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开放银行的使命与未来

李林鸿 · 零壹财经 2020-08-07 11:01:48 阅读:12826

关键词:开放银行数字生态银行新网银行浦发银行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严监管“新常态”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较大冲击,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和重塑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和风险理念,推动着商业银行向着数字...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严监管“新常态”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较大冲击,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和重塑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和风险理念,推动着商业银行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BANK4.0演进。开放银行作为一种金融科技创新的新模式,适应了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发展趋势,成为商业银行连接合作伙伴、构建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开放银行的理念也受到了学术界、金融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业内的“百家争鸣”推动着开放银行从理论走向实践。2018年被视为我国开放银行的元年,而到了2019年,开放银行则进入到快速落地生根的新阶段,不论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在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技术实力和业务重点等,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的开放融合之路,形成了风格迥异、争奇斗艳的开放新局面。

一、开放银行的使命

开放银行是在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数字化转型提速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金融脱媒、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等的冲击,而主动做出的自我变革;也是伴随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商业银行为更好的融于产业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而主动做出的关键抉择;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发挥金融供需平台价值,构建生活与金融场景,搭建平台生态的重要举措。

简而言之,开放银行,是根据客户需求,连接合作伙伴,融于场景,打造集生活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生态平台。连接合作伙伴,可以“引进来”,吸引合作伙伴入驻银行平台,“筑巢引凤栖”,也可以“走出去”,主动融入合作伙伴的生态,“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总之,开放银行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生态,是场景金融和平台经济深入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金融科技和网络金融发展的更高阶段。商业银行不再如过去般“坐商”,而是主动去“行商”,主动去把握客户需求,融入产业生态,在生态体系中彰显金融服务的独特价值,用主动开放、主动融入的积极姿态,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活水”。

回顾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从封闭的柜台网点,到自助的ATM、电子银行,再到拓展行外客户的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再到今天服务线上线下、行内行外、公司零售等全网用户的开放银行,银行业经历了从渠道向平台,再到开放银行新生态的跨越。

银行业本身是服务性行业,各商业银行也一直致力于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论是传统的网点、ATM机,亦或是电子渠道的手机银行、直销银行,都是为了更方便的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

开放银行作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通过API\SDK等技术手段,打破过去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壁垒隔阂,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行业等多重因素,在客户需要时,主动触达客户,无需客户到网点柜面或者下载手机银行等APP,因而开放银行的形式是接口的开放、数据的开放、用户的开放,但究其本质,是开放服务,特别是账户服务、用户服务等的全网开放。开放银行的使命,是打破原有的金融服务壁垒,开放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开放银行,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与过去的“接口银行”、银企直联等有着显著的区别。开放银行是银行业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所做出的的战略选择,包括业务的开放、数据的开放、能力的开放、用户的开放等等,其范围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早期的“接口银行”,而银企直联更像是开放银行业务实践中的一个“点”。

通过开放银行使得金融的覆盖客群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全面、金融服务更加综合,客户(特别是长尾客户)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综合金融服务)可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某种意义上,开放银行也在推动着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开放银行的路径

既然开放银行的使命是开放服务,而银行业本身又是产品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行业,各家银行都在千方百计筑牢自身的“护城河”,特别是想尽办法来创新产品、让利于客,以求能够留住客户、增强粘性。那么开放银行时代,该开放哪些方面?如何开放?开放的路径何在?

从国有银行的开放银行探索,到城商行的开放银行实践路径各不相同,他们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实力、业务重点等走出了一条具有本行特色的开放融合之路。

浦发银行在2017年就投产了API平台,并进行了运营,2018年又提出了数字生态银行的战略。浦发银行认为,API Bank不简单的是一个产品和服务创新,不简单的是1+1,而是会产生化学反应,是一次变革,是战略级的任务,而不是战术级的任务。浦发银行希望API Bank能够秉承开放、连接、共享的精神,成为全行金融科技创新的平台,通过这扇开放之门,与生态伙伴连接,与互联网上的各行各业连接,实现能力、数据和功能的共享,实现价值重塑,为数以千万计的B端用户和数以亿计的C端用户提供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

新网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的重要代表,则提出开放银行推动着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未来的银行不是消失了,而是如空气般无处不在了。新网银行从筹建之初就把“开放连接”作为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打造金融开放平台,已经服务了超过2500万用户,累计放款超过2700亿元。银行的开放有很多类型,如产品的开放、渠道的开放等等,新网银行则开放了自身独特的风控能力,通过开放基于数字化风险能力,将金融服务下沉到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等金融不发达地区,有效满足“长尾客群”的资金需求,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半径。

尽管各家银行都在寻求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之路,但通过横向对比和纵深穿透后,笔者也发现商业银行的开放之路其实也具备一些共性的特征,就是抓住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主动求变,敢于探索。

笔者将这种共性的特征归纳为两点,即当风借力与厚积薄发。

所谓当风借力,一方面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浪潮,互联网本身追求开放式、无边界、融合化,银行业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开放是时间问题,早准备、早开放、早融入、早受益;另一方面也是银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4000余家,供给比较饱和,服务高度同质化,同时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脱媒日益加剧,不跟随大趋势,不进行自我革命,闭门造车、抱残守缺,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所谓厚积薄发,主要是银行内部的积累与聚变。打造开放银行,需要战略、组织、架构、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既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谋全局、谋大势;也要有适配的组织保障,执行有序,奖罚分明;还要有坚实的系统架构支撑,金融科技时代,技术架构的作用愈发重要,打造开放银行,必须有柔性开放的系统架构;此外,还要具备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员工敢于创新,公司鼓励试错,建立容错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全员微创新,营造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

三、开放银行的“另一面”

开放银行是银行业发展的一种业态,银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不论业务形态如何改变,经营风险的本质不会变化,敬畏风险的初心不能忘却。

开放银行的“另一面”,是开放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目前监管层尚未出台开放银行的有关监管规则,业内对数据的开放范围、数据的安全性、客户信息的保密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开放接口的标准化等还没有规范,对于如何开放、开放什么等均没有标准的定义;特别是对于客户信息的保密、数据采集的合规性和传输的安全性等问题,格外需要重视。

近期的大数据行业整肃正是上述问题的集中体现,我们也看到监管部门在个人金融数据保护中所做出的努力,据悉《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已经出炉,央行已经下发到各家银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文件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从非法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第三方获取个人金融信息。”“金融机构不得以“概括授权”的方式取得信息主体对收集、处理、使用和对外提供其个人金融信息的同意。”

待到《办法》正式出台后,银行将根据该办法的要求,对提供业务数据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摸排。对于不能保证数据来源合法的数据供应商,要停止合作。相信随着《办法》的出台,数据供应商、商业银行等各相关主体都将明确业务边界和职责范围,有关个人金融数据的保护也将不断加强。

第二是开放银行下,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交融,金融是强调风险管控的,非金融是强调客户体验的,需要寻找体验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同时风险容易在金融系统内以及系统外交叉传染,影响范围大,且环节较多,参与主体较多,流程比较难以控制;

第三是金融业务本身同质化,开放银行后,银行的个性化特色、品牌优势等均面临挑战,特别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开放银行后,自己的护城河在哪里?特色化服务如何体现?品牌知名度如何破局?核心优势如何凸显?

因而对于开放银行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要高度重视,开放不可怕,关键是开放后可能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既需要监管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也需要各家银行统筹规划,分清主次,权衡利弊。

四、开放银行的未来

开放银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和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业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开放银行将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也会吸引更多的中小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等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开放银行进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部门对于开放银行等金融科技的领域的创新也不断重视。最近央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将金融业务整合解构和模块封装,支持合作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应用,借助各行业优质渠道资源打造新型商业范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相信未来有关开放银行的监管标准,如开放数据的范围、法律权属等明晰后,开放银行将迎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开放银行可能也是银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的金融服务只会更加简单、便捷、无界、无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开放银行的未来,是无限可能。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