,给他去提供一些服务。

从市场交易角度来说,我处在乙方的位置,但是我不能纯粹站在乙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应该站在甲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他需要什么,他需要的东西除了解决业务问题之外,更加想要想办法帮他解决合规上的问题。

柏亮:做消费贷款,以及相关的资产证券化等等,现在也都因为法律法规的问题在资产的筛选生成以及交易规模上,是不是也都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胡伟:法规的出台,包括刚刚也有银保监会出了一个小贷公司的管理办法,业务首先是政策导向的,所有的业务都在监管的体系之内,所以这块我们的理解完全是要做一些预判的,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前瞻性的方向性的指导。

第二个,近期频繁网贷新规,包括今天又出台了小贷公司的管理办法,从我们来说,第一个刚才提到的利润,原来做高利的企业可能空间就打掉了,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原有的商业模式就不存在了。

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是完全参考所有的条例来做的,从整个市场来说,对我们来是有利,因为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合规框架之内来做。但是也引发我们一个思考,就是在于我们要做一些加压测试,如果更加严格的话我们怎么办,我们是否还能够持续的给我们米粉提供合作和服务,让跟我们合作的金融机构我们给他的资产,让他的风险收益是OK的,我们发ABS的资产入市资产是否足够,这一系列是考量国家在降成本提高效率的大监管思路下,我们怎么去适应这个监管的变化,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所以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我们贯穿在日常工作之中的。

沈志峰:以前银行基本上是坐等客户来上门,有没有站在客户的需求角度来做,其实江苏银行在这块危机感还是挺强的。我们现在的技术人员包括业务人员现在是叫科技部门,以前是叫知识部门,所有创新类的产品都是长期办公一起做的,不是像以前业务部门提一个需求到科技部门,科技部门评测完再落地,这样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站在客户的维度或者需求角度去做产品。

科技部门拆散成无数个小团队,办公工位已经是跟业务部门完全坐在一起,这样随时就可以就业务需求市场需求进行讨论,整个需求诞生过程科技部门是参与的,这样也能更多的站在客户的需求去做这样的得地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的体验度包括它的业务流程办理的这种完善性会比以前大大的提高。

第二个就是监管下的这么多管理规定和办法,从银行角度来说怎么能够维持原来的持续化的经营,唯一的办法就是降成本,银行原来是粗放型的产品经营模式,可能转化成一个精细化的,更注重运营成本的管理方式。

柏亮:现在的法律法规出来以后,比如说和银行协作去提供服务科技公司的角度,在现在尤其是最尽心出的法规面前,有什么建议。

第二个就是客户方这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在面对现在新的法律法规面前,他怎么样才能够跟现代的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有比较好的契合起来,能够更好的获得资金的帮助或者银行的服务。

肖飒:我觉得其实中小企业里,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企业主还是非常“智慧”的。从不同的还款意愿来看,他们间出现了些有意思的联盟,叫反催收联盟。所以我们一方面很爱他们,另一方面又很恨他们,银行是在放血的。我们呼吁中国消费者要有诚信,要有一个很正确的态度。既然确定的态度是恩威并重,那银行的态度就是恩也要有,威也要有,我们恩现在出了一个,深圳有个人破产条例,在全国推开的话,对中小企业而言创业成本就非常低了;那威就是我们对消费者不仅要做金融诚信和信用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做相应的法律教育。

柏亮:我们从信用科技谈到了金融的数字化,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尤其是在疫情后加剧金融和科技的生态前景,有一个怎样的展望或者建议。

吴万港: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我觉得这个是国家监管的一个期望,也是一个要求。但是现在问题就在于金融做了金融的事,科技做了科技的事,两者之间没有融合到一起去这是带来最大的鸿沟,所以作为个人以及微众信科我希望将来,我们作为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个追随者,或者说一个从业者,我希望利用我们现有的一些技术为这个行业去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

胡伟:从个人来说,我觉得未来金融和科技之间,在整个监管的明确之下,科技一定会深入到每一个细分的领域和行业,从我们小米来说,希望把我们每一项先进的技术和能力,赋能到我们产业里去,帮助我们产业更好的和金融融合到一起。

沈志峰:我希望未来应该是银行跟金融机构和拥有合规数据的科技公司,共同成长共同促进吧,然后服务好全社会。

肖飒:我认为科技应该刻进金融的骨头里。

柏亮:我们一起刻,今天就是把科技刻进金融骨头里的一部分,我相信以后的融合会越来越深入,我们刚才各个环节都表了非常好的态,我相信一定能够融合好,无论是金融业的改变还是为实体经济的服务,或者现在说的更加短期的政策来看,为保就业保民生其实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今天我们的论坛到此结束,非常感谢我们各位嘉宾非常精彩非常实在的发言和分享很多的经验。
 
加关注 消息
文章:150 粉丝:18 总阅读数:3984.7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转型与破局之道:信用科技赋能下的金融数字化转型

下一篇>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杨洁:数字普惠探索与实践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