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金所计葵生:P2P仅占整体业务10%

爱有财资讯 · 零壹财经 2015-11-02 14:57:46 阅读:5507

关键词:P2P计葵生陆金所

腾讯科技讯(王潘) 10月31日消息,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日前出席了由融360主办的2015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并发表演讲。计葵生说,P2P占陆金所整体业务的10%左右,其他的占了近90%,包括很多保险理财产品、公募基金还有其他固定收益的资产等。 计葵生还表示,用大...


腾讯科技讯(王潘)

10月31日消息,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日前出席了由融360主办的2015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并发表演讲。计葵生说,P2P占陆金所整体业务的10%左右,其他的占了近90%,包括很多保险理财产品、公募基金还有其他固定收益的资产等。

计葵生还表示,用大数据做风控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虽然两三年前他本人也比较怀疑。“大数据的一个很大的用法是,给你多了一些工具去了解线上这个ID是不是真的,这个ID是不是这个人的,而且这个人是不是一直被控制的。这是在大数据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计葵生说,目前陆金所纯线上申请的方法大概占5%到10%,公司内部的目标是希望再过几年,这个线上的比例会提升到30%到50%,而且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以下是计葵生演讲实录(经腾讯科技精编):

我们在发展当中,大概2014年,我们机构平台做的金额大概200亿左右。今年年初,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做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我们把P2P剥离出去,再与平安直通贷款业务、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三个模块一起整合,就成了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平安类似于做小微金融的贷款,已经做了七八年的时间。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做P2P做到了200多亿的量,做的贷款大概做了25万笔贷款。

我们那个时候两三年做了二十多万笔,普惠金融做了八年有200多万笔,我们希望做一个整合,之前找借款人,然后再到平台找投资人。

陆金所的平台包括P2P,但是它占我们整体的业务可能在10%左右,其他的90%,包括很多保险理财产品、公募基金还有其他固定收益的资产。

其实我们作为一个借款人来看,我们本来的做法,七八年前一直用了很久,是非常传统的方法。一个人来借钱,我们第一个会了解,他有没有房,第二我们我们会了解,他有没有车。因为在国内先有房,再有车,他的风险的信用好很多很多。传统的我们要了解,除了在我们这个平台借钱,外面的债务状况怎么样,本人的收入怎么样,我们也会查人民银行征信的资料,也看他申请的资料,做一个判断。

可是最近,大概一年半有较大的变化,除了这些传统的数据,我们用的越多,除了SNS的的资料,也用了各类电子商务的资料,客户允许我们去看过去个人的行为,把这个资料都转过来,这是一个新的整合。这样让我们接触的客户群扩大很多。因为原来我们传统的依赖征信局的资料比较重,现在用的很多新的科技,很多新的数据,我们可以扩大服务的一个整体范围。

讲到数据跟科技的概念,要在三个方面考虑。第一个阶段,客户还没有要到他完整的身份资料的时候,贷前,我们用了很多新的数据跟科技,来判断这个人要不要考虑他。例如,现在客户下载一个APP,准备申请第一笔贷款,我们会问他,可不可以让我们看到你的身份资料,有这些资料非常重要,因为很多的欺诈来自于客户申请的时候,他讲他是做什么的,他在哪里,都是假的。如果你知道这个人在哪里,他的变动是什么,跟他后面申请的资料能够结合在一起,是能够避免一些欺诈行为的。如果这个客户在外面有一些劣迹,我们就不会考虑。

传统跟创新的投资,大数据跟人才一起,去判断整个客户。等一下会讲一些例子。这是做申请的时候考虑的。

其实到后面的贷后管理,一笔无抵押贷款,每个月客户未交付的比例可能达到2到3%,可能有些客户会忘掉。很多客户,他第一个动作是把手机号码改变,你就找不到了。可是你如果有其他的数据找到他,他会很惊讶,你怎么找到我的。对不起,我们有各种方式可以找到你。

我们做P2P,大概过去几年,我们本来的业务量100%借款人要借钱的,要先到我们的一个门店。他申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到本人,我们要了解贷款的目的,一定要把他的身份证拿到我们桌上刷一下,看看公安系统,我们也同时会问他,你指定的银行是哪一家,他说我用的招商银行,那你招商银行大概存多少钱,我说一万块。刚好我们这里有电脑,你能不能把你的银行帐户打开给我们看,说明你讲的话是真的。因为任何一笔借款业务,要先验证这个人是真的,他基本的资料都是真的。

最近,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我们现在5%到10%的业务量是不看人的,直接让借款人经过手机APP,下载我们一个简单的APP,然后开始输入他本人的资料,然后这个资料会跑到我们的系统,一跑到我们的系统,我们会去抓传统的资料,还会去抓各类外面的资料,做一个整合,做一个判断。这个判断的时间基本上是6分钟,这个6分钟之内,我们可以决定这个人,我们要不要让他进入我们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其实原来我们做一个审批的决定,其实那个决定70到75%是来自央行征信里的资料。可是很多客户在央行的征信记录是空白的。这样的一个客户,线上来申请,其实75%的资料完全是依赖所有的线下的大数据,他给我们允许去看他的微信资料,允许我们看他电商一些购买行为,给他做一个整合,做一个判断。因为我们发现这个效果也是不错。

可是,即使线上活跃的客户,他的坏账率比线下坏账的客户多了两三倍,一定是多了两三倍。所以我们一直在优化,因为我们觉得长期不做线上的申请,你对客户的方便性,或者你能够用的资产就有限,或者你一直要在门店,成本会比较高。所以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的感觉不是一步到位,一定要用传统的方式,然后开始加线上的方式。所以现在的做法,客户来申请,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个是他的信用风险高还是低,另外一个,他的金额是小还是大。如果他要的金额比较大,或者风险比较高,一定要到线下传统的门店,我们还要用传统的方式了解他。如果他申请的金额比较小,而且我们大数据线上能够完全看起来风险比较低,我们是允许他使用网上的一个贷款。

到今天,我们现在做的贷款,大概一开始的金额是很小的,3000块。我们先给他一笔3000块,然后去看他未来6个月到12个月的行为,如果他行为非常好,还款正常,外面的债务没有什么变化,我们这个金额可以提到一得到两万块。所以这两个渠道有比较大的区别。

到今天,我们整体的做P2P的业务,它的坏账率到今天大概是6%到7%,这是无抵押的贷款6%到7%,我们对整个市场的一个理解,把所有这些P2P结合在一起来看,我们觉得现在坏账率在市场可能是15%到20%。所以,我们现在用传统的资料方法用大数据跟新的科技结合在一起,我们觉得是可以继续控制在6%到7%这样一个范围。

因为一到线上大数据的一个板块,你会发现,你最大的风险,不是个人借款人这样的骗子,而是有一个欺诈团队等着你。

我们怎么做呢?现在有一个客户,他在线上申请,我们要去看过去几个小时有多少人在上面进行申请,通过这个电话号码来做一个画像,多少是来自一个大号,如果发现最近几个小时有批量的申请的ID,它的手机号码或者电话号码来自一个大楼,这个是欺诈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大家都住在一起,这个团队就在一层楼,有50个人,这些人就是想办法拿到钱。

所以如果你有大数据这种方式,这些申请的人,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一个团队的行为,你能不能把它干掉,其实你的风险会下降。

大家记得一个概念——“大数据”,“大数据”的一个很大的用法,它是给你多了一些工具去了解线上方面这个ID是不是真的,这个ID是不是这个人的,而且这个人是不是一直被控制的。这是在大数据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我们现在业务的申请,传统的线下占我们的业务90%,纯线上申请的方法大概占5%到10%,可是我们内部的目标是希望再过几年,这个线上的比例会继续提升,可能有一天提升到30%到50%,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趋势,而且这些数据越来越完整,测试的时间也拉长了,我们的数据越多,我们可以一直优化模型,能够做一个比较合理的判断。

按照过去的经验,我们有比较完整,比较好的风控体系。最重要的还是客户行为数据,我们要判断未来还是要看手上具有的客户的行为,一直要看好的客户的行为跟不好的客户行为有什么差别。这方面还是要做几年,一直去分析能够分辨出来好坏的客户,这个是好的,这个可能是在建立一个模式,建立一个公共工具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做客户端的数据,还有一个是做面部分析。其实真的要判断这个客户的身份是真的还是假的,就看脸。这个我们觉得是大概未来一两年之内,我们所有申请的资料,基本上会按照这个技术来做判断。

我们有的客户是通过APP申请,还是通过线下申请,这个客户到底好还是坏,按照数据来说还是不清楚,我们现在加了一个功能,通过它的手机,可以连到我们的一个经过视频的一个远程功能,让他做一个演示。这个演示我们会组织一个专门的团队,这个专门的团队,对于一些比较模糊的案子,要多问几个问题。可是要控制成本,要把这种人放在各地,成本太高,效果也比较难突出来。

这个时候,在我们还没有结论的时候,我们做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问客户问题,我们会让他整体回答。现在这个东西还没有证据,有人说谎的时候,眼睛会往右下看,这个也是一个大数据吧,可不可以把这个东西连在一起。

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整体的P2P的发展、风控的发展,大概可能两年前,所有的大数据新科技的说法是比较空的,可是到现在,至少在我们过去两年的经验里,其实还是用得上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比较累的,因为你有了很多的数据,有很多的新科技,你要把这些行为结合起来,你的系统要稳定,能够做判断,然后你要去验证这个模型的结果,过程比较累。

可是,我们感觉到,再过两三年,能够更多的经验,你后面的客户会扩大,成本会降低,然后发展的速度会加快。所以开玩笑,两年前,如果你问我大数据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实现,我是比较怀疑的。我今天可以跟你讲,用大数据的公司还是很短缺的,建议大家一定要去做,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1ms